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岸随笔

生活是美的,只是需要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生活里有爱,只是需要一颗能够感受和孕育爱的心。
个人资料
正文

活着活着就老了(下)老有老的活法

(2021-04-23 11:16:33) 下一个
 

活着活着就老了(下)老有老的活法

 

余秋雨在《老年:如诗的年岁》一文中说,老年是如诗的年岁,这种说法不是为了奉承长辈。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静下来的周际环境和放慢了的生命节奏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我觉得,余秋雨所描述的老年太理想化。老年要活成一首诗,恐怕不容易,特别是要将老年的每个阶段都活成一首诗,几乎不可能,但是,将老年生活过得充实和丰富,却有着无数的榜样可寻。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晚年生活就很值得称羡。她喜欢用王石的一句话勉励自己:打开自己,保持好奇,拥抱世界。

 

屠呦呦老师在退休后,没有象其它人一样悲春伤秋,而是积极向上的面对晚年生活。她曾说过:没有晚年,只有玩年。退休以后,她学会了真实的,积极的,悠闲的,有质量的生活。每年坚持游泳156天,60岁学习开车,常常安排自驾游,学习烘焙,学习儿童心理等许多知识, 与第三代宝宝共同成长。她热心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兴趣小组,把花甲的日子过成了花季。她坚持学习,多看书,多上网,多玩微信,让自己跟上时尚的步伐,思想和情趣保持一种青春的状态。她感叹在退休后遇见了最好的,最有趣的自已。现在虽然有八十岁的容颜,但是有五十岁的智慧,四十岁的能力,三十岁的敏锐,二十岁的激情,十岁的好奇。这一切的结果就是一直没有闲着,变着花样地玩。有些东西象画国画等玩不出名堂都丢了,但是她会用新的玩充填进去,一直有事情做。她说,我们不是因为老了不能玩,是因为不玩变老。只有通过好好的玩,有成效的玩,我们才会进入一种状态,一种最舒服,最年轻,最快乐的状态。

 

有一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的法国电影《脸庞,村庄》,讲述了90岁老奶奶阿涅斯·瓦尔达与35岁的帅小伙街头艺术家JR结伴旅行,驾驶着装有摄影设备并能放大打印照片的小货车,没有明确的计划,也没有严格的路线,随性游历法国乡村,访问、拍摄一些有趣的人,然后把他们的照片放大,张贴在高大的建筑物上,以此来表达对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尊敬 

 

在年近90的高龄,去进行这样一场充满艺术激情和仁爱之心的寻梦之旅,去关注那些看似无用的事和无用的人,用特有的感觉敏锐地去接触社会底层人,并用艺术家特有的方式将他们展示出来,瓦尔达在她的晚年,用这种方式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当被问到她是否惧怕死亡,她说,她巳经对死亡思考了很多,这部影片恐怕也是她生命中最后一部,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是她对抗死亡的最佳良药。

 

台湾早年知名的专栏作家薇薇夫人,是我非常佩服的熟龄知性女性,她具有多方才华,早年主持过电视与广播节目,还曾为《联合报》专栏执笔20多年,对於情感、婆媳和亲子关系等家庭問題有独到见解,出版过《一个女人的成长》《从中年出发》《生活里的诗情画意》等著作,是6070年代台湾深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65岁(1997年)生日那天,她毅然決然从《国语日报》的社长职位退休,开始规划自己的第三人生。她坐在桌前写下「退休生活計划」,心底的艺术灵魂呼喚着她。从小喜欢塗鸦的她,因成长环境不允许和家庭、工作的羁绊,一直只能將「背著画架走天涯」的梦想放在心中。因此她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進画家奚淞的画室,拜奚淞为师。她拿起炭笔、彩笔,学习素描、画石膏像和水彩,钻研各种绘画流派、技法,以及顏料怎么化开等专业知识,挥洒人生新舞台。现在她已80多岁。她先生2004 年病逝,她就独居至今,享受着一个人老后的快乐。因為她找到了自己的心灵花园——画画。2006年她开了第一次画展。個性乐观开朗的她說:「我不在乎人家批评,我又不是科班出身,開画展是为了考验自己的勇气。」

