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午睡平权”读懂为什么国人总是笑不出来

(2023-09-09 17:10:24) 下一个

如果你从小到大都被安排好“看什么、听什么”;自然就会“信什么、爱什么”;最终决定了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前段时间和一位已经转移到欧洲的朋友聊天。话题自然而然的引到一些海外生活的感受上。他说这里的人都nice,即便是素不相识的人相遇也会给你一个真诚的微笑。我也曾走过很多国家。平心而论,即便是行走在尼泊尔这样的出了名的贫穷国家的街头,都可以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这种笑并不是强挤出来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愉悦。还记得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第一次出国,感觉最不习惯的就是总有人主动和我“打招呼”。最初有些不知所措。后来发现很多人其实只要四目相对就会微笑并互相问候一句hello。然后各走各路。但是在国人之间却很少会这样。如果大街上一个陌生人向你微笑,你可能会下意识的冒出一连串想法,他是谁?他怎么认识我?他为什么冲我笑?他有什么企图?

当然,必须承认这其中有着文化背景的不同。例如印度人也属于不那么爱对陌生人微笑的类型。甚至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人都比较矜持。但无论如何,在这些地方你会发现大家的面部表情都是愉快和放松的。相比之下,国人总是表情严肃、面色凝重、若有所思。甚至连孩子脸上,也总是带有一种成年人的稳重。我经常在想,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不会笑了。准确的说,我们并不是不会笑,而是缺少一种天然的,纯净的,发自内心的有感染力的笑。

在现实中,我发现很多人不仅不爱笑,而且特别容易愤怒。可以说是沾火就着。往往因为一个观点不同或者一两句话不对付就立马翻脸。甚至很多时候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愤怒的来由。这种愤怒其实只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情绪表达。例如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只要一听见“美帝国主义”,立刻就开启愤怒模式。至于“日本人”三个字更是如同触发了绝对禁忌。美帝对我们不好是瞧不起我们,美帝对我们好是必有所图。尽管那时候的我压根就不知道美国日本到底在哪,更是连美国人日本人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很多年以后,我发现世界好像并没有什么改变。想想看是不是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某某国人总是瞧不起我们,而我们通过努力达到了某个目标就是为了以后不会让外国人看不起。这句话的前半段很容易触发人的“愤怒”情绪,后半段则很容易会令人产生一种“老子终于也扬眉吐气一把”的快感。

其实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被“看得起”三个字套牢。知乎上曾经有一个提问:“美国人真的看得起润去美国的中国人吗?”有网友回答说,“你都润了,还在乎什么被不被人看得起,说明你根本就没有润,润了也白润。”我不能说这位朋友回答的百分之百准确,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点,“看得起”仿佛像一道魔咒,始终左右着很多人的精神,甚至命运。人们渴望被别人看得起,时刻担心被别人看不起。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必须小心翼翼左顾右盼,进而陷入某种精神内耗,又怎么可能发出纯自然的笑声?

在这里我想纠正一下,渴望被别人看得起和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不能简单的等同。前者是基于“面子”,带有明显的等级性的,是可以通过物质和社会资源体现出来的。例如我身边很多相交甚厚的朋友。论工作能力,论收入,论人品样样拿得出手。但就是因为没有北京的户口,总是自觉比别人矮一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一张薄薄的纸张后面,是一连串不容忽视的现实利益。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买房。买房之所以会成为国人心中信仰一般的存在,其中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不买房容易让人看不起。而这种看不起不仅来自于丈母娘以及周边的人,也来自于自己。再譬如,刚毕业的大学生,能进体制内的可以看不起体制外的;在体制内,进步快的可以看不起进步慢的。鄙视链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一旦当“看得起”可以用物质或社会资源、官阶品级衡量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就存在了天然的矛盾冲突。例如,你买了一辆新车,戴了一块新手表。当你把满心欢喜分享给身边人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真心的替你高兴,发自内心的赞美你的眼光。因为在很多人的眼中,你的分享被认为是一种炫耀、一种超越。想想看,原本是两个在各方面都比较平均的人,一旦当你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别人,就会产生差异。而这会让对方产生一种被“压了一头”的不舒服的错觉。就算当时不便表达出来,总有一天也会用其他方式找回场面。如果长时间处于这样的高负重的心理状态,人又怎么可能笑得出来?

