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的报纸和网页,总能看到类似如下的标题:“疫情防控打赢大上海保卫战“;“XXX市进入战时动员状态”;“我国各条战线捷报频传”;“XXX项目进入总攻阶段,胜利在望“。如此硝烟弥漫的新闻标题,一般读者都早已习以为常。给不了解中国的读者看到,人家会以为中国发生了全国范围战争呢。
不仅新闻如此,连学术界也有这种风气。十多年前,我参加国内一个学术会议,有个演讲的大标题是:“基因保卫战:兵临城下”。看到如此狼烟滚滚的标题,我还以为是小时候看的八一电影厂的作品呢,恨不得给每一个参演人员的名字都打上黑框。听了内容,原来是说与国际上合作的生物医学研究要注意及时申报专利,早点向数据库提交报告。仅此而已。有话不会好好说,非要借用军事语言来个一惊一乍,不知道这些作者脑子里装的是什么。
医生护士,统统叫“白衣战士”。做困难的事情就叫“攻坚战”,要不然就是“阻击战”,苦尽甘来就是“反击战”。看到这种标题,我都怀疑当年的小兵张嘎是不是都长大成人了,如今已经成为“各条战线上”的“标兵”了。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行文风格反应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也是社会风气的一种缩影。汉语是准确而典雅的语言,对各种不同情况都有精确的表达。和平时期,我们无需没事情就非要借用军事上的专用词汇。现代汉语还没有贫乏到非要用这种不伦不类的军事语言的程度。这种行文和说话方式可能是从六十年代沿袭而来,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奇葩文风,早就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大家都不傻,语言的不同,表达一种ritual的特点,ritual表示归宿的意思,特殊。
而特殊,是组织性的心理基础。
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史上,大概没有多少社会像老共这样吃透了这个心理学要素。文革时期的早请示晚汇报,与美国小学的每天对着国旗宣誓是同一个目的,培养特殊性感觉,产生凝聚感。
属于一种比较极端的现象。
所谓21世纪的带头科学是心理学,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说法。
但为什么类似印度这种中国一样的大国没有同样的成功?难道印度人比中国人笨?
鬼子有一句俗话,the so calked luck is when opportunity meets preparations。翻译成天朝语言,叫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否则就不是机会。
中国的准备,就包括这种社会组织性,而这是中国文化特点许可并作为基础的,近代史以来的中国也只有共党真正弄通了这个事情,否则即使是共党也在历史上模仿过很多其他国家的模式,更别说不是共党的那些失败了的政治群体了。
尤其是共党,非常理解这个角度对中国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一百几十年以来的百年救亡运动只有共党成功的原因之一,因为具有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社会组织性,也就具有最大的效率。
你以为中国人能用四十年就走完英国用了四百年,美国用了两百年才走完的国家经济成长过程是因为中国人聪明?
是共党下的中国具有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社会组织性,客观上是一种战时体制,所以是威权或者集权体制。这种体制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但改变的前提是中国不仅再也没有外来威胁,尤其是文化威胁,也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文化屈辱感,整个社会获得自信。
一般认为还需要至少再一代人的过程,也就是到2050年左右,即所谓的百年复兴运动的成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不会放弃现在这种战时体制,中共也没有改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