 

薇薇夫人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1986年底大儿子英年早逝,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間,情绪才慢慢稳定。「伤痛只能靠时间慢慢沉澱,画画可以把我的精神和心灵填滿,」她緩緩地說。 找到並培养一個让自己寄情的兴趣,是她认为营造人生第二个春天的快乐祕方。

 

2006年她將退休后的生活智慧分享出來,写成《美丽新生活:乐在退休》一书。书里传达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巩固金钱与精神两大基础,一是退休后的财務需求要早早规划,二是生活一定要有方向感。她將读书,写作和画画,视为一辈子的「情人」,因为它们永远不会变心,而且只要她喜欢和願意,可以一直认真地钻研。「这样东西一定要是自己非常喜欢,抓得住的,才会投入,不能当作杀时间那样隨便做做。

 

薇薇夫人性格开朗,童心未泯,平时就喜欢学习,对她来说,退休只是換了另一个舞台,她认为退休以后的几十年是人生最灿烂的黃昏時光。

对於生死与身后事,她也是百無禁忌的看得很开,几年前就签了「临終前不接受心肺复甦术」的意願书,也写好了遗嘱,交代兒子万一那天到了,不用举行任何仪式,骨灰火化后洒入她最爱的大海即可,「这是人生必经的阶段。」

从绚烂归于平淡,细细品味人生,她说她会继续执画笔,观察人生百态,开画展,即使独舞,也要舞出独有的美丽姿态。


在当代,能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屈指可数,資中筠算一个。她是有名的学者、翻译家。資先生这一生,活到老学到老,80岁以后,她每天坚持练琴,現在90岁了,还在写书弹琴开演奏会,演奏会已經开了好几場,还正式出版了一首钢琴曲。在她2017年出版的《有琴一張》这本书中,她将老年写书弹琴视为衰年余兴。2008年,她先生去世,她在悼亡诗中有一句,"賸得琴书不自怜",从此以琴书为伴。80岁生日聚会上,除了独奏几曲外,她还要求与一位芭蕾舞团的职业小提琴手合奏了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一贝多芬《春天》的第一乐章和莫扎特降B大调的第二,第三乐章。2012 年,她82岁,报名参加了《国际非职业钢琴比赛》,获得了老年组的一等奖,再接再励,再过一年,又与比自已小了71岁的提琴拉得很好的小朋友合开了三场名为《冬天与春天的对话》的颇为正式的音乐会。

 

除了有书有琴,资先生退休后依然忧国忧民。在她最新出版的《蜉蝣天地话沧桑資中筠九十自述》一书中她说:不论在哪个时代,自己处境如何,对民族前途总是本能地有一份责任感和忧思。身居陋室,俯仰今古,心事浩茫,对斯土斯民,乃至地球人类,难以释怀,如鲠在喉,不得不发出声音。却不意引来了不少读者和听众,不知不觉结识了各种年龄的新知,在精神上能够相通,免我孑然一身的孤寂。而纷至沓来,应接不暇的各种稿约和活动的要求,使我生活充实而且感到还有存在的价值。

 

前副总理李岚清的退休生活也可谓丰富多彩。他是一位音乐迷,早晨,早早起了床,他会走进放置着钢琴的琴房里,顺手弹起一首自己作词作曲的《蓓蕾之歌》。琴声,充满着无限的激情和十分明快的节奏,从窗棂飞迸向屋外的花园里,有音乐等业余爱好做伴,李岚清退休后的生活过得歌样的甜美,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充满了乐趣

 

不但自已喜爱音乐,他也以普及音乐知识为乐。以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公民一位音乐爱好者的身份,去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开设题为《音乐·艺术·人生》讲座,足迹踏遍全国的大江南北,在广大师生之间成为一个令人崇敬的音乐爱好者之星

 

