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几个观点供批判

(2023-01-30 10:04:33) 下一个

 

观点1,任何自然语言都有歧义,这是语言界公认的常识。说语言本身没有歧义,是使用语言的人造成歧义完全是捣浆糊。

观点2, 语言之间歧义的差别是可以有客观标准的,分析如下:

所谓歧义也就是语言清晰度不够,我们不妨用摄影来做比喻。

要照出清晰的照片必须有这么几个基本的条件:像素高,色彩还原度高,高质量的变焦镜头。

像素相当于词汇量,词汇量越大,语言描述就越精确,很难想象某种语言对“动物”只有一个词,你如何告诉他人你看见了一个会动的有生命的物体?这个物体究竟是什么?换言之,一个字如果承载了过多的含义,就容易造成歧义,如英语high,可以表示高度,也可以表示一个人很兴奋,甚至暗示他/她吸毒。He is high这个句子就有很大的歧义。

就英语和法语而言,英语借用(或偷)了大量法语词汇,在工业革命之前,英语在去除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元素之后,词汇量少得可怜,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科技突飞猛进,大量的科学概念充实了英语 词汇,但在社会学领域,法语的词汇量还是大于英语,当今英语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英语单词是原封不动的抄袭法语,如pork, chauffeur,buffet,chef,fatigue,moustache 等等。

世间万物是五彩缤纷的,一个黑白相机不可能清晰的表达物体的原貌。语言的色彩反应在其功能的多样化上,法语在这方面又优于英语。比如法语名词无论表示人还是表示物,都有阴、阳性之分。I am a baker在英语是一句很平常的句子,但法国人会认为这里就有歧义,因为法语的baker有boulanger和boulangère之分。另外