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了然

坐拥两岸,皆不相属,看潮来潮往,记花开花落,尝人情冷暖,忆往昔岁月,愿此生安然
正文

永居 ( 前言)

(2021-09-27 05:42:11) 下一个

前言

 

曾经很多次问过自己,如果早知道会这么难,当初还会来英国吗?

虽然每次问的时间点不一样,处境也很不相同,但在已经知道一部分谜底的情况下,这样的反问似乎更像是自我安慰的一种行为。

因为当年,出来才是自己摆脱那一眼能看得到头的日子的唯一希望。或许在出来的方式上会有一些选项,比如陪读,比如自费留学。但只有自己清楚,其实自己能选择的并不多。

在那样的年代,如果一个女孩子存了出国的念想,陪读是最容易的一条路。而我的问题是,在我可以找到那样的男孩子的年纪,我压根没想过要出国。而当我开始考虑出国的时候,我已经过了能找到那样的男孩子的年纪。留给我的,好像就只剩下自费留学了。

那一眼就看得到头的日子,一部分是人家眼里的那种守着国企医院里的很安逸的生活。医生光鲜的头衔,遮挡了我们穷酸的狼狈。家境好一些的,父母也会时不时资助一下,维护一下当年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骄傲。

按理说,在医院的那些年,正好见证了医药代表由始到兴最后落寞的整个过程,也是很多医生拿红包拿到手软的黄金时期,行里行外,很多人都受益良多,怎么解释你的贫穷呢?

这么说吧,红包主要是流向手术科室的,那些不做手术的科室,很多人抢着争着要做的职位, 才是回扣资金的归属地。愿意把药品器械回扣在科里均分的领导我见到的凤毛麟角。曾见过两位主任因各代理一家药商而打得不可开交的场面,今天你查房医嘱管床医生用你代理的药,过两天他查房又交待管床医生换回他的药,实在让人无语。

除了省市各一个中医院以及几家挂名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其它医院,中医科,是一个有点尴尬的存在。在一个讲求效益的大环境里, 它就像是个寒酸的拧着脖子的小倔老头,站在一群人高马大的时尚年轻人中间一样,孤寂地强撑着尊严。

虽然我所在的医院中医科还有一点小规模,占据了一个两层的小楼,内外妇儿皮眼针灸骨伤一一俱全(尽管好几个科室就一个大夫),住院部大楼那边也还有四十来张病床,但也许是没有遭遇过红包的肆意攻击的洗礼,直到离开,我对收取病人物资的心理接受程度,也只是停留在一个西瓜的层次上。对于这样一个只想做临床而又不甘于清贫生活的人来说,出路似乎就没有多少了。

那样的年代,纵然各种新思潮蜂拥而至,但国人的婚恋市场,仍然相当传统。大学里谈恋爱,毕竟还是少数人的行为。对女孩子来说,从22、3岁大学毕业到27、8岁, 这5、6年的时间是各方都认可的都接受的谈恋爱谈婚论嫁的年纪。一旦错过,要么将就,要么孤老。

我没有想到我会是错过的那个人,更悲凉的是,我很明白自己不可能将就, 所以那一眼看到头的,还有自己的孤独终老,以及父母的唉声叹气和忧心重重。

所幸的是,那样的年代,虽然自己买不起手机和电脑,但座机已经进了家门,医院对面也开上了网吧,资讯的传播日新月异。回头看,当年网络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连同英国突然放开的工作签,有种专为我服务的错觉,一切都来得刚刚好。

那时候太年轻,无知无畏,后来看到移民监的字样,人已经从监牢里出来了,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果真如此。如果一开始就知道会这样,可能就没了当初上飞机时的雀跃和期待了吧。这样看,还是不知道的好,都说人生得意需尽欢,也是,要不然生活不知道要少了多少乐趣?!

像我这样聪明的人,本可以好好地过一生,奈何当年太单纯,看不到满地的坑。

其实在国内的那些年,也算是见识过了诸多争斗的,怎么出来后好像突然就迟钝了呢?反应总是慢半拍的样子。

也许是出来后松懈了,先入为主地以为能出来的都应该是和我一样,只想过自己日子的人,哪里会想到,各人的机遇并不一样,想法自然不同,在机遇更狭小的空间里,争斗只会更加激烈。又或许是以前在国内总是个旁观者,所以看得比较清楚。当身处其中时,由不得你冷眼旁观。还可能是自己用现在的心境去看二十多年前傻傻的自己,要求高了些。

像我那样单纯的人,本应该避红尘,历世事风霜,也不枉人间一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