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殖民,很多人习惯于将殖民和血腥的屠杀、疯狂的屠城掠地联系起来。自然,某些殖民的过程中造成了血腥的后果,但殖民也可以不血腥。
不用纠缠殖民的定义,没有人否认印度被英国殖民了200年。
那么,为啥印度人不恨英国殖民者呢?
1962年,周恩来访印时惊奇的发现,在独立15年后的印度总理府内仍然挂着英国殖民总督的画像。独立后的印度,欢欣鼓舞,感恩戴德的主动加入英联邦,时至今日,印度社会对英国仍然抱着积极的态度,英语成了官方语言,去英国留学、移民是印度民众向往的目标。为啥?
《大象之殇》可以解答这一系列问题。
首先,英国殖民印度没有血腥的镇压,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与印度人贸易,友善平和,比起突厥人建立的莫卧儿王朝,实在是天壤之别。
其次,英国殖民出来设立总督之外,地方政府基本上采用选拔当地印度精英管理印度人。优秀的精英和他们后代还被送去英国接受教育。
第三,英国殖民着在印度本土大兴教育,普及英语,英语从此成了官方语言。英国殖民之前,莫卧儿帝国以波斯语为官方语言,穆斯林为地位远远高于本土印度教徒,殖民者让印度各种族实现平等,此后印度教徒在平等竞争中超越穆斯林。
第四,英国殖民为印度社会的文明进步做了许多有益的贡献,特别是禁止寡妇殉葬(娑提)等陋习,废除伊斯兰教法统治,实施法治,引进实施郡县制和现代文官制度等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印度,本来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印度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如同今天的中东。统一的印度,是英国征服殖民的产物。英语作为一个粘合剂,把印度粘合成一个国家。印度之后的独立,严格说是建国。总督蒙巴顿提出了著名的“印巴分治”方案,才有了今天印度这个国家。
如今,印度人之所以能在西方混得风生水起,正是得益于他们能熟练的掌握英语以及深谙西方人的文化和思维。昔日的宗主国英国,今天的首相竟然是印度人,这不得不让印度自豪一番。风水轮流转,没有当初的殖民,也就没有今天的印度。
拿印度说事,并不是否认殖民有残酷的一面,更不是为殖民洗白。除了表达杀戮并不一定是殖民的必然产物之外,另外要表达的观点是,殖民不是西方的专利,而是强势文明向弱势文明扩张的必然结果。
印度自己也有鲜味人知的殖民。在佛教受到其他宗教排挤的时候,以莲花生为代表的上师们带领大批信徒,像“五月花”清教徒一般涌入西藏,佛教与西藏本土的苯教发生激烈冲突,佛教对苯教进行了残酷的清洗和灭绝,具有千年历史的象雄文化从此绝迹。
至于印度“红头阿三”借着西方殖民者进入其它地区(如上海租界),成为高于本土人的第二“上等人”,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当佛教认为自身比苯教高级就会变得强势,佛教也就不再温文尔雅。同样,当汉人认为自己比“蛮人”优秀,也会变得凶恶残暴,比如汉人殖民台湾,对原著民的残杀和掠夺……
说到台湾,与印度一样,台湾人也不恨日本人,香港人不恨英国人,澳门人不恨葡萄牙人。甚至,昔日关内大批中国人拖家带口涌入“满洲国”这个日本殖民地,虽然那里的中国人是“二等国民”。
为什么?
殖民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今天与其对血腥的殖民耿耿于怀,不如思考为什么当年有人会用生命做抵押从“祖国”投奔殖民地,为什么当年上海市民以居住在租界而庆幸,为什么今天我们会主动的跑到具有殖民黑历史的西方国家主动成为“二等公民”?
当年反动电影《苦恋》结尾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我爱祖国,祖国爱我吗?
自从公元一千年左右,英国实行了大宪章,王在法下,
给这个被统治者所在黑暗的世界带来了光明!
也给统治者带来了免于被残酷杀害的希望。
这是人类文明史应该千古纪念的大事件,
从此这个世界就走向两个方向,
王在法下的文明!王在法上的野蛮独裁。
英国给他殖民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带去了文明,
当地人能不感谢他吗?
当年反动电影《苦恋》结尾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我爱祖国,祖国爱我吗?
东亚文明洼地的人,在西方殖民者来之前和之后的日子怎么样?在西方殖民者离开之前和之后有如何?谁好谁坏一目了然。
不是东方反抗了西方成功,而是西方是在是看不到东方走出落后的期望。甩包袱走人了。然后东方人都要走线西方追着被殖民统治。
印度主要由两大人群构成,达罗毗荼人和印欧人,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入。
印度两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和印欧语系的梵语(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现在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第二官方语言为英语。印地语由梵语演化成。英语和梵语都属于印欧语系。
当今世界由印欧人群(或叫白人,属于R单倍群)掌控,说印欧语,起源于高加索南部。
印欧人群发明了青铜器,马拉战车,铁器等。向东扩张,为中国带来了马牛羊青铜器,诞生了早期中国及随后的商周朝。
佛祖释迦牟尼是印欧人,印度佛经是用梵语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