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上海杨浦区出现肯德基供应的首家食物银行,食物刚上架,场面就火爆到失去控制,视频再现了蜂拥而至的老人们因争抢免费汉堡以奋勇拼搏的精神上演了一出最炫中国风。别看老人们平时行动迟缓目光呆滞,但到了不拿白不拿这样关键的时刻,个个身手矫健作风过硬。其实这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新店开业大酬宾,抢,商场打折搞特价,抢,药店卖药送鸡蛋,抢......,在你争我抢的群体行为艺术中的参与者又何止老人?这绝逼是中国近几十年遗留下来的最正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么先进的理论实践纲领为什么没有在西方出现?因为那些只会循规蹈矩的排队,膝盖都不会打弯的外国笨蛋们根本就没见识过真正的中国生存智慧。
既然上海杨浦区这场全武行与食物银行有关,不妨先了解下食物银行是个什么东东。食物银行好像是十几年前或更久前在某境外网站见过,食物银行的食物主要来自麦当劳等快餐店,食物一般会被送到教会或其他各种各样的慈善组织,而接收和储存这些食物的地方就是食物银行。在美国,食物银行的食物来源并不限于快餐店,沃尔玛超市的近效期食品和各种罐头、牛奶、饮料,热心的家庭主妇也会把自己的烘焙的饼干面包送到食物银行。服务对象主要是失业者、流浪汉、偷渡客以及无家可归者等弱势群体。总之任何人肚子饿了都可以去食物银行领取食物而无需付钱。这大概也是美国被第三世界国家难民视为天堂的原因之一吧。麦当劳和沃尔玛不惜增加营运成本愿意把食物源源不断的送到食物银行的原因是因为这些送来的食物可以用来抵税,抵税,抵税,重要的事说三遍。商业的自由和纳税的多样性成就了慈善。而食物银行的出现源于基督徒对神的虔诚信仰,这份虔诚又充满智慧的转化为对他人提供帮助的具体行动。
还是回到国内那些老人们的话题吧,那些道德爱好者在网上把争抢食物的老人们骂的狗血淋头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是否想过,老人们为什么会表现的如此“寡廉鲜耻”?在这里请容许我回顾一下我母亲所讲述的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年代,如果在这里讲故事就太亢长了,还可能导致这篇文字有发不出去的风险,所以就留下老人记忆中的几句原话吧,母亲童年生活在甘肃张掖农村一个叫做小满乡的地方。
老人们的行为在年轻人看来是那样的不可理喻,可你们知道大多数中国老人年轻时经历过什么吗?知道六零年代那个至今仍然被棺方讳莫如深的年代发生过什么吗?知道那些哄抢食物的老人,他们有多少人曾经吃过观音土啃过榆树皮吗?他们有多少人是那个年代的幸存者你们知道吗?作家莫言坦言说每次当他打开家里的冰箱发现吃的已经不多了,心情就开始变的焦虑,莫言的作品里充斥着食物和吃的字眼,莫言真正迷恋的是食物而不是写作,对饥饿的恐惧已经变成他们这一代人下意识的反应。如果当年他们不会抢,或抢不到那些现在连猪狗都不会多看一眼的东西,那么他们遭到的惩罚可能他们和他们的家人被活活饿死。
想了解那个时代就去看看冯骥才的传记采访《一百个人的十年》中那些亲历磨难与惨痛的人们,尽管他们的故事不过是苦海中的一朵浪花,但也足以打击到你无法入睡噩梦连连。
饥饿与抢夺的本能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基因,抢职称、抢地位、抢资源、抢地盘......,整个社会呈现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丛林状态。那些争抢食物的老人不过是这个社会最底层啃噬烂泥的虾米而已。道德爱好者们在身处安全地带时最容易变得义正言辞慷慨激昂,今年一月份不是还饿死了一个墨茶吗?没见你们这么激动,你们以为饥饿离你们大概很遥远了,是吧。历史曾经无数次的证明当人们彻底遗忘自己曾经历过的悲惨时,这样的悲惨一定会再次出现。当它再次露出狰狞面目的时候,你们最后能够依赖的不过是身上最厌恶的那堆脂肪而已。
上海杨浦区出现的食物银行是不可持续的,没有任何理由能够让我相信它能够持续存在下去,那不过是沙漠中一汪无源之水,很快就会干涸的像从未出现过一样。沙漠就是沙漠,不要以为拿着一瓶矿泉水就有资格和整个沙漠抬杠。
作者: 微笑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