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大陆分水岭:如今的美国远比欧洲富裕

(2025-07-20 07:34:36) 下一个

大西洋两岸的公众大多未察觉到,美国已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拉开了与欧洲的差距:如今,美国人均富裕程度远超欧洲人。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两国经济的总体规模上,还体现在更为实际的指标上,例如可支配收入、居住空间以及基本服务的可及性。


尽管证据确凿,但认为美国人比欧洲人富裕的观点仍然不受欢迎。我在最近一期保罗·克鲁格曼的访谈节目中无意中提到,几十年前两大洲的富裕程度差不多,而现在美国的富裕程度几乎是欧洲的两倍。这引发了海量愤怒邮件的涌入。

这种强烈反应,可能与克鲁格曼节目的观众有关——偏自由派,且多为美国人。但我以前在面对完全不同的听众时,也遇到过类似反应。几个月前,我向一位中右翼的欧洲议会议员引用了同样的数据,他坚称这些统计数字没有意义;他认为在真正重要的生活质量指标上,比如可支配收入和住房条件,欧洲人至少不比美国人差。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千禧年前后那段时间,美国与欧洲一些最富裕的大国(如德国和英国)在经济上还比较接近。1995年,德国的人均GDP为32,000美元,略高于美国的29,000美元,而英国则明显落后,仅为23,000美元。到了2007年,也就是金融危机爆发前夕,排名稍有变化:英国跃居榜首(50,000美元),美国紧随其后(48,000美元),德国为42,000美元。


然而如今,美国与欧洲之间已出现了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的巨大经济鸿沟。按平均水平算,美国人现在的富裕程度几乎是欧洲人的两倍。根据最新人均GDP数据,美国为83,000美元,德国为54,000美元,英国为50,000美元,欧洲人的收入明显较低。


与那些本就不那么富裕的欧洲国家相比,这一差距更为惊人。法国(45,000美元)和意大利(39,000美元)的人均GDP约为美国的一半,而葡萄牙(27,000美元)、希腊(23,000美元)和波兰(22,000美元)甚至不足美国的三分之一。


当然,人均GDP这一指标也受到很多批评。批评者指出,美国的收入分配远不如德国或英国平等,因此美国人均GDP的提升,很可能只是富人收入的大幅增加,普通人并没有明显受益。


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其问题在于经不起实证检验。美国的不平等程度确实比欧洲更大。但这种差距远没有欧洲大陆两边某些人所认为的那么明显。事实上,美国的基尼系数(经济学家用来衡量不平等的标准指标)为0.39,仅略高于英国的0.36,也仅略高于德国的0.29。因此,那些不受顶层巨额财富影响的指标,例如家庭收入中位数,仍然显示出两大洲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例如,根据官方公布的中位数可支配收入数据,各大洲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这些数据不受顶层异常值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俗地说,它们代表的是典型的收入水平。这些数据也考虑了公民缴纳的税款和他们从国家获得的转移支付;因此,它们反映了欧洲国家倾向于在公民之间进行更多再分配的事实。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数据,2023年美国家庭的中位可支配收入为51,000美元,而德国为39,000美元,英国为33,000美元。


关于收入的数据实在是太多了。这也使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想法——许多对“美欧差距”持怀疑态度的人大概就是这么认为的——这些收入差距并不一定真正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这种观点通常是这样展开的:没错,如果你收入较低,那在面对某些价格由全球市场决定的商品时,确实会力不从心。比如,你若梦想拥有一块复古劳力士或一辆法拉利跑车,来自美国或中国的富裕买家可能早已将你挤出市场。但如果我们讨论的是住在一个舒适的公寓里,或去一家美味的餐厅吃饭,那你和地球另一端某人的工资差距,似乎就没那么重要了。或许,欧洲人也能照样负担这些重要的生活享受。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尝试收集了大量关于日常物质生活水平的数据。大西洋两岸的人们,住的房子和公寓有多宽敞?他们多久能外出就餐或点外卖?他们能负担起哪些类型的数字产品和服务?


