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生活》杂志报道,日军为淞沪会战增兵,将服预备役的年龄上限由22岁增加到32岁。期间,日本家庭聚会为家人从军送行,其军国主义深入民心可见一斑。
转眼,抗战胜利已经八十周年,谨以此文,纪念在那场卫国战争殉国的战士。
抗战胜利,确属惨胜。
故而很多人深究历史,也就会更注意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加入盟国阵营及得到美国援助等等外部原因。
于是,美援决定了抗战走向的观点浮出水面。
然而,从战略、地缘等因果逻辑来看,1937年7月战争爆发之后,中国经历了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广州会战、长沙会战等等,每战皆败,屡败屡战,军民浴血牺牲,挫败了日军速战决胜战略,迫使日本将战线从平津、淞沪等地,漫无边际地延伸至华北、中原、华东、华中、华南。
就此,战争转入持久战及对峙战态势。
武汉会战、广州会战、长沙会战之后,日本速胜无望,军队、经济及战略资源被漫长战线和广袤战区稀释。
日本民粹情绪涌动,为继续战争和消化侵略结果,只能选择在1941年12月冒险偷袭珍珠港和南进东南亚,诱发了太平洋战争。
可见,如无中国在1937-1941年的四年浴血奋战,要想实现后来战略逆转,纯属空谈。
毕竟,当年中国综合国力远逊日本,以弱敌强,也就只能坚持三个根本战略:
坚决抗战、绝不妥协。
机动防御、退后作战。
积极外交,苦撑待变。
其实,这也是如今乌克兰抗俄战争的基本战略和希望所在。
再说当年抗战,中国牺牲最为惨烈的淞沪会战,虽然至今饱受网络军迷非难,但是在战略价值上,确实就是无可争议的关系中国抗战根本战略的核心之战。
淞沪会战事实上促成九国公约签字国和其它11个观察员国紧急召开布鲁塞尔大会及发布决议,定性日本侵略中国,为世界各国援华抗战提供了道德和世界法的依据。
淞沪会战鏖战3月,掩护中国将京沪杭地区的宝贵的民族工业、物资、人才等战略资源转移西南大后方,为八年持久战奠定了基础。
淞沪会战突然爆发和迅速升级为中日大决战,破坏了日军集结华北及沿津浦线、平汉线南下作战,分兵突进平汉线战略切割中国等速战决胜战略规划,迫使日军沿长江西进,陷入无边无际的持久战……
了解这段历史及战略逻辑,也就更能够理解参战国军在淞沪会战的壮举。
今天文章,讲述淞沪会战的一场少为人记载的战事。
淞沪会战于1937年8月13日突然爆发。
至9月下旬,日军数次增兵,淞沪会战完成第一阶段升级。
战至11月,日本速战决胜战略失败,日本军政高层背负国际政治、舆论及国内经济压力,应日军上海派遣军最高部队长松井石根数次要求,决议冒险增兵,升级淞沪战争为中日大决战。
就此,日军以第6、第18师团等部12万精锐,编组第10军,投入淞沪战场。
11月5日,拂晓,日军海陆军联合突袭杭州湾金山卫,完成登陆。
这次事件在政治和战略上,标志中日全面战争正式开始。
日军无视国际法继续扩大战事,在布鲁塞尔大会决议下如此顶风作案,升级战争,众目睽睽,舆论哗然。
至此,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苦心对西方社会塑造的亚洲文明国家形象,终沦泥潭。
如今尘埃落定,完全可以认为,日军草率扩大淞沪会战,虽然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却又是日本在战略和政略上的重大失误。
