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苏军“八月风暴”纯属一场可有可无的战争

(2025-08-29 06:52:25) 下一个

1945年8月5日,美军战机200架空袭日本列岛,继续李梅火攻。

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

8月9日,美军又在长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弹。

爆炸轰鸣,核尘阴霾层层积压,远远望去,日本列岛摇摇欲坠。

1945年8月8日晚11时,就在收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具体情报的当天,苏联高层深知时局变化,窃取远东利益已经时不我待,遂立刻撕毁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照会日本驻莫斯科使馆,宣布向奄奄一息即将投降的日本宣战。

宣战同时,苏军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统帅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1方面军、远东第2方面军及第16集团军和堪察加边防军、太平洋舰队等,共计11个合成集团军、2个战役集群、1个坦克集团军、3个航空军集团和3个防空军集团、4个独立航空兵军,26137门火炮,5556辆坦克和3446架飞机,总兵力为157万的大军,已经跨过中苏、中蒙边界,分三路突入了中国东北。

“八月风暴”行动开始了。

这是二战史上苏军对盘踞中国东北日军的一次重要的作战。

此刻,日本列岛核爆氤氲淤积,全局萎靡,生死一线,正在筹谋投降。

可见,当时苏军三路出兵东北,气势汹汹意欲决战奄奄一息的日本,其实全无军事价值,唯重棒殴打奄奄一息的落水狗而已。

从战略价值而论,八月风暴行动纯属一场可有可无的战争。

然而,回望这场可有可无的战争,即可苏军在八月风暴表现跌跌撞撞,差强人意,也可看到预埋了后来东亚动荡及朝鲜战争的重大危机伏线。

历史在1945年8月予以亚洲胜利的希望,却又因此拐点,让后人读史深感失望。

本文就军事角度,讲述八月风暴行动始末。

从1944年初开始,日本在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及东南亚战争的人员伤亡、物资消耗已临极限。

就此,为支撑风雨飘摇的散落在亚洲及太平洋诸岛的战线,日军唯有咬牙挖肉,四面补疮。

危机日甚,日本迫于情形,“无限天真”以为1941年签署“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可以确保苏联中立,也就陆续从伪满抽调关东军武器兵员,四面应急,援助太平洋及东亚、东南亚战场。

如此调兵,到1944年,日本关东军几乎抽调一空。

1945年初,日本大势将坠,日军炮制号称“全民玉碎”的本土决战计划,继续加快抽调关东军武器兵员回援本土。

到了1945年3月,日本关东军被抽调干净,完全成为有名无实的“稻草人部队”。

这样,为加强极度空虚的伪满洲国防务,日本只能加紧就地征召老弱日侨以新建、扩充这个“稻草人部队”。

一番紧急动员、征招东北老弱残日侨之后,日本关东军虚张声势,公开发布最新驻满兵备大纲,宣称“新编关东军为2个方面军,80余万人”。

日军号称关东军有齐装满员的3个作战军,20个主力野战师团及其他医疗、后勤、铁路、工程兵、防空军、守备队等作战部队。

实际上,这时关东军仅征召老弱残日侨新建了8个主力师团,算上守备队、义勇队等杂牌武装,总兵员仅仅25万人上下。

苏联认为这8个所谓主力师团,其中4个师团战力仅为正常60-80%水平,另外4个师团约为35%,其余杂牌14个师团和8个旅团,基本武器装备水平仅为15-20%。

当时日本国力军力衰竭,日军虽然在人数上快速扩充了军队,却再无相应的物资、武器用以装备这支部队。

就此,新建关东军诸多部队只得就地伐木为炮,削竹为枪,潦草应付。

情形尴尬,日本军政高层及参谋精英们都是苦笑,以“影子部队”和“稻草人部队”形容关东军。

这里,基于当时日本关东军态势,不妨思考一下,近些年网络流传甚广的林彪率部进入东北及炮兵司令朱瑞“捡洋落”,最终,发展了一支号称拥有千门大炮的往事,那么,既然日本人当时25万人都是缺枪少炮,后来要足够装备百万大军,东北地区又哪有足够武器?