我们从住房开始说起。尽管美国的房价不低,许多美国人可能会想象收入较低的欧洲人能住上更好的房子。然而数据显示,美国住宅平均面积约为2,200平方英尺(约204平方米),德国为1,200平方英尺(约111平方米),英国更小,仅为800平方英尺(约74平方米)。更大的居住空间带来的是一系列更高的生活便利性:比如美国人平均拥有更多的浴室、更大的冰箱,更有可能拥有洗衣机和洗碗机。


吃饭方面的差距也很明显。数据虽不如住房那么精确,但估算显示,美国人平均每周会外出就餐或点外卖约两次。2022年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约60%的美国人每月至少点几次外卖。而在欧洲,外出就餐和点外卖的频率要低得多,餐厅数量也更少,人们可支配收入中能用于就餐的比例也更小。


在数字生活方面,这种差异同样显著。美国和英国每百人拥有的个人电脑数量都约为80台(这是英国罕见能与美国持平的指标之一)。但德国为66台,意大利为37台,波兰仅为17台。而在最基本的数字经济指标——宽带网速方面,差距更大。根据Data Pandas的数据,美国宽带中位下载速度为280Mbps,英国为136Mbps,德国仅为96Mbps。


当然,生活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


欧洲是一片美丽的大陆。大多数欧洲人过着舒适的生活。许多人深深植根于紧密的社区网络,这得益于高度的互信。他们生活在充满活力的城市,拥有美丽的建筑和浓厚的历史感。社交媒体上那些强调欧洲生活方式魅力的帖子经常被疯狂转发,这是有原因的。


对我本人而言,许多其他价值远比收入重要。作为在欧洲长大的人,我自然对这片大陆充满感情。我曾在英国生活,也热爱巴黎,几乎每周都会幻想能定居意大利。


美国的经济模式确实也存在明显缺点。欧洲较为慷慨的福利体系和更紧密的社区关系,可能使得最贫困的欧洲人过得比最贫困的美国人更好。而即使是收入较高的美国人,也常常不得不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麻烦——比如我在美国通常能享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但每次与保险公司打交道时,我都会怀疑这份“高质量”是否值得付出如此大的心理成本。


美国人幻想“托斯卡纳艳阳下”的生活,或效仿《艾米丽在巴黎》的生活方式,有着充分的理由;而欧洲人也完全有理由为柏林、里斯本、锡耶纳这些独特的城市之美感到自豪,这些地方确实比美国普通郊区要迷人得多。


但我们完全可以欣赏欧洲生活的魅力,同时也不必否认现实:欧洲在相对于美国的经济竞争中,确实大幅落后了,这种落后已经对普通人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的美国朋友们之所以想移居欧洲,通常是因为他们可以远程为美国公司工作,或已经退休;而我的欧洲朋友们之所以想去美国,是因为他们在本国看不到发展机会,觉得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施展。


如此显著的经济差距却鲜少被公众讨论,通常是因为这种现实违背了很多人的叙事框架。这次也不例外:无论是欧洲人还是美国人,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有各自的理由去回避或淡化这一事实。


欧洲人不愿面对自己已经落后于世界经济领头羊这一现实。而美国人,无论政治立场如何,如今似乎都陷入了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偏见”中,不愿承认本国有任何值得高兴的消息。


比如美国左派,往往聚焦在福利体系的不完善和结构性种族歧视等问题上。要他们承认——即便存在财富不均和种族差距,平均非裔美国人如今也比平均欧洲人富裕——对他们而言简直是“政治不正确”。


而在美国右派中,许多人则坚信,美国主导建立的全球体系反而让自己吃了亏。他们眼中的美国,是川普在第一次就职演说中描绘的“美国浩劫”:“我们内城的母亲和孩子陷于贫困之中,锈迹斑斑的工厂像墓碑一样散落在我们国家的土地上。”

但现实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问题重重,美国的表现非常出色。在中国崛起、欧洲全球GDP占比暴跌的背景下,美国却基本维持住了自己的份额。两个原本生活水平接近的大陆,如今却出现了显著分化:美国,正在持续而稳定地,比欧洲富裕得多。

 

 

 

(这是我的原始翻译。

原文英语作者:Yascha Mounk)

我其他的博文:

批驳《意淫的文革幽灵》

反驳《网络之外的中国,真实需要被尊重》

反驳《网络之外的中国: 人间烟火最动人》

中国是一个正在衰落的大国,这才是问题的所在

《长津湖》带来的联想

从9兵团的检讨看长津湖战役

文学城发生了奇迹后,奇葩的新举动

文学城发生了奇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Parkbrooke 回复 悄悄话 是的,几十年前身无分文很幸运能来到美国上学工作定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