看不看得起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已经在我们身边存在得太久。

8月28日,有家长反映东莞虎门捷胜学校老师收取午休费用,其中“趴桌午睡一学期收费200元”引发热议。根据曝光的群聊截图显示,“趴睡(每生每期200元),教室午休垫躺平(每生每期360元),午休室床位(每生每期680元),请仔细阅读,自愿选择。”

网友们在惊讶于怎么连“趴课桌上午休”都开始收费之余,更是感叹,“这年头一个午睡都能把人分成三等了”。试问,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会怎么想。怕是多一半会认为自己趴在桌子上睡觉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就算不能享受到午休室床位,最起码也得让家长花钱给买个“硬卧票”吧。这么多年以来,多少人上学的时候都是趴在桌子上睡午觉。从来没有人会觉得被人“瞧不起”。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划分,立刻带来质的飞跃。有钱不仅可以买来舒坦,还买来“人上人”的感觉。而对那些只能趴在桌子上睡觉的孩子来说,公平吗?他们的内心不会感觉愤怒吗?你还会从他们的脸上找到欢乐,看到纯真的笑容吗?

话说这代孩子真心不容易。不仅千军万马走钢丝,还要提前面对“腥风血雨”的社会等级。然后将其烙印在幼小的心灵中,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价值观。我很想替这些孩子问候一下制定出这样一个“午休三等级”的学校和老师。真的太高级,太有创新性了。他们TMD是怎么琢磨出来的,不怕遭雷劈么!

在之前的文章里面讲过。欧美西方国家的孩子们之间并不是没有竞争。相反,社会和学校会千方百计的为孩子们创造各种竞争。包括各种体育比赛和竞技活动。然后竭尽所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在任何时候,最后胜出的只能是少数佼佼者。但却很少有孩子在失败后嚎啕大哭感觉天崩地陷一般。因为孩子们从小都会被问到三个问题:“这是你想要参加的吗?今天你尽力了吗?你感觉到快乐了吗?”

我知道有人会说,可事实上就是有人在歧视我们。我并不是说歧视这个东西并不存在,而是想说明一点,真正的歧视和个人性的偏见具有本质区别。每个人因为人生经历不同,生活的圈子不同,都会带有某种程度的偏见。没有谁可以免俗,除了上帝。但歧视并不一样。真正的歧视是制度性的,通过制造出来的不公平来彰显出高等级的优越感。

例如在上个世纪的南非,列车有白人专属车厢;橄榄球是白人专属运动等等。正是这些人为制造出来的等级,把人进行了物化的分类,进而产生了歧视。而人为操控公共资源和利益分配也在产生歧视。我能睡在午休室的床上而你只能趴在桌子上睡觉,这就叫歧视;我能住得上高级病房而你只能在大厅里熬夜,这就叫歧视;我能领着不菲的养老金跳广场舞而你只能勉强度日,这就叫歧视;我能靠着爹妈平步青云而你只能仰面兴叹,这就叫歧视。而这个世界上最可笑的莫过于,整天忧心于是不是被人“看得起”,却对真正的歧视毫无知觉。

在今天文章的结尾引用一段网友的话: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被安排好“看什么、听什么”;自然就会“信什么、爱什么”;最终决定了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如果目前还什么都无法改变,至少可以先从“午睡平权”做起!

 

 

作者:如是大牛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reemanli01' 的评论 : “这样的思想教育出来的国家人民要是能站起来,那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 经典!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hniu' 的评论 : 呵呵。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红石榴花' 的评论 : 平等自由听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并非容易。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物质对人的影响,本来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件事儿。人是需要通过精神和心理来调节、克服物质的限制的。
结果这个物质对人的影响被马克思当成了真理发扬成唯物主义。进而还被整个国家当成宗教来崇拜。这样的思想教育出来的国家人民要是能站起来,那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
ahniu 回复 悄悄话 农业文明看人是牲口,就会分等级。
商业文明看人是顾客,就会分市场。
红石榴花 回复 悄悄话 赞!小学就开始知道攀比的意义:考完试后教室后面黑板上的排名,,后来听说有的老师会要求填写家长的背景资料,以便对人下菜,,,刚来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时不适应考完试后不知道其他人考多少,排在班里第几,也没见 过老师特殊对待背景牛的学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