可见,网络传闻,终不可信。

闲话,言归正传。

相比之下,苏军投入“八月风暴行动”的157万的大军,都是才从德国战场调回的精锐部队,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战机、重炮、坦克、战舰等等重型武器,可谓当时全球数一数二的精锐大军。

其中,苏联在远东囤积了大量美国“租借法案”物资、火炮、坦克等,几乎悉数投入这场东北会战。

以苏军这样的陆海空百万精锐大军发起“八月风暴行动”,从北、西、东三个方向对东北全域实施大纵深突击,击败日本关东军这样的“影子部队”“稻草人部队”,完全没有悬念。

也正是因为对日作战没有悬念,斯大林也就亲自点名让亲信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为远东苏军总司令,稳捻战功。

华西列夫斯基由上校而少将,仅用2年,从少将而元帅,同样也仅2年,可谓全球军史“电梯升官”的典范。

华西列夫斯基成功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得到了斯大林的欣赏。

那么,他有为何得到斯大林欣赏?

无他,就是因为听话。

就此,斯大林任用听话的华西列夫斯基为远东苏军总司令,既是器重,也是希望华西列夫斯基稳夺对日决战之煌煌战功,劫收东北,为“电梯升官”托底战绩、资格,分化朱可夫在苏德战争的一枝独秀的战功。

然而,华西列夫斯基靠“听话”发迹,指挥水平毕竟不如朱可夫,也就在一场本该十拿九稳痛打“落水狗”的战事中,闹出了二战史的一个笑话。

当时,无论莫斯科或者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等苏军头脑,他们并不看好日军战力,认为日本全局崩溃在即,苏军一旦全面突入东北,东北境内的日军残余士气低落,势必即刻溃散、投降。

因而,苏军将大量参与柏林会战的功勋部队调往远东,这些部队也就普遍乐观局势,以为百万钢铁洪流所到之处,日军必然望风投降,所谓进军远东,实属一次“武装旅行”。

然而,“八月风暴”启动,这场战事就在没有“悬念”的预设中,遭遇了意外。

8月9日,凌晨,苏军以数百架各式先进战机对哈尔滨、长春、沈阳、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及一线日军阵地发起空袭;以数千门各型火炮对边境线日军阵地进行充分炮火准备。而后,苏军以三个方面军从西、北、东三个方向,以集团军或军规模,兵分十多路,向东北全域实施机械化突击。

“八月风暴行动”开始,苏军势在必得对准了东北,玩命张嘴,一口咬去……

嘎嘣。一口咬在了日军的龟壳。

苏军三路围攻,震得门牙酥软。

原来,关东军虽然单兵装备极差,尤其将数量极大的野战武器调回日本,机械化作战能力极弱,但是,日军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长期经营东北,已经在苏、蒙边境兴建大量的边防永备工事、要塞,装备了大量的无法拆迁的各型火炮。

日本关东军固然是“稻草人部队”,但是,这些边境要塞装备各型火炮,确对苏军进攻形成了绝大的威胁。

并且,日军早在1939年至1941年期间,就针对苏军进行过多次推演。

日军认为,日军北上苏联作战,将会受燃料及后勤保障限制,无法突破苏联漫长的西伯利亚缓冲带,于是,日本高层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就明确放弃了与德军夹击苏联的方案,并且明确通报了德国。

于是,苏联既有日俄战争历史阴影,也看到中日全面战争爆发,日本通报德国不会攻击远东等情况,也就一拍即合,与日本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将主要战略方向放在了欧洲,吞并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大片土地……

看似,日军彻底放弃北进战略。

不过,日本为确保边境安全,还是沿苏、蒙边境修建了体系化的战略性防御工事、要塞。

日军对曾经爆发日苏边境作战的诺门坎、张鼓峰方向,尤为重视。

是以,在1945年竣工的边境17处战略性防御工事里,以诺门坎方向的海拉尔要塞和张鼓峰方向的东宁要塞,最为出名。

其中,在海拉尔地区,日军顺应四周丘陵山地掘进施工,用钢筋混凝土沿线灌注,在敖包山、北山等地,修建了5个自成体系的坑道式主阵地、4个辅助性阵地,占地超过21平方公里。

