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中最色彩纷呈的一段时期,各国在思想、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空前高度,涌现出很多了不起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比如: 老子、孔子、管仲、孙武等等,与此同时,各诸侯国的国君同样展示出高超的治理能力,于是便有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关于五霸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孔子定义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后世又有过多种定义,五霸中,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始终不变,而秦穆公、宋襄公或为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取代。既然孔子做了定义,理应以它做为最权威说法,为何后世又出了不同版本?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宋襄公。
翻开春秋时期的历史,齐桓、晋文、楚庄三位君主文治武功无人能及,跻身五霸实至名归,即便是秦穆、吴王、越王也是开疆拓土战果累累,名列五霸也无可厚非,唯独宋襄似乎没什么为人称道的业绩,最出名的恐怕只有帮助齐国平叛,其他的简直就成了笑话。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召集齐国、楚国在鹿上会盟。 齐、楚两国表面应付,让宋襄公做足了面子。不想宋襄公不知见好就收,反而于当年秋天在盂再次会盟,可这一次闹出了乱子。会上为谁做盟主发生争执,楚人无义,不讲武德,直接把宋襄公绑了当人质,最后还是鲁国国君出面斡旋才使楚人放了宋襄公。受辱后的宋襄公并没有熄灭引领世界的雄心,带兵去欺负弱邻郑国(或许想以此挽回些威望),结果引发了与楚国的战争,这便是著名的宋楚泓之战。此战之所以出名,并非因为战事精彩,而是因为宋襄公仁义,不肯乘楚人半渡之时击之,错失进攻最佳时机而惨败。此役致后,宋襄公伤重而亡。
纵观宋襄公一生,总想着留名青史,可惜志大才疏,扯着仁义大旗,妄想布时代大局,操控天下大棋,试图用一种类似原教旨主义式的思维给世界指明方向。可惜没有实力支撑的假大空何以服众?其结果只能是成为笑柄。
宋襄公可笑,同时也很可悲,可笑的是连他哥哥都知道宋国弱小,而他自己却不知从哪来的信心认为自己很强大,对着一个虚无不可实现的信念顽固执拗;可悲的是愚蠢到拿自己和整个宋国做了一次破坏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