除了到高校演讲外,李岚清退休后的生活可用健身、健脑、读书、写作” 8个字来归纳。他说,健脑最佳的方法之一是要开发音乐脑,所以我每天都要弹一下钢琴,或者听听音乐、唱唱歌,其二是打桥牌,而且牌龄已有60年,坚持下来觉得对健脑很有好处。

 

"在健身方面,我主要是靠打球和游泳。我爱好打网球,已有20年的球龄,网球打半个小时左右就全身冒汗了,既节省时间又达到了健身的要求。在游泳方面,我曾创造过连续游5000米不停的个人纪录。"

 

除了打球与游泳外,李岚清还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篆刻。在《李岚清音乐笔谈》这本书中,封面上有一枚爱乐的印章就是李岚清自己刻的。另外书中李岚清还为贝多芬刻了一方乐圣的印章。李岚清最喜欢的音乐家是莫扎特,他给莫扎特起了个乐仙的雅号,同样为莫扎特刻了一方印。还有约翰·施特劳斯,被世人称之为圆舞曲之王,既然是就该有个王印吧,李岚清也代劳为其刻了一方圆舞曲之王印。李岚清不无幽默地说:据专家考证,我是中国唯一给外国音乐家刻图章的人。

  

李岚清喜好读书与写作,2004年完成的《音乐笔谈》这本音乐普及读物,是一部关于音乐与人生、音乐与工作、音乐与教育的交响诗般的著作。在写这本书时,涉猎了中外许多介绍音乐家的宏篇巨著,全书仿佛是一首如歌的行板,以亲切朴素的叙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陈述50位欧洲经典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三百余年的历史。书中还向读者推荐了50位音乐大师的代表作品,用以辅助读者认识和理解音乐,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感悟。

  

我曾经听过无数关于如何过好老年生活的演讲,下面两场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美国"国宝"级影星,两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得主·方达(Jane Fonda,把60岁以后的岁月定义为《人生第三幕》。在2011TED (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 大会上的演讲中,她对于"人生的第三幕"做出了精彩的诠释和解答。演讲充满了正能量,鼓舞了很多的人。

 

Jane Fonda TED 演讲 《生命的第三幕》 https://youtu.be/IHyR7p6_hn0

她用爬楼梯来比喻生命长度大大延长后的老年阶段,把这一阶段称为是 人类精神的升华, 将引领我们走向智慧、完整 和真实。 她说年龄不是病理学,年龄是潜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都处于衰退中, 也就是拱形。 只有一个例外, 这就是人文精神, 它是持续增长的- 象楼梯一样- 引领我们到达完整, 真实和智慧。 

 

在演讲中她举了下面这个例子,说明这种升华 就算是在身体面临极度挑战下也能发生。 "大概三年前, 我在《纽约时报》上读到一篇文章。 是关于一个名叫尼尔?西令戈尔的57岁的退休律师,他加入了萨拉劳伦斯的写作小组 ,在那里他找到了成为作家的感觉。 两年后, 他被诊断患有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这是个致命的可怕疾病。 它摧毁身体,但精神世界却保持完好。 在这篇文章里,西令戈尔先生这样 描述他的故事。 我引用, “我的肌肉变的衰弱, 但写作能力却愈有力。 我在慢慢地失去讲话的能力, 但却获得了声音。 我在消亡,但又成长。 我失去了很多, 但却开始发现自我。” 对我来说,尼尔?西令戈尔 是攀登人生第三阶梯的 具体体现。 

 

她还分享了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著《活出意义来》 这本书对她的影响。维克多是名精神医师 ,在纳粹集中营里被关过5年。 在集中营里,他知道,如果他们被释放的话, 谁能平安度过 谁则不能。 他写道: “生命中的一切都可能被剥夺 只有一个例外, 那就是你可以决定 怎样去应对 面临的处境。 这一点决定了 我们生命的质量- 不在于贫富, 不在于名声, 也不在于健康与否。 决定生命质量的 是我们怎样面对现实, 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面对现实的态度, 和我们由此生发的心境。” 

 