这样,海拉尔要塞以敖包山、北山阵地为主体,分为地上与地下两大体系,既有钢筋混凝土修建的发电、通讯、仓储、医院等作战辅助单元,更有顺应山形地势的若干永备火力点、指挥所、观察所、各类火炮发射阵地、单兵工事和碉堡群等。

海拉尔要塞仅地下通道,就长达4000多米,可谓名副其实的地下堡垒。

苏军发起“八月风暴”行动,海拉尔要塞首当其冲。

此外,在伪满东北的张鼓峰方向的东宁要塞,规模相当海拉尔要塞,同样为日军最重要的战略堡垒。

东宁要塞扼守东北、朝鲜、苏联三方要地,战略位置重要却远离城市支撑。

就此,日军专门为东宁要塞修建有专线铁路、公路、机场,以及供电供水系统、机械、军工及维修系统等。

东宁要塞以胜洪山和麻达山两个南北相距20公里的主要塞阵地为核心,纵深近10公里,设计驻防兵力为3个野战师团,号称远东最大军事要塞。

当然,东宁要塞和海拉尔要塞这两个永备工事群之外,日军还在边境地区构建了其他15个永备工事群,实属苏军“八月风暴”行动必须跨越的门槛。

然而,苏军没有将这些日军要塞放在眼里。

他们心想,原子弹一炸,日本投降在即,苏军150万钢铁洪流即便胡乱硬撞边境线关东军工事群,日军士气低迷,也只能举手投降。

那么,日军万一不投降呢?

他们没有想过后果。

苏军实际战力与坊传“战斗民族”相距甚远,无论苏波战争、苏德战争、苏芬战争、苏日张鼓峰战役、诺门坎战役、以至于现在正在进行时的俄乌战争,俄人表现总是“拉胯”。

不过,苏军作为二战盟国里面战败次数最多,伤亡数字最大的军队,在美英援助下,顽强扭住德国在冰天雪地打滚死掐数年,终于耗得希特勒眼冒金星近乎脱力,最终不胜盟国乱拳群殴,翘腿毙命,苏联却也顺势抹一把鼻血,站出了“战神”的姿势。

强大的纳粹德国都被灭了,何况小日本?

于是,百万苏军,确实没有把日军放在眼里。

一出手,他们就发起了大纵深闪击战。

一面分兵缠绕、牵制、围攻一线日军。

一面以主力分路实施机械化突击,快速向东北纵深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沈阳及大连等主要城市发起向心攻击。

于是,日军应对苏军攻势重新调整兵力。 

依托要塞区在边境线抵挡苏军入境已无可能,轻言放弃耗费心血,经营日久的边境要塞,不战而退,当然更不合适。

于是,日军决意以驻防要塞区的关东军、独立守备队、义勇军等,留在外线牵制迟滞苏军;以关东军主力向吉林集结,预备截断苏军后勤线并且与苏军主力在吉林一线作最后决战。

日军的独立守备队、义勇军,基本就是日本老弱病残侨民、退役军人组成的部队,可谓“稻草人中的稻草人”。

不过,这些守备部队的兵员多为就地征召,进入阵地往往拖儿带女,故而,日军高层将他们留在外线牵制迟滞苏军,无非就是断绝后路,要求他们进行“玉碎”之战。

于是,这些“稻草人中的稻草人”进驻张家口、瑷珲、东宁、海拉尔等地要塞区,纷纷亢奋宣誓要为帝国而战,于是,“爱天皇爱日本”激情爆发……

如此爱国情绪爆发,当然就要杀人,于是,日军纷纷动员、强迫妇孺家属全部自杀,以免后患,以至于八月风暴到来,日军妇孺家属除却能够承担医护、作战等工作,其余“闲杂人等”,已经悉数自毙。

“国难当头”,日军首先痛下杀手,却是一路风雨不离不弃跟在身边的妻女父母。

人性可悲,莫过于此。

8月9日下午以后,日军留在外线的次要部队收到电令,步兵端起步枪开始出击,进行“玉碎作战”。

在苏联指挥官看来,己方占有炮火优势,苏军相比日军同样是玩人海冲锋的老师傅。

如今,苏军以多打少,还怕个鸟?

