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七七事变演化为全面战争,少为人知的三大战略原因

(2025-08-23 07:00:59) 下一个

引言。

历史难免被情绪、立场、价值观等等耽误,如是胡适先生笔下各款风姿摇曳的“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次出场,总是擦脂抹粉,俗不可耐。

其实,极左极右叙事都是擅长将历史“打扮”俗气,却又猎奇、狗血,往往更能够刺激读者偏听偏信,从八卦奇闻中去窥探所谓的历史……

前几天,我在《卢沟桥事变88年纪:从冲突、停战、政治博弈、再到全面抗战》讲述七七事变经过,就有很多情绪叙事,他们往往过度强调“通州事变”,日本华北驻屯军历史原因等等对全面战争的影响,完全忽视1937年全球乱局之下的中日战略关系……

这种叙事,使得人们更多偏听偏信,对历史产生怨恨、仇恨。

我写作抗战史超过20年,往往以为:

历史有益开智,能够智慧与理性学习历史,也就可以淡忘怨恨、仇恨,继而心平气和地反思历史,更广视角地眺望未来。

我在体制外写作,思想自由,却为工作原因及朋友信任,可以源源收集多方史料,也就可以较为专业以多维度、多视角看待历史,故而,希望在事实与逻辑轨道叙事,讲述我所了解的从七七事变蔓延中日全面战争的三大战略原因。

为更多朋友阅读方便,我尽量简洁及省略一些敏感叙事。

多谢朋友阅读、转发、支持。

一、国际原因。

1937年国际关系及政治态势极端复杂,为爆发中日全面战争炮制了国际环境的原因。

割裂世界史去看局部事件,势必认知局限。

中日关系在1930年代出现三次重大危机,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城事变,都是中日大规模军事冲突,每一次都是刺激中日关系到了全面战争的临界点,却又为中日外交谈判化解。

延迟全面战争,争取时间,发展经济,积极备战,无疑符合中国利益。

同样,日本咄咄逼人,却又忌惮爆发全面战争,也就力图将中日危机“封闭”在中日关系框架,杜绝欧美列强干扰,继而企图以政治和武装手段,步步蚕食中国。

无疑,双方均未有成熟的全面战争的战略构想。

然而,当时的中日危机,总是国际关系及政治态势的组成单元之一,不可分割。这样,从国际视角去看七七事变之演绎,必然与1937年突发诸多极端复杂事件相互干扰、共振,直至受到重大影响。

1937年继续受到全球性经济萧条影响,却又出现三大政治现象。

其一、德国和意大利的纳粹势力快速崛起,现成阵营,造成欧美一战之后的政治动荡。

其二、英国经济萧条,对欧美关系的主导地位下降;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复苏经济,同时,美国孤立主义上扬,强调商业利益,忽视全球政治与外交变化,使得一战之后主导全球关系的英美关系,已经空前衰败。

其三、苏联得到大量美国投资、美国与德国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等等,数年间迅速崛起,为全球工业大国。

当时苏联在无形之间,成为德意阵营与英美阵营的“政治缓冲”,两面取巧,得到更多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发展机会。

很多历史书往往刻意强调德意阵营与英美阵营联合“反苏”,却又未曾详述苏联神秘崛起之深层原因,大致于此。

受此三大政治现象刺激,1937年国际关系及政治态势极端复杂,形成苏联、法国、德意、英美共同博弈西班牙内战、德国“军国主义”膨胀威胁波罗的海及东欧局势紧张、英国签约妥协和默认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等诸多极端和复杂场景……

这样,远东突发七七事变,与中日同时保持友好关系的德意阵营、英美阵营在欧洲相互对峙,都是无暇顾及,也就妥协和默认了日本暴行。

此外,苏联态度至关重要。

在日苏关系紧张态势下,苏联更希望中日危机分化战略压力,继而转向国内军备、经济、肃反、以及重点博弈及吞掠东欧及波罗的海地区。

就此,苏联向中日各种斡旋、承诺,使得日本相信了苏联的中立,中国相信了苏联的援助……

于是,那年的日本,称霸亚洲,因此更加狂妄而愚蠢。

那年的中国,过于弱势,无辜受害。

二、日本原因。

受国际形势刺激和九一八事变“鼓励”,日本军政高层之“扩大派”在与“不扩大派”的争论中,占据优势,却又忽略中日战略变化、忽视中国抗战信念。

综合最新资料可见,日本军政高层之“扩大派”与“不扩大派”在国际战略方向上都是“防苏”,没有分歧。

如论二者区别,“不扩大派”为谨慎侵华、“扩大派”为极度狂妄侵华。
(参考《卢沟桥事变88年纪:从冲突、停战、政治博弈、再到全面抗战》)

这种狂妄大致表现为三。

一是“扩大派”从1928年“五三济南事件”、九一八事变、直至七七事变,都是极度轻视中国隐忍和抗战决心,其中,日本“二二六事变”刺激日军“下克上”风气大炽,关东军和华北驻屯军“急于建功”,最终施压和影响日本战略方向。

二是“扩大派”崇尚武力和丛林法则,偏信无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关外”东方三省与华北的区别理解,更是无视中国在1937年国共合作大势、民众觉醒、及蒋介石“庐山讲话”表明的中国抗战底线,最终冒险点燃全面战争。

三是“扩大派”缺乏战略远见,以为可以在欧美列强无暇关切远东之际,套用九一八事变模式去“轻松”处置七七事变,一战“膺惩”中国,继而巩固在东北、华北势力,转向“防苏”战略方向。