简的一生都在不断探索自我的价值,在与自己较劲的过程中认清了自我,明晰了人生的方向。她是好莱坞的常青树,五次提名,两次获奖的奥斯卡获奖演员。20213月,她还获得了2021年金球奖终身成就奖电影类塞西尔·B·德米勒奖。她还是作家、健身专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她独创的健身操曾风靡全球,自己或者她与人合作的关于女性健身和健美的书籍、录影带和光盘,长时间名列这个行业的畅销榜。

 

最近几年,已年过八十的简还联手多渠道电视购物公司 推出了一个专门服务于5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的生活方式品牌,还亲历亲为地参与了品牌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产品设计、服装面料选择和供应商选择等等。她表示,自己对于健身和保健的热情不只是因为运动保健会使自己变得更美,更是因为运动使她的头脑更清晰,更热爱生活。

 

丁菱娟是世紀奧美公关公司创办人,是台湾公关产业的意见领袖,並於2013年获得亚太区CMO创业类的女性领袖奖。当她在迈向人生高峰之后,54岁时毅然決定卸下董事长头銜,从职场中毕业,展開另一个不同的第三人生,成为作家、大学讲师及画家。

 

丁菱娟谈第三人生 https://youtu.be/Df7MV43453Q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经說过一句話:「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人会变老,並不是年齡的增加,而是当有一天你不再有好奇心、你不再冒險、不再想学習、不再想去实現梦想的時候,你就一夕间变老了。

 

面对第三人生,丁菱娟认为最重要的心态是保持一顆好奇心,想做什麼就去实践。她以过來人的经验分享:在第一人生,或第二人生的時候,就要好好培养自己的兴趣,才可以無缝的接轨到第三人生。开始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就去上各式各样的课,从中可以慢慢找到自己喜欢什么。退休后对喜欢学习新事物的丁菱娟來說,她完全不担心自己离开职場后会无所事事,「培养才艺这件事是我的DNA」。她学了钢琴、瑜珈、油画、书法、易经,学了孙子兵法,十年加起來,就成了《十项全能》,也意外发現油画是她最爱的活动。

 

「不管一年完成一件事,或者去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情,这都会让我们的人生充滿了意义感,当你有目标的時候,就不会有忧郁症、就不会感到无聊,每天都充滿了活力,最重要的是你不会老。」

 

从这些把老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可以总结得出的是,快乐和舒心的老年生活的关键是二大基础和二大支柱。

 

二大基础包括健康和财富。健康這件事情,別人帮不上任何忙。应该像丁菱娟所建议的,个人要拟定自己的健康计划,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每个礼拜至少三次,每次运动三十分鈡,甚至可以做一些重量训练,增強肌耐力,养成习惯之后,会发现体力变好,精神也变好了。

 

至于财富,因为背景、能力,或是运气不同,每个人可以享受的财富多寡也不一样,丁菱娟建议说,「如果有余裕,就捐出來做一些公益吧,不用給子女留太多。如果觉得不夠的人,就开始学习減法生活,物质少一点,心灵就会多一点,因为年纪越來越大,其实需要的东西也不会太多。适度的运用积蓄,好好度过我们的人生。」

 

快乐老年生活的二大支柱是目标和人际关系,AARPCEO JO ANN JENKINS曾经写过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说明了这二者对于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她强调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我们健康重要性的影响要大于去看医生。

 

目标感对老年人极其重要,生活有目标的人,会更加注意自身的健康,可减少中风,心梗,老年痴呆的发生几率。我们只有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才会觉得生活得有意义。

 