当然,这是闲话,朋友们各有观感,可以留言交流。
单从淞沪战场的战役角度来看,日军突然金山卫登陆及出现国军防线后侧,与日军上海派遣军遥相呼应,隐然对国军上海防线形成致命的威胁。
其中,谷寿夫第6师团和国崎登第5师团第9旅团快速推进,联手日军海陆空火力,当天就击溃了湘军防线,攻击直逼沪浙枢纽要地松江。
松江得失,事关沪战70万国军进退,如有闪失,后来抗战无从谈起。
蒋先生、顾祝同、陈诚、张发奎等国军将领闻讯无不心惊。
彼时,黄埔系、调整师、教导队、税警团、川军、湘军、桂军、粤军、黔军、皖军、西北军轮番上阵,以血肉力拼日军海陆空火力,各个部队早已拼得血肉模糊,精疲力竭。
关键时刻,无兵可调。
右翼兵团副总司令黄琪翔只得亲率卫兵赶到松江,要求附近驻军的川军郭汝栋第43军残部及松江专员王公屿保安队数百人,联合死守松江。
郭汝栋第43军番号庞大,然而血战淞沪七昼夜,4个团长战死两位,14个营长战死13位,全师官兵幸存不过600余人,正准备全军撤退。
至于松江专员王公屿的保安队,则是沪战爆发匆忙聚集市民临建的民兵武装,几乎没有野战能力。
郭汝栋、王公屿临危受命,深知战情危急,明知危城难守,也是整合不足千人残兵疲旅,慷慨奔赴松江前线。
然而,他们要在松江抵挡日军数万精锐,确保沪浙枢纽不失,谈何容易。
情形万分危急。
然而,天佑中华。
就在这时,由华北辗转南下的国军第67军,突然赶至距离松江约20公里的青浦。
国军第67军为原东北军张学良嫡系,首任军长为东北军名将王以哲,西安事变以后,王以哲被叛军刺杀,吴克仁即接任军长,率第67军接受南京政府改编,开往华北驻防。
抗战军兴,国军第67军奉命参加保定会战,不料正逢雨季,道路泥泞耽误行程,转而调拨晋绥军名将商震指挥,防守临名关,数日血战日军,伤亡惨重,也就奉命南撤新乡休整。
新乡休整期间,淞沪会战升级。
东北军官兵急于血战日军一雪耻辱,于是,吴克仁数次绕过商震直接向南京请战。最终,南京决定调该军至安亭,编入中央兵团,参战淞沪会战。
10月31日,吴克仁率67军赶到安亭,正逢日军突破大场防线。
就此,国军中央兵团侧背受敌,开始收缩防线、退后防御。
当时,吴克仁第67军号称东北军精锐,但是连遭九一八溃逃、西安事变、华北抗战等变故,所部第107、第108师都是乙种师,装备匮缺,战兵不及2万,战力有限。
于是,第三战区决定将较弱的吴克仁第67军部署青浦,作为右翼总预备队待战。
不料,就在吴克仁率67军赶往青浦,适逢日军完成了杭州湾登陆,突袭右翼兵团战役核心松江,这样,东北军吴克仁第67军也就闯入了淞沪会战的核心战区。
战事紧急,张发奎当即命令吴克仁率部会同郭汝栋部死守松江,确保这个沪浙枢纽三日不失,掩护淞沪战场70万国军主力战略撤退。
11月6日,上午,第67军不顾日军空袭威胁,抢先赶往松江布防。
当时,第67军千里辗转华北战场、淞沪战场,全军编制不整,装备也是炮换鸟枪,更兼临危受命,没有得到物资补充,粮弹匮缺。同时,松江不是沪战主要战场,地势低平,小河小港密布,遍地滩涂软泥,国军疏于地形勘察和阵地修筑……
诸多不利,如第67军这般疲惫之军守住松江,艰难可想而知。
不过,作为东北军悍将,吴克仁自有其想法。
吴克仁早年赴日本横须贺炮校学习炮兵,学成回国在东北讲武堂为炮兵研究班教育主任、炮兵教导队长、炮兵团长等,负责东北军炮兵与日军同行的军事交流,深谙日军步炮合同作战理论与实践,实属当时国军较具现代化战争意识的将领。
