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曾说:这场战争因克里米亚而起,也应该在克里米亚而终。
可见,克里米亚确实是俄乌问题的焦点之一。
10月10日,“观察者网”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的一篇文章《走进克里米亚:一度失宠的黑海明珠》。
读完全文,我对王院长的水平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巧妙地把文章写得如同一篇学者游记,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余秋雨1999年出版的那本《千禧之旅》。
今年以来,我不止一次向那些在后台质问我为何不写文章批判美帝入侵伊拉克的读者推荐此书,特别是其中关于伊拉克的篇章,让他们了解老萨时代伊拉克的民众生活。
王院长此文既介绍了克里米亚的风土人情,穿插了当地的历史脉络,又表现出广博而深厚的人文精神——他在酒店的留言薄上写下“愿克里米亚永远和平”,并在文章结尾重复了这句话,使得文章立意非凡而高远。
王院长在文章中用“润物细无声”的笔法给读者输送了这样几个认知:
一、克里米亚于原本就属于俄罗斯,1954年才划归乌克兰。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要求完全独立或重返俄罗斯的呼声不断,直至2014年3月16日公投入俄后才心满意足。王院长还顺带强调了一下“克里米亚已然是俄罗斯联邦实际治理下的区域”。
二、克里米亚84%的人母语为俄语,全地区超过96%的投票zhe者赞成加入e俄罗斯,俄罗斯接纳它是因为“尊重并支持克里米亚人ming民的选择”,还有点勉为其难的意思。
王院长还借用司机吉玛之口说:“乌克兰不敢、也拿不回克里米亚的,”“我们全民公tou投回到e俄罗斯,没有人能扭转!况且现在的情况越来越好!下次你再来又是另一番更美的景象了。”
王院长还问询了多位当地人,大家都对2014年入俄的决定持有“正面与积极态度”,不少年轻人“真诚”地称赞“俄罗斯是伟大的国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三、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后,在俄罗斯的支持下“蒸蒸日上”,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经济增长迅速,年均GDP达5.5%,居民收入从2013年的7425卢布提升到2021年为25953卢布。王院长还借克里米亚副“总理”格奥尔基·穆拉多夫之口强调脱乌入俄改变了克里米亚的命运。
我相信,任何一位读了王院长游记的读者都会产生这样的认知:
克里米亚原本就是俄罗斯的领土,虽然1954年划给乌克兰,那是因为彼此都是苏联成员国,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人心思俄,2014年主动要求入俄,俄罗斯尊重民意才接纳了它;因为入俄,克里米亚的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远超属于乌克兰时期;时下虽然乌克兰试图收复克里米亚,但当地居民坚决反对。
果真如此吗?
首先看看克里米亚的历史归属。(这段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我用蓝色字体标出,急性子朋友可以跳过不读。)
公元前15年罗马帝国占领克里米亚之前,克里米亚是它自己的,不属于任何人。此后它曾被多个民族占领过:
公元250年被哥特人占领;
公元376年被匈奴人占领;
8世纪被可萨人占领;
1016年被拜占廷帝国占领;
1237年被蒙古帝国占领后,其后北部属于蒙古金帐汗国,南部则由土耳其人统治;
1502年,金帐汗国崩塌后成为相对独立的克里米亚汗国;
1478-1700年,被奥斯曼帝国统治;
1700年独立,实际上依附于俄罗斯;
1772年归属俄罗斯;
1783年俄罗斯通过法律正式将克里米亚纳入版图;
1917年12月,独立为克里米亚人民共和国,1918年3月被苏联红军夺取,4月被德军抢回还给乌克兰,1919年一战结束后重新被苏占领;
1945年6月克里米亚被降格为州;
1954年2月19日,在赫鲁晓夫主导下,苏联将克里米亚划给乌克兰,以纪念乌、俄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尔条约》统一300周年。
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我不厌其烦地把这个时间线梳理出来,是想请教王院长一个问题:克里米亚的归属应该由上述哪一段历史决定?
按照王院长的意思,当以历史和他所说的“实际”(王院长文章中原话“克里米亚已然是俄罗斯联邦实际治理下的区域”)为依据。
如果以历史为准,我在上面列了这么多条,俄罗斯说1918年到1954年它属于俄罗斯,所以现在应该“回归”俄罗斯,那么意大利、蒙古国、土耳其也可以提出克里米亚应该归他们所有。
甚至希腊都可以,因为克里米亚早期居民中有大量的希腊移民。
究竟应该以哪一段历史为准?凭什么一定要以俄罗斯所说的1919年至1954年这段历史为准?
