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吴京新片3天只卖24万,这波正能量反噬来的毫不意外

(2025-09-04 05:40:29) 下一个

用常识和直觉识别骗局,用冷眼抵制“正能量”。这就是社会觉醒的开始。

今天和朋友们聊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根据报道,吴京的电影《再见,坏蛋》上映3天,票房仅24万,排片和票房占比均小于0.1%。猫眼平台甚至没有给它开出预测总票房。尽管这部电影都已经没什么场次了,但上座率还是只有1%。按照常理猜测,即便这1%也不一定都是吴京的真爱粉。吴京给自己投资、导演并亲自出演的影片定义为“充满暖暖的正能量”。我看到有评论将电影的扑街归咎于排片率太低,影院过于势力等等。但是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如今这种“充满暖暖的正能量”的电影,早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人们依然还会为正能量鼓掌表示支持,但越来越不愿意为正能量买单。

说到吴京,应该算是“恰爱国饭”圈子里的老牌子领军人物。曾几何时,《战狼2》横扫56亿票房,登顶中国影史。《流浪地球》让国产科幻第一次站上国际舞台。时隔数年,观众还是那批观众,影片依然正能量满满。但这一次却没人像以往那样买账。是吴京不够努力?还是宣传不够响亮?事实上是恰爱国饭这条赛道太拥挤。当观众对他高举的“正能量”大旗报以冷眼的时候,分明在宣告“旧叙事”已经失效。这不是单个项目的失败,而是时代发出的信号: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觉醒。

在过去的几年里,“正能量”一直是主要的叙事基调。一句“不够正能量”就可以为一篇文章、一部作品或者一个人贴上标签打入另册。在文化创作必须“正能量”的精神指引下,爱国主义就成为最容易复制的成功公式。就连短视频平台上那些动辄几十万粉丝的“爱国博主”都可以靠几句激昂的口号收割流量。在这样的浪潮下,小到一部电影,一个自媒体人的人设,大到你可以想象的任何东西。只要与爱国主义捆绑销售就不容置疑,就自带神圣光环。凡是提出批评的,轻则属于不够“正能量”,重则变成汉奸被打倒批臭。谁能玩转爱国主义的表演,谁就能恰到一口好饭。爱国主义也从信念和真情实感变成了商品和营销噱头。正能量更是变成了万用“镇痛剂”。于是,随处可见“补裤裆年入百万”这样的正能量新闻。大大小小的“战狼”在屏幕上点燃情绪。

但恰如我们所见,当爱国主义成为表演,爱国成为收割流量的工具的时候,这条赛道就会卷到飞起。当“正能量”作为镇痛剂,再也无法掩饰生活中的痛苦的时候,公众就会出现“正能量”疲劳。随着人们越来越抗拒,甚至产生生理性的排斥。“正能量”的反噬也就来了。

人们已经普遍感受到,“正能量”并不能解决眼前的困境。热血大片,扛不起生活的重担。故事中的“逆袭”越成功,越能映射出现实的残酷。别人“丰收”后的喜悦,代替不了自己的愁苦。电影里的民族英雄,拯救不了现实中的挨打青年。“正能量”的疗效早就不那么好使了。这时候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应该反思为什么会这样。然后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愚蠢的人的方法则是,加大“药量”。于是,“正能量”的故事越编越离谱。手撕鬼子早已经让人提不起兴趣。曾经风光一度的“西方伪史论”又把西方的科学成就说成是出自于《永乐大典》。在这套把戏遭到主流媒体批判,被公众抛弃后,“正能量患者”很快又转战到了新的赛道: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继续行骗收割。靠着卖假功法、假国学,捞得盆满钵满。更有甚者,编造“外国运动员来中国跪地学礼”的故事博眼球。其背后不外乎是套壳的爱国主义表演和“正能量”营销。

但人们对“正能量”的耐受并不是无限的,吃多了一样会吐。最近有一位号称是叶问第三代“传染人”的老蝠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自称在加拿大打了15场黑拳全胜;还说自己代表了爱国,谁反对他就是汉奸云云。不外乎是同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按理说,这位传统武术的“传染人”讲述的故事足够热血,过去足以引发追捧。但这一次舆论的反应却是调侃、质疑、冷笑。除了少数睁眼瞎以外,大部分人没有再为这种拙劣表演鼓掌。因为几个爱国口号就燃血,因为一个身份符号就可以顺利变现的时代正渐渐远去。观众在学会用常识和直觉识别骗局,用冷眼抵制“正能量”。这标志着社会觉醒的开始。

相比起《战狼》,吴京更让人难忘的是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对记者说过的一段话:“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让坦克轧过,你轧过吗?我差点死过,你死过吗?我野外生存把人干了,你干过吗?中国的蚯蚓我吃遍了,你吃过吗?我能开飞机,你会吗?我能坦克漂移你会吗?……”这番话随后也成为网络热梗,招致群嘲和模仿。公众的觉醒,始于已经厌倦了“正能量”人设和爱国营销的套路。随着吴京在采访中的那一句“不爱看别看”,《再见,坏蛋》的惨败让他终于如愿以偿。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觉醒并不是轰轰烈烈,而是以一种缓慢的、隐蔽的方式逐渐积累。当觉醒的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冷眼就是一种反抗!这种反抗是一种默默的绕行和冷静的旁观。在被迫“正能量”的环境中,沉默有时候比批评更有力量。十年前,我们习惯在影院为热血鼓掌。五年前,我们还热衷在朋友圈转发正能量鸡汤。而今天,越来越多人选择“冷眼”——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看穿。面对“正能量”的加量不加价,人们从轻易共情,走向理性怀疑;从被动感动,走向自主选择。相较于过往,人们更需要的是现实的答案,而不是虚构的英雄。所有套路都有生命周期。越是被滥用,越容易迅速失效。吴京电影的惨败是时代的一个剪影,折射出观众对“正能量”题材的厌倦。其实并不仅仅是吴京。近期的很多传统套路“正能量”影片,无一例外的被观众抛弃。面对这种兜售的“热血叙事”,冷冷一笑就是最好的回答。

给今天的文章做个总结。吴京输就输在没能在“正能量”的赛道上与时俱进。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要懂得识别换过马甲的“正能量”。远离民族主义叙事,走出“被动感动”的幻象,走向“自主选择”的真实,才是一个社会真正成熟的开始。

 

 

 

作者:  求是大牛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