故而,第67军投入抗战,经历数场恶战,该部官兵重视炮火组织,火力布局,防炮意识也强于国军其他部队,又是急于为东北军雪耻,故而战场表现可嘉,士气颇为旺盛。
即便这次正对日军第10军来犯,吴克仁第67军毫无惧色。
当天,抵达战场一番考察,吴克仁认为松江防区处于日军火力覆盖位置,以血肉之躯抵挡炮火,防无可防。
于是,与其坐守挨炮,陷入被动,不如主动逆袭,纠缠日军近战。
于是,吴克仁索性将第67军张文清第108师、金奎壁第107师部署松江前侧,后侧则集中全军有限的山炮、迫击炮进行火力支援,摆开与日军对攻阵势。
是夜,谷寿夫第6师团和国崎登第5师团第9旅团在攻占佘山镇。
日军前哨部队越过黄浦江向松江逼近。
夜间,日军推进金鹤浜、得胜港一线,即遭到了奉命前出黄浦江的第67军第107师以集团冲锋,发起逆袭。
仓促夜战,日军战舰、战机、重炮无法组织火力,第67军第107师以山炮、迫击炮掩护,以营、团分路冲锋日军,血战之下,日军顿感不支,只得且战且退,延至7日拂晓,渡过黄浦江的日军被东北军尾追冲击,陡现颓败态势。
然而,关键时刻,天光大亮。
日军战舰、重炮、战机出现战场,纷纷对第67军第107师冲锋部队实施狂轰滥炸,凭借强大火力重创并遏制了东北军的逆袭。
近午,日军谷寿夫第6师团主力赶到战场,发起总攻。
局势逆转,形势险恶。
这是东北军历史上最为光荣的场景。
第67军面对日军兵力火力的绝对优势,明知胜战无望,却又依然守在黄浦江北段,没有一位官兵如以往那样临战溃退。
反而,第107师319旅长吴骞、321旅长朱之荣各自激励麾下营、团长,亲自率队,向日军反击。
这天,松江战场成为了敌我必争的淞沪会战的主战场。
战至傍晚,第67军第107师伤亡极为惨重,该师参谋长战场殉国,两位旅长一重伤,一阵亡,团、营长因为带队冲锋,更是少有幸存,全师万余人,官兵幸存不过数百人。
是夜,第107师伤亡太过惨重,战力耗尽,全线失守,日军第6师团前锋直趋苏州河左岸。
同日,第67军张文清第108师奉命前出松江城至石湖荡附近,迎面撞上日军国崎登第5师团第9旅团,旋即殊死血战。
张文清早期参加过中东路战争和长城抗战,是东北军少有的治军有方,临敌有勇的将领。
陡然激战,张文清指挥322旅、324旅抢占地形,与日军发起对攻近战。
东北军在编制、战训、战术受日军影响极大,第67军本属东北军精锐,在九一八事变后,数年背负屈辱。此刻,官兵急于洗雪,抱定死战决心,按照日军条令战术发起冲锋,与日军混战缠斗,猛冲猛打,很快冲乱日军阵脚。
两军混战,日军远程火力无处着手,日军第9旅团只好后退。
夜间,日军战舰云集黄浦江,彻夜炮击和夜袭第108师防线。
拂晓,日军两翼钳击第108师第322旅旅长刘启文亲自坚守的松江县南口阵地。
两军冲突搏杀,阵地数次易手。
战至午后,旅长刘启文亲临前敌指挥,在松江三十号桥附近与日军突击队遭遇,双方肉搏近战,刘启文将军壮烈殉国。
刘启文战死,322旅残部没有溃散,他们继续鏖战松江,逐房逐街,寸土寸血,于松江镇十里长街顽强抵抗,所部各团、营各级部队长大多领队冲锋,伤亡颇大,全旅编制完全打乱,幸存官兵生还归建者极少。
就此,第322旅战力耗尽,防线失守。
日军国崎登第9旅团得以向松江城垣阵地直接发起攻击。
这时,第67军第107师主力和第108师一部均遭惨重伤亡,防守松江城垣及城西关大桥的第108师第324旅,已经成为第67军唯一编制完整的作战部队。
然而,随着日军逼近,国军再无防御纵深,松江阵地被日军战机、战舰、重炮等重火力覆盖,国军守城,也只是肉躯筑城,死而后已。
如此,坚守松江的东北军无后援,无友军,无退路,无希望。
他们凭借什么信念守城?