于是,在8月10日午后、11日黎明,苏军在环中国东北边境线上,针锋相对,分路推进,也向多个日军要塞区发起了总攻击。

然而,这次日军步兵冲锋没有沿袭日俄战争的对拼对冲的死磕战法。

而是改为小规模的、三五成群的、近距离的“玉碎冲锋”。

日军战术简单、有限、残忍、血腥。

通常,日军隐蔽在残余工事,弹坑,植被茂密处,待大批苏军接近,日军埋伏官兵即捆满炸药包、手榴弹,化身肉弹,狂声呼叫,从四面八方冲向苏军。

他们一旦扑进人群,即拉响手榴弹、引爆炸药包,与苏军同归于尽。

此外,日军肉弹们还纷纷在苏军攻击路线、坦克巡逻路线等等附近装扮尸体,甚至穿上苏军军装扮作苏军伤兵,千方百计寻机靠近苏军,而后引爆炸药、地雷。

如此数轮血战,苏军伤亡惨重,倍感震撼。

苏军在欧洲战场,是和讲究骑士精神的德国军人交手。

这次,在远东战场与玩“玉碎”突击的日军交手,苏军遇到的就是“疯子”。

苏军每次冲锋,总是猝不提防遇到日军矮小官兵从草丛群起涌身,疯狂大叫,扯燃身上背负炸药,迎面扑来……

旋即,爆炸此起彼伏,苏军不及提放应声倒下一片,后面的苏军看得两腿打闪,掉头就跑,四面溃散。

冲在前面带队的苏军军官或者坦克,往往就是他们选择同归于尽的最佳目标。

在空军,重炮,战车绝对领先的绝对优势态势下,苏军面对日军满地打滚不讲章法的“肉弹攻击”,完全束手无策。

就此,苏军“八月风暴行动”进入全面胶着态势。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原本露脸一战,却又苦战未果,击退两难,遂为露腚之战。

终于,8月14日,日本政府向美、英、中正式提交投降照会,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宣言》。

同日,照会同步转发了苏联政府。

这样,陷入僵局的“八月风暴行动”终于迎来转机。 

日本提交投降照会当日,盟军即发布命令,要求参战各国即刻在亚洲及太平洋战区,停止对日本军队的军事行动。

然而,在中苏、中蒙边境,苏军被日军“肉弹攻势”炸得东倒西歪,完全红眼。

这样,他们接到停战要求,却又报复心切,完全无意终止作战。

同时,守在海拉尔、张家口、东宁、瑷珲等边境要塞的日军因为连续作战,大多转入地下工事,通讯不畅,也全然无知日本投降情况,同样也在拼死顽抗。

双方继续血腥鏖战,至8月16日,日军关东军总部收到东京大本营第1382号电令,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即向各部下达了“关作命甲第106号令”,要求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各部停战投降。 

这样,关东军转入哈尔滨、沈阳等等中心城市准备集结决战的主力部队信息通畅,接受命令,也就派人与苏军向各处空投的特遣小分队接洽、投降。

1945年8月22日,苏军仅以500空降兵分别降落在旅顺、大连,即轻松接受了数万日军投降。

这时,战争对日军高级军官们而言,确实结束了。

他们开始各想办法,各施神通,倒卖、走私物资,筹备回家路费。

然而,在崇山峻岭深处的中苏、中蒙边境要塞区,战争依然没有停歇。

数日激战,苏军千篇一律地狂轰滥炸,人海冲锋,却无一例外地被日本人发起的肉弹反击击退。

占据绝对的战力优势却在多次攻击中失败,苏军无可奈何,对这些没有援军,死守要塞,看起来蓬头垢面羸弱不堪的老弱病残日军,倍感绝望。

这时,苏军就算眼睛发红,咬牙痛恨,却也架不住每天无休无止的无希望的总攻、以及日军没完没了的自爆反击。无奈,苏军前敌指挥部终于决定,要把日本投降消息传给这些不知死活的日本守军。