建立社交网络,有好的社会联系有助于健康,睡眠,饮食,及维持平和的心情。孤独感损害健康,其危害相当于一天抽上15支烟。会减少8年寿命,是极大的健康隐患。社交孤立在英国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当年的首相特雷莎特别任命了一位社交大臣(minister of loneliness )专门负责研究孤独的危害和应对措施。在美国,加州的一个保健机构CareMore 特别任命了一位首席社交官主持孤独感及其对健康危险的研究。有证据表明乐观心态会减少心脏病发作,降低老年痴呆的可能性,比较快从失能中复原,因此可平均增加7.5年寿命。实际上,好的人际关系,也包括善于和自己相处,好好地和自已和解,与身边的人和解。同时放弃讨好所有人的想法,将有限的时间,资源,留给那些真正在乎我们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道,不同的轨道上路面状况不同,可行驶的车速也不一样,不用去羡慕别人,也不要试图挤入别人的轨道。退休后重新归零,不再沉湎于以前如何,而是发掘新的兴趣,制订新的生活目标,在自己的轨道上信步而行,慢慢欣赏沿边的风景,认真而积极地活着,各自活出自巳的独特和精彩,活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与如何让老年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相比较,如何应对老年生活的后阶段遇到的生病和死亡的考验则要困难得多。凭着运气和严格的自我控制(注意饮食、坚持锻炼、控制血压、在需要的时候积极治疗),人们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掌控自己的生活。但是,最终所有的丧失会累积到一个点,到这个点时,我们在身体上或者精神上没有能力独自应付生活的日常要求,大多数人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身体太衰老、太虚弱而无法独立生活。有一天,你会觉得,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医学再怎么发愤图强,依然无法摆脱一个很确定的结局,那就是永远也无法战胜死神,生命的最后一课必定是衰老与死亡。高龄老人告诉我们,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恐惧、沮丧、忧伤是人之常情,再坚强、豁达的人在死神面前也无法高傲、从容起来。现世的花红柳绿、死亡过程的挣扎抗拒和对于来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临时不可避免的纠结。但是无论怎样纠结,我们还是需要迈过那一道门槛,去远方遨游。如何安顿这颗不安的灵魂,是现代安宁缓和医疗的首要课题,也是每个凡人需要借助灵魂修炼才能坦然面对的生命节目。对此,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我们不愿意思考这种可能性,结果,大多数人都没有为之做好准备。很少有人在已经太晚、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之前,哪怕稍微想一想,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该如何继续生活。

 

对于如何面对老年、疾病与死亡,陈司寇老师,北京101中学教师,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教授赵宝煦的夫人,给出了她的回答。她说:我认为人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目标。老年人的目标我认为有两点:第一,要尽量使自己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第二,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

 

要达到第一目标,就必须注意学习吸收医学保健知识。要看许多书,对于人的人体构造与功能、体育运动、食疗、生活习惯、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此外,要全面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综合分析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摸索其中的规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一旦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就要身体力行,一旦认识到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就要令行禁止。并且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

 

我追求精神上的境界和文化生活的丰富,我关心时事政治,对文学、哲学、天文地理、戏剧体育都有兴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每天忙忙碌碌,心里很平静充实,喜欢做什么就去做,尽量把时间安排紧一点,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这样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要达到第二目标,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首先要做好的思想准备,该走的时候干干脆脆、无牵无挂、了无遗憾。要不怕死,要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越死亡,享受生期。老来不怕死,就活得轻松,生活质量就高。

 

20174月底,陈老师已经满了96岁。这时各种疾病接踵而来。起初生活还能坚持半自理,终于在9月份两腿发僵,浑身难受,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面对自已最不想要的没有质量的生活,陈老师只希望自己能够得更快些,尽量不要拖累别人。由于中国还没有合法的安乐死,陈老师果断地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来结束生命,断食4天,她终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安详地合上了眼睛。陈老师圆满地实现了自己晚年的两个目标,终于下课了。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最好的告别》(原名为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这是一本生命之思与医学之悟的书,作者是一位印度裔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哈佛医学院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

作者把镜头对准了老龄人群,让我们看见了许多震颤心灵的真实场景。他引领我们去了解,衰老终站的风景,去思考在那里怎样面对自己,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去尝试平静优雅有尊严的告别离去,这是每一个人必须要独自经历的事情。无论是年轻还是衰老,无论健康还是疾病,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生命是一条单行线,生老病死的进程不可逆转,以一颗宁静的心坦然面对生活和命运给予我们的一切。

 

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人生最后两个阶段:衰老与死亡。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去战胜老年的无聊和无助,以及人应该如何优雅地抵达生命的终点,在最后时刻活出价值。

 