如此深思,眼睛热了,却无答案。
吴克仁身经百战,率第67军总部坐镇松江,当然清楚战局险恶。
就此,他向第108师第324旅旅长夏树勋下达了不许后退的“死”命令。
夏树勋,为东北讲武堂第五期生,与吕正操、马本斋等人同学。
接受命令,夏树勋亲率卫兵赶到前敌,沿城关往城内街道构筑工事,拉长战线,寸土不让,每屋必争,与日军展开激烈近战、肉搏。
战至8日,日军第6师团和第9旅团的战线连成一片。
至此,防守城外的国军第108师残部陷入日军合围,对外通讯、联系被切断。
坐镇金山卫登陆场的第6师团司令官谷寿夫闻报大喜,连夜迁移指挥部赶往松山以北的佘山镇,预备就近指挥,举兵北上,围截第三战区战略撤退。
松江守备战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当天傍晚,吴克仁率卫队亲临前敌,以中将军长之尊,亲挥短枪临阵杀敌,官兵见状大受鼓舞,上下用命抵抗,一时击退日军冲锋。
彼时,率部协助守城的抗战名将郭汝栋眼见东北军反击得手,激动地说:
“若不是67军这样的硬拼,这城今夜便已失陷了”。
松江专员王公屿更是赞叹不已:
“我总算是见识了,军长为报国杀敌,竟以将官身份,打了一次一线冲锋”。
战至这时,按照右翼兵团张发奎的命令,第67军坚守松江三天,已经基本完成了作战任务,紧接着就是面临更为险恶的突围之战。
激战三天,松江东、南、西三面被围,第67军各部与川军郭汝栋第26师数百残部、松江保安队合兵一处,也不过2、3千人。
情势万分危急。
晚10时,第67军一些军官力谏立即撤出松江。
然而,吴克仁或者可能想起了九一八事变中的张学良,又或者可能想起了保定会战的率部溃逃的万福麟……
如此思绪万千到了最后关头,吴克仁要求郭汝栋率43军残部先行撤退,却向各部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一定要守到午夜12时,否则不算圆满完成军命”。
就此,为规避日军远程炮火和尽量逼退日军地面进攻,第67军由尚能行动的旅长、团长、营长带队,轮番向日军发起逆袭近战。
对参战官兵而言,这是全无胜望的冲锋。
但是,他们全无希望的冲锋,却又为正在突围的参战沪战的70万大军、为中国八年抗战,争取了更多希望。
一波、一波的冲锋,旅长、团长、营长纷纷倒下。
最后,国军突击队再无高级将领带队,吴克仁也就赶到前敌,亲自挥枪冲在了前面……
第67军在松江战场的无畏冲锋,用命与血,挣回了东北军和东北人的荣光与自尊。
战至9日子夜,东北军第67军完成第三战区和右翼兵团的命令,开始突围,吴克仁身边不过千余官兵。
此刻,吴克仁身处乱局并不知道,他虽然率部突出松江日军包围,但是,日军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已经合编成立华中方面军,在松井石根指挥下,日军在淞沪地区至苏州至嘉兴一线及制令线以东地区,分兵穿插、部署多条封锁线。
11月9日,天明,吴克仁率第67军残部一夜行军、一夜血战,还是落入了日军向北、向西推进的战线之内,陷入日军重重包围之中。
当年,淞沪战场多路国军各属序列,电台密码各不相属,军令不畅,军语不通,混乱间只得各自为战,处于日军分割包围态势。再加上吴克仁指挥部电台被毁于战火。无法接到撤退路线的指令,吴克仁只好且战且行,凭经验指挥部队向北方撤退。