如果王院长认为应该以他所写的“实际”为准,那么我提醒王院长别“忘记”了下面这些“实际”:
1991年前苏解体时,乌克兰各州举行公投决定留在俄罗斯还是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有54%的投票人支持留在乌克兰。请注意,当时克里米亚60%的居民是俄罗斯人。
1998年,为了正式划分国界,俄乌双方成立堪界委员会,2003年双方就2063公里的陆地边界达成一致,确认了克里米亚归属乌克兰,这份边界条约的俄方签署人正是普京自己。
王院长的文章洋洋洒洒,把克里米亚半岛的历史梳理了一遍,不知道为何将这段“实际”遗漏了。
是有心还是无意?只有王院长自己清楚。
其次,王院长应该介绍一下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是如何进行的。
2014年2月27日,大批身穿俄式作战制服但徽章被撕掉的蒙面部队携带着俄制武器开进克里米亚,被当地人称为“小绿人”。
这些蒙面军人控制克里米亚后,于3月16日举行了“公投”,超过96%的投票人“赞成”归属俄罗斯。整个“公投”过程没有任何国际观察员,全部在蒙面部队的军事控制下进行。俄罗斯官方否认这些部队是俄军,称他们是当地人组织的“自卫队”。但是一年后的周年庆典上,普京坦率地承认这些蒙面部队是俄罗斯特种部队,由他本人下令进入克里米亚。
普京总统高度赞扬了蒙面部队的战绩,但王院长却只盯着“96%”的结果,绝口不提俄特种部队的功劳。
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精彩场面,王院长更不应该“漏”掉:克里米亚议会“选举”谢尔盖·阿克肖诺夫为总理时,内阁议员是在枪手包围之下投票的。
如果王院长把这个事实写出来,相信他的文章会更有趣味。
对这个“96%”,俄罗斯一名工作人员报告说“投票率很可能在30-50%之间,还有报道表示存在多次投票等选举舞弊行为”,同时“波罗的海调查公司”的民调显示,53%的参与者支持留在乌克兰,只有23%参与调查的人希望归属俄罗斯。
挑选少数人、枪口下举行再加上各种舞弊,仅获得96%的赞成票,我实在看不出“小绿人”们有何功劳可言。
再聊一聊克里米亚的人口比例问题。
王院长在他的游记体文章中写道,克里米亚半岛上母语为俄语的人占84%——顺便提一下,乌克兰抗俄英雄总统泽连斯基的母语也是俄语。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克里米亚”这个名字出自鞑靼语,在沙俄占领这个半岛前,当地原住民主要为鞑靼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其他少数民族。1897年的官方人口普查数据中,鞑靼人占比34.1%,到1959年这个数据为0%。
其间发生了什么?答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们简要提一段已被公开承认的历史:1944年,苏联将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居住了几个世纪的鞑靼人全部驱逐出境,他们中的一半死于流放途中。
苏联解体后,鞑靼人被允许回到克里米亚,一直到2001年,这个数字才从0%上升到12%。
写到这里,不禁起几个月前我写的另一篇介绍马里乌波尔苦难历史的文章。
这些人们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饱受苦难与折磨,他们知道苦难与折磨的根源在哪里。如果公开、公正地让他们自主投票,我相信无论他们选择什么,都不会选择地狱。
我还在其他文章中介绍过俄官方提出的“人口过滤计划”,就是用各种方法改变占领地区的人口结构。
早在苏联时代,他们就有意识地将非俄地区居民往俄罗斯内地——主要是西伯利亚——迁移,然后将大批俄罗斯人迁移到这个地区,以提升这些地区中俄罗斯人的比例。
2014年拿下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后,这种迁移一直在执行着。我曾两次在文章里提到俄国防部长绍依古2019年公开发表的《论西伯利亚新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
不知道王文院长有没有读过这篇文章。
还有个问题必须要提下,就是王文院长盛赞的克里米亚经济。
我不打算查那些数据,我相信王院长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
但是,这能说明什么呢?
俄罗斯用给克里米亚输血的特殊方法帮助其发展经济,显然是为了稳定克里米亚,改变人心思乌的现状。
作为“黑海明珠”的克里米亚,它原本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照顾就可以凭自身潜力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用特殊方法帮助其发展经济,恰恰说明在归属俄罗斯的情况下,常规方法发展不了经济。
看看和它纬度相近、环境相似的意大利亚平宁半岛吧,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居民生活安宁富足。
克里米亚半岛的自然条件一点不比亚平宁条件差,且因为黑海远小于地中海,它的发展条件应当比亚平宁半岛更好,但事实并非如此。
为什么?
答案依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可以明确,一旦它不再成为被抢夺的对象,将来随同乌克兰融入欧洲以后,克里米亚半岛不需要任何输血就可以成为最优美、最富裕的旅游胜地。
到那时,“黑海明珠”的称号才真正实至名归。
王文院长作为金融学院的执行院长,学术上的造诣自然不容质疑,他应该明白,作出结论时要考虑每一个事实细节,如果出现一点疏漏,定然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他这篇文章遗漏了这么多关键性的细节,得出来的结论想必也一定和真相无缘。
如果王院长是无意疏忽,那我建议他再端正端正学术态度;如果是有意为之,我建议他看看下面这幅照片——
这张照片中的女士叫Maryana Mamonova,抱着的是她今年9月25日出生的女儿。
Maryana Mamonova女士今年4月4日在马里乌波尔被俘,关押5个多月后,直到产前4天,才于9月21日换俘回到乌克兰。
这就是众望所归的俄罗斯对待孕妇的方式。
希望王文院长看着这幅照片时,能做到心中无愧。
论地位,王院长比我高了N倍,论年龄,王院长似乎比我年轻,所以我想送王院长一句话:
局部真理不是真理,局部真相也不是真相。
作者: 吴老师醉后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