最终,日本“扩大派”的狂妄湮灭了石原莞尔等人“战略预警”,以《处理华北时局要领》允许增兵华北、继续以政治和军事手段强势压迫华北,直接突破中国抗战底线,主要推动爆发了中日全面战争。

其中,7月25日夜间至26日,相继爆发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为七七事变形势恶化、转向全面战争的标志性事件。


7月26日,广安门事件爆发,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鉴于增调国内5个师团约20万人正在陆续抵达华北,故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下达正式作战任务。

历史资料和时间证明,日军率先出手,七七事变就此演变为战争。

7月27日,日军向北平发起全面攻势,以野战军、化妆特种兵、火炮、战机等对北平外围之南苑、北苑、西苑等实施无差别攻击,不乏屠杀中国平民。

现实残酷,日军逼迫,宋哲元退无可退,遂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决意守土抗战。

次日,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等在携带守军、家眷、平民等撤退路上,遇伏殉国,现场遗尸,惨不忍睹。

中国军民伤亡惨重,自然加深对日仇恨。

就此,七七事变加速向全面战争演化。

第29军与辖区与东北军有着千丝万缕关系。

7月28日,受北平沦丧及诸多事件刺激,原东北军将领张庆余、张砚田、沈维干领导伪“冀东自治政府”保安队发生兵变,对通州地区日军及日本人实施无差别反击,发生著名的“通州事件”。

综上时间窗口可见,“通州事件”实为日军全面攻击北平、中国军民伤亡惨重,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的一个应变事件。

在战争骤发,日军进逼,中国军民伤亡惨重及家眷遇袭等情况下,任谁为张庆余、张砚田、沈维干,都可能操戈一击(如此案例,在2014-2022年俄乌战争期间,也是同样有过)……

三、中国原因。

宋哲元与第29军高层存在重大决策失误。

长城抗战及《何梅协定》,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及迫使南京改组华北军政体系,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就此,宋哲元为第29军军长及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高度集权和统领平津、河北、绥察等军政事务,为事实上的地方军阀。

七七事变之前,日本策划冀察政务委员与殷汝耕伪“冀东自治政府”,未遂。

但是,宋哲元却又敷衍国民政府,将第29军及平津、华北地区视作筹码,居中谋利,数度妥协日本“现地要求”,巩固势力范围。

如此到了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合作,国内军政巨头纷纷通电拥护南京抗战,再加上九一八事件淤积6年仇恨,国民政府当然也就有了底气加速“去军阀”政治改革,着手解决“华北特殊化”问题。

宋哲元内心抗拒,却又畏惧社会各界舆论声浪,也就托病“摆烂”,在1937年5月远走山东乐陵。

就此,七七事变突发,第29军及冀察政务委员会群龙无主,平津情况类似九一八事变,危机万端。

然而,宋哲元情况不明地直至7月11日,才不慌不忙赶回天津主持应变。

然而,宋哲元与第29军高层应变七七事变决策却发生重大失误。

失误之一,当时,南京政府希望尽快派出国家化改编的西北军孙连仲等部数万精锐,先于日军主力进驻华北,遏制要点,限制日军战略发展,寻求联络欧美列强斡旋停战,废除中日秘密签署的“何梅协定”。

然而,中日秘密签署的“何梅协定”,却是宋哲元第29军坐大平津华北的基础文件之一。

最终,宋哲元违背南京对日外交原则,秘密主持对日“现地”和谈,妥协应允了日军之要求道歉、撤军、将参与事变部队调离华北等等条件,为日军发现中国政府与地方出现重大战略分歧,继续扩大事变提供了政略和战略的机会。

失误之二,宋哲元为“捍卫”华北势力范围,无视日军秘密增兵情况,拒绝孙连仲等部进入华北布防,推诿南京关于要求第29军司令部撤退保定,在沧州、保定、石家庄沿线抢修联合防线预备抗战等,造成了第29军疏于备战,一战即溃。

大敌当前,宋哲元如此决策,也为日军后来速战推进保定,刘峙仓促迎战失败,华北战线崩溃;以及日军速战击破沧州防线,韩复榘不战而逃和山东沦丧,酿成华北全局被动,预埋了战略祸患。

(抗战初期之宋哲元、韩复榘和刘湘三人往事,确实让人寻味。我后续有空将陆续再写,还望感兴趣朋友支持)

失误之三,宋哲元在七七事变至平津沦陷期间,向南京方面隐瞒对日“现地谈判”和封锁军事备战等重要信息,严重影响南京的外交判断和战略走向。

此后,七七事变急速恶化,南京仓促应变,以至于不得不放弃华北、山东防线,唯有依赖山西抗战牵制日军,发起淞沪会战,以牺牲京沪杭地区为代价进行主力决战,造成中日全面战争初期的重大战略被动。

无疑,长城抗战时期的宋哲元,可谓抗战将领。

在七七事变之后的宋哲元,却又一言难尽。

综上所述,从国际、日本、中国等视角去看,大致可以厘清从七七事变到中日全面战争等三大战略原因,即欧美列强极端博弈,导致国际环境空前复杂、不利中国;日苏长期对峙及苏联转移战略矛盾,日本民粹主义高涨及长期蚕食中国、致使中日关系急剧恶化;中国处于历史变革关键阶段,中央与地方存在明显矛盾等等……

如今再看,这是历史遗留之悲剧、之遗憾,却又何尝不是现人登高望远,看清来路、淡忘仇恨,眺望明天的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作者:流浪的橡树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