上午,吴克仁沿途收拢淞沪战场撤退下来的62师一部、75师一部,全军大约3000人,误打误撞间,行至佘山镇。
尖兵报告敌情,吴克仁惊喜交加,亲自挥枪冲在前面,组织残兵抵近之后,冒险向日军这一重要目标发起突击。
如是打掉谷寿夫的第6师团指挥部,日军南线主力势必群龙无首,虽然不能扳回淞沪会战败局,但无疑为国军战略撤退抢得先机。
这又是一次死亡攻击。
连日作战,缺枪少弹,疲惫不堪的各部国军按照吴克仁临时编成的战斗序列,饿着肚子,向戒备森严的日军警备阵地攻去。
当时,第6师团指挥部的警备日军突遭不明来历的国军袭击,惊惶之下,凭借警备工事,装备火炮,以猛烈的火力压制国军冲锋。这时,国军无炮,官兵们只好迎着密集的火网向日军阵地轮番发起冲锋。
前面的官兵一片片地倒下,后面的官兵毫无惧色紧紧跟上。
日军不料佘山会遭到袭击,机枪弹、手榴弹、掷弹筒弹配备本来不多,突发激战中,弹药紧张不说,6挺轻机枪被打坏2挺。如此眼见国军残兵无视伤亡,拼命冲锋,因而不免恐慌起来。
最后,日军第6师团司令部、第11旅团司令部由1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护卫,隐蔽机动往佘山镇东侧躲避。
转移途中,日军被国军发现。
于是,第67军残部官兵集中轻、重机枪埋伏道路两旁,猛烈射击间,日军进退两难,第6师团谷寿夫、参谋长下野一霍、第11旅团长坂井德太郎等人仓惶伏地避弹,情形十分狼狈。
最终,日军以警卫队在山下设置阻击阵地,掩护谷寿夫等人踉踉跄跄躲进了佘山之上的佘山圣母教堂。
然而,东北军冲锋依旧没有停止。
东北军深受日军影响,玩命冲锋、高声呼喊,喊杀声和枪炮声响彻佘山。
这时,随着东北军冲锋临近,坚守佘山圣母教堂的日军十分紧张,步枪全部上了刺刀,谷寿夫以下诸多将领纷纷拿起手枪和军刀,预备最后的决战。
无奈,东北军第67军累日鏖战松江,本来就缺枪少弹、疲惫不堪,一番激战弹药更是紧张,伤亡也很惨重。在击退佘山之下日军顽抗之后,再行仰攻佘山圣母教堂,确实兵力枯竭。
鏖战迟迟无果,佘山附近机动的日军第13联队收到谷寿夫呼叫,迅疾由佘山以东方向,向战场展开包围。
战机失去,吴克仁惋惜不已,为避免遭遇全灭,他下令分路突围撤退。
(这一战事,国内战史几乎没有记载。
唯有参考日军相关战史、新闻了解佘山战斗,由时间、路线、战斗规模和日军记载的国军番号,淞沪会战相关文史资料,综合分析,即可清晰认为,佘山突击战,正是吴克仁率部撤退途中的一次激战。)
佘山突击战逼迫谷寿夫伏地避弹,上山躲避,谷寿夫和日军高级将领深以为耻辱。
于是,他们往国军撤退方向派出兵力,分散搜索,急于复仇。
9日,夜间。
在日军步步紧逼的追击中,吴克仁率第67军司令部残剩官兵退到白鹤镇苏州河边。
当时的苏州河桥早被炸断,吴克仁残部赶到后只得四散寻找到门板做渡河工具,预备渡河。
就在这时,松江专员王公屿也带着松江保安队残兵赶到渡河处。
王公屿与吴克仁本来素无交情,但在这三天激战中,朝夕相处,同生共死,两人惺惺相惜,感情极为亲密。
战乱分手而突然相逢,吴克仁见到王公屿极为动情,要求部下让出门板,掩护王公屿等人先行渡河,言辞之间几分感慨,几分忠厚:
“我们军人打了败仗,已经很对不起你们,再先顾自己,那就更对不起人了”。
王公屿一行先行渡河,得以逃脱生天。
后来,王公屿历任江苏省府秘书长,江苏省政务厅长等职。
在1949年迁徙台湾,安享晚年。
王公屿所撰《松江大轰炸及松江撤守前后》、《八一三之役——吴克仁军长殉国史实》两文,详细记载松江守卫战和吴克仁军长殉国经过,文字朴实,叙事翔实,确为揭开这段历史真相的重要文件。
这是后话。
到10日零时以后,日军尾随追兵已近,吴克仁等不及再找渡河工具,被迫冒险跳江泅渡过河。
泅渡之际,日军第36旅团第45联队已经赶到河边。
日军临江发现了正在泅渡的国军官兵,即刻枪炮齐发,吴克仁不幸中弹殉国,遗体于苏州河随波而逝,时年43岁。
当时,被日军袭击,与吴克仁一同殉难的,还有第67军少将参谋长吴桐冈、第107师参谋长邓玉琢,以及军部两名副官。
淞沪会战,东北军第67军千里转战而来,固守松江枢纽三日,为掩护参战淞沪会战的第三战区实施战略转移,居功至伟。
为此,第67军自军长吴克仁、军参谋长吴桐冈、师参谋长邓玉琢、旅长朱之荣、刘启文等将军以下殉国,付出了几乎是全军覆灭的惨烈的代价。
无疑,这是淞沪会战极为悲壮的一页。
悲壮同时,更为悲戚。
吴克仁为淞沪会战殉国军衔最高的将领。
然而,因为将军殉国地点在日军推进战线之内,又是正值夜间,现场少有人目睹。即便少数目睹者,也可能畏惧当时军纪,顾忌长官殉国而自己逃生遭到处罚,因而含糊其辞。
于是,吴克仁将军悲壮殉国居然被莫名其妙误判为战场失踪。
国民政府难以确定将军殉国,也就无法追赠荣誉称号。
在淞沪会战,第67军一反东北军自九一八事变和保定会战的溃逃风气,铁骨铮铮,浴血奋战,向死冲锋,伤亡极为惨重,如此铁血向死,少有人生还,尤其让对东北军有偏见、误会的部分调查人员深感不可思议。
当时,淞沪战场因有大量伪满军参战,受他们东北口音干扰,竟有人明言质疑吴克仁率部投敌。
如此误会深沉到了1938年,原67军副军长贺奎、第108师师长张文清为吴克仁将军及各级战死官兵请恤遭拒,第67军缩编为第108师,就此,东北军第67军的番号连同松江三日血战的不朽的战绩,也就随吴克仁将军的遗体,一起沉落在历史之河的深处。
这确实为历史之莫大遗憾。
尾声:
1938年,原67军副军长贺奎、第108师师长张文清为吴克仁将军及各级战死官兵请恤遭拒,东北军第67军和107师蒙冤之下,番号被撤销。
第67军缩编为第108师,编入第九战区序列,参战武汉会战,浙赣会战,战功卓著。
1980年,王公屿先生发表《八一三之役——吴克仁将军殉国纪实》,首度揭开吴克仁将军将军和东北军第67军官兵蒙冤真相。
1981年,旅美报人田雨时先生撰文《忠烈泯没昭恤无闻的吴克仁将军》,介绍吴克仁抗战事迹,申诉将军不白之冤。
1982年3月,台湾方面终于追认吴克仁将军为抗日烈士,并批准吴克仁将军入祀台北圆山忠烈祠。
1987年,我国民政部追认吴克仁将军为烈士,并向其子女颁发了烈士证书。
五十年后,将军蒙冤,终于昭雪。
民族英雄,国人缅怀。
多谢读友朋友们点赞、转发,鼓励更新。
作者:流浪的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