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甲午战争的感悟

(2025-02-14 09:59:11) 下一个

甲午战争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是彻底的改变。

 

01

原本只是写一篇单独的文章,然后有读者不断来询问后续,于是就一直写。

虽然阅读量不高,可对读者的呼吁,本人还是决定响应,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过程。

甲午战争应该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之前影响最深远的战争,没有之一,就是后面的庚子国变都没有那么深远的影响。

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我个人认为,抗日战争在影响上也比不上甲午战争。

抗日战争有点像一个大国的触底反弹,甲午战争则是彻底从高处摔落;一个自下而上,一个自上而下。

有时候我会思考,是不是甲午战争打赢了,后面的抗日战争就不用打了。

很难用语言来表述,自汉武帝建立起朝贡体系以来,中国历代大一统帝国都站在东亚地缘食物链最顶端。

尽管不同时期的大一统王朝对周边的统治力有强有弱,可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摇中国在东亚一哥的地位。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清帝国一共和外部对手打了三次大规模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

很遗憾,三战全败,可对当时的清帝国来说,不算丢人,毕竟对手太强大了;不是霸主英国,就是副霸主法国;甚至霸主、副霸主一起联手上阵。

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清军是打一仗败一仗,但清帝国还是被视为东亚霸主。

清帝国那帮小弟们都很崇拜帝国的,都觉得,好家伙,帝国居然能跟英法两大超级强权硬刚几轮而不倒,大哥威武。

所以基本上,但凡涉及东亚问题,清帝国都是欧洲列强绕不过去要商量的地区强权。

在之前几次和西方列强的战争中,英法的胃口还比较小,第一次鸦片战争,先后赔偿了1890万两白银。

《南京条约》赔偿了2100万银元,为了赎回被英国占领的广州,又给了600万银元,合计2700万银元,折合白银189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帝国赔了英国1200万两白银,赔了法国1000万两,合计2200万两。

中法战争,清帝国战败,可因为法国自己也打得一塌糊涂。

最终清帝国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地位,却难得的没有给法国赔款。

过去每一场战争的失败,赔偿也就是千万两级别;直到日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纪录,2亿两白银赔偿,3000万两“赎辽费”。

很多人应该知道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日本最开始要3亿两赔偿的,而且态度十分强硬,必须要那么多。

要不是“日奸”小山丰太郎刺杀了李鸿章,搞不好真的要赔3亿两白银。

不管2亿两还是3亿两,都震惊了西方列强。

更让列强们震惊的是,日本敢要,清帝国还真敢给。

在以前大家都多少尊重清帝国,觉得不能逼得太狠。

要是逼太狠,大清帝国一怒之下,发疯般地硬刚起来,这么大体量的帝国,想想都让人害怕。

可甲午战争打完,列强才惊讶的发现,这个庞大的帝国已经外强中干到了相当拉跨的地步。

就算逼到墙角,大清帝国也是放不出几个屁的,几年后的庚子国变充分证明了这点。

看着日本一场战争打下来获得的战果足足是自己打十几场鸦片战争才能换来,英法等西方列强彻底破防,还尊重个锤子。

之后的《辛丑条约》,赔款金额再度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这都是甲午战争刺激的。


02

被震惊的当然不止是西方列强,中国人的震惊也是空前的,前所未有。

以前只被世界顶级列强打败过,现在好了,东方小小的岛国都骑在头上拉屎了。

一千多年来,自唐朝开始到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和日本硬刚过三次,两胜一败。

胜的两次是在唐朝和明朝,败的那次是在元朝。

元帝国两征日本失败,尤其第二次,三路元军损失超过10万人。

不过好在元日战争,中国是攻方,战场在日本本土。

至于另外两次,日本虽然是攻方,战场却从未波及中国本土。

通过几次大战,加上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中国在心理、文化、军事层面对日本建立起了几乎全方面的优势。

然而,这些优势在甲午战争爆发后,荡然无存。

《马关条约》里面的条款对当时的清帝国来说,犹如羞辱。

不少人会觉得,日本胃口那么大,是因为贪得无厌。

贪得无厌也许是真的,只是在贪得无厌之外,怕是也有一丝心理报复的意味在其中。

被中国压了千百年之后,他们终于扬眉吐气,好像一个被压到极致的弹簧,压力释放之后,瞬间迸发回弹,反噬巨大。

这个弹簧的威力也影响到了中国国内的局势,如果没有甲午战争,那就不会有慈禧太后失心疯般的挑战众列强。

三十余年洋务运动的失败让老太太破防了,她觉得靠硬实力不行,于是走上了“邪路”,希望能依靠投机取巧快速战胜洋人。

甲午战争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出现,而戊戌变法的失败让有识之士明白,清帝国就这样了,没救了。

孙中山等人的共和革命最终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古老的大清帝国最终被历史的巨浪冲得粉碎。

乃至于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最早都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

庚子国变中的东南互保,很多人应该不陌生;那些东南督抚为什么敢行此逆天之举?

因为在甲午战争中,他们也没有怎么用心;有的接到了命令,却背地里抗命不从,有的从是从了,却出工不出力。

然而这些人几乎都没有被处罚,清廷中央选择“原谅”他们;说得透一些,清廷没有力量再去处理这些地方实力派,这给了他们在几年后联手对抗中央的底气。

这些地方实力派在清朝灭亡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也成了军阀始祖。

军阀割据的影响太严重了,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军阀割据,后面的很多事情都不会发生。

许许多多的历史悲剧,也有机会避免。

东南互保的源头能追溯到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中,不少地方派系明里暗里抗命,中央的权威受到很大削弱。

03

清军的战略战术,统兵将领的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总结。

很早之前,会觉得那些人不行;但看了相对完整的历史后会说,是清帝国不行。

清帝国的体制决定了他们只能培养出来那种低劣的官员、将军、士兵;平时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对内镇压农民起义,个个都是一把好手;对外作战,除了少部分将领还有一些血性外,大部分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来评价。

这么来评价清帝国吧,你无法指望一个官方带头崇洋媚外的国家,其国民和军人能够对洋人硬起来。

从上到下的官僚集团都在疯狂的奴役着老百姓,希望老百姓不要反抗,然后转头却指望这些老百姓对外的时候能硬起来。

清廷中央大员们和李鸿章等地方实权派争权斗法,却要求前线的将领能摒弃矛盾,合作对敌。

中央克扣地方,将领克扣士兵,官员鱼肉百姓,然而中央却希望地方能听话,为自己卖命;将领希望士兵能拼命;官员希望百姓忘记对他们的残暴统治,勇敢抵抗外敌。

这一整套逻辑实在是太奇怪了,根本说不通。

以这样一套诡异逻辑搭建起来的清帝国在事实上丧失了起码的动员能力,即便动员起来的资源,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很沉痛的评价,以清帝国当时的状态,是不配赢得战争的。

日本为什么能赢,靠运气吗?也许存在运气的成分,人家赌上了国运,而赌注是明治维新的全部成果,最终人家赌赢了。

明治维新中前期,日本普通人很辛苦,尤其是日本农民。

日本没有海外殖民地,资本的原始积累全靠压榨本国老百姓,这点和清帝国没有差别。

唯一的差别是,日本在压榨之后,把难得的资金用于发展本国经济、科技、军事;清帝国的高层们则把压榨上来的资金分成了两份,一份用于发展洋务运动,一份则用于自己的享用。

所以,哪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种了什么因,自然结什么果。

甲午的故事就到这里吧!

实在不知道该总结些什么,最后说一条。

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可以归结于落后就要挨打;到甲午战争时,那就得归结于愚昧就要挨打。

 

 

作者:淮河雨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