终有一天,我们会病老,会死亡。书中列举了诸多实例来证明,当医学手段无法攻克顽疾的时候,采用更缓和的姑息医疗手段,让病人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能够有机会清醒地告别尘世,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作者带我们反思了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也许最好的告别不是活得尽可能长久,而是以自己喜欢的状态活到最后,转身离开。

 

作者是一位老年病学专家,他认为只有承认"年纪大了"才能活得自然。他努力客观地记录他所体会到的变化。他发现他的皮肤很干燥,嗅觉退化了,夜间视力变差了,很容易感觉疲劳,也开始掉牙齿。但是他采取了所有他能够采取的措施。他使用润肤霜避免皮肤裂口,他避开高温,每周骑三次健身脚踏车,每年看两次牙医。

 

他最关心的是头脑的变化。我的思路不像过去那么清晰了,他说, 以前半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纽约时报》,现在需要一个半小时。而且即便如此,他也不确定他理解的仍像过去那么多。他的记忆力也给他带来麻烦。 “如果我回过头去看我读过的东西,我知道我看过了,但是有时候我并没有真的记住,他说,这是短时记忆的问题,很难接收并存储信息。

 

尽管他有种种局限,但是他的目标感给他以鼓励。他说,那是与促使他从医同样的目标感:在某些方面,可以帮助到周围的人。入住一个老人社区才几个月,他就协助指导健康委员会改善社区的保健服务,组建了一个退休医生杂志阅读俱乐部。他甚至引导一位年轻的老年病学医生完成了她的第一个独立研究——调查居民对心脏骤停时不做心脏复苏这一决定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子女和孙子孙女,尤其是妻子贝拉的责任感。失明和记忆力问题使贝拉变得极其依赖他人。如果没有他,那贝拉只好进疗养院。 他帮她穿衣服、监督她吃药。他给她做早餐和午餐,带她散步,带她看医生。他说:现在,她就是我的目标。

  

他并不觉得这份责任是一个负担。随着他个人生活的内容变窄,照顾贝拉的能力成了他的自我价值来源。

 

他告诉一位朋友:如果我明天死去,我也已经度过了愉快的一生。我能做的事都做了,想做的事都做了。

 

生命慢慢走向衰亡,这是自然规律,只能遵从,但生命的质量可以干预,生命的历程也可以规划,生命的状态更可以调控。既然无法撼动时间和宿命,就让生命积聚力量,哪怕只有一次也要拼尽全力绽放。

 

老了,如果每天都正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那么生活就是一种享受。

老了,如果每天都已经活出了生命的意义,那么死亡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此岸_彼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RUEFIRE' 的评论 : 是的,我们就来试试看将老年生话活成一首诗吧:一)
TRUEFIRE 回复 悄悄话 洋洋洒洒!别老,俺还没玩儿够呢:)
此岸_彼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双叒叕又' 的评论 : 谢谢喜欢!
此岸_彼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古树羽音' 的评论 : 谢谢点赞!
双叒叕又 回复 悄悄话 写的真好!理论与实例并举,非常有说服力。受益匪浅!!
古树羽音 回复 悄悄话 好文!将激励“好年龄”的人们,知多少?!感谢分享
此岸_彼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AR' 的评论 : 谢谢!
此岸_彼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沫' 的评论 : 谢谢关注和分享!不管我们现正处在人生的哪一阶段,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过好每一天!
此岸_彼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lpha123' 的评论 : 谢谢关注!
此岸_彼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牟山雁' 的评论 : 又是二项将老年生活活得充实的实例。谢谢山雁老师!
SAR 回复 悄悄话 喜欢
雪沫 回复 悄悄话 这三篇关于老年人的文章写得细致、全面、知识性很強。其中探讨的问题是我们每个人不论年龄最终都会面对。我挑选了一些段落给我身边的长辈阅读。谢谢。
alpha123 回复 悄悄话
挺好 ,谢谢。
牟山雁 回复 悄悄话 哈佛韓南教授生前一直在翻譯中國古典小説,我的導師去年77嵗退休,還在翻譯司馬遷的《史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