最初,苏军派出平民挑着白旗,向各处日军送去附带英文、俄文和中文的翻译件的日本天皇颁发的投降诏书,要求日军立即投降。

然而,在东宁、瑷珲等要塞区,打得眼红的日军军官们认定这是苏军诡计,拒绝投降。

战至8月20日,苏军再次派出日军信使中村少尉,将日军关东军总部投降命令和苏军要求日军投降的命令,同时送抵瑷珲要塞。

指挥官滨田少将看完命令,验明上峰印章,立刻以服从军令为由,否决异议,率部投降。

等到日军挑起白旗走出要塞,受日军以炸药包、机枪、小口径速射炮等轻武器压制,憋在要塞前面苏军这才松了一口气,欢呼冲向要塞,插上了红旗。

8月22日,东北大地枪声几乎停歇。

然而,直至这时,东宁要塞依然激战不止。

东宁要塞日军在狂轰滥炸中失去通讯设施,既收不到日本方面的电报,也完全无视苏军千方百计转来的投降通知,顽强抵抗着苏军潮水般的攻击。

苏军在重炮、战机配合下,漫山遍野挖洞丢炸弹、灌汽油……

花招使完,东宁主阵地还在日军手里。

东宁要塞各类火炮弹药、炸药储藏丰富,因而,要塞里的日军每天战斗任务,都是排队抽签,身捆炸药,在要塞门口等候机会,轮番向苏军出击。

日军轮番出击,负责总攻东宁要塞的苏军第39军,装备精良的3个满员步兵师,都被打得残破不全,减员近30%。

谁也不知道,如鼹鼠一般躲在地下的日本人还有多少,日军从隐蔽处扑来的人弹自爆还要继续多久……

想来想去,苏军官兵锐气磨尽,背心发冷。

于是,久攻无效,现实无奈,苏军只好放下身段,想起了劝降一招。 

8月30日,上午,苏军再次派出日投降军官携带投降命令、新闻报纸等等进入要塞。

中午,东宁要塞,升起白旗。

劝降终于取得成功。

这样,苏军的“八月风暴”行动不尴不尬地落下帷幕。

日军以斋藤俊治大尉为首的900人,摘掉军徽、肩章,抬着105名阵亡者尸体,五人一排走出掩体,向苏军投降。 

斋藤俊治带领投降的日军第783大队,下辖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1个步兵炮中队,1个操控2门240MM榴弹炮东宁重炮兵中队和1个工兵中队,共计8个中队。

这是日军为守备东宁阵地编制的一个加强大队。

日军一个“稻草人”加强大队,以区区千余人,顶着苏军万余吨炮弹、航弹狂轰滥炸,与苏军近10万大军血战20日,居然没有丢失东宁要塞任何一个阵地。

不得不说,这还真是日军和苏军“密切”配合,在二战尾声上演的战争奇迹。

于是,鉴于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远东苏军一路苦战、“流血太多,损失惨重”,东北大地牵涉苏军的各类恶性刑事案件激增,甚至松江军区司令员卢冬生也遭刺杀之外,莫斯科更是派出大批专家和军队往东北大地,藉口收缴日本资产,普遍拆迁、掠夺、炸毁诸多工业基地、电力设施、黄金白银及有价证券等。

按照中美日俄等多方资料数字,中国东北为此蒙损超过60亿美元。

折算2025年物价,约为1200-1500亿美元,约等于乌克兰抗战三年军费总额。

1945年8月,洋溢抗战胜利的希望,却又让人望史失望。

 

 


作者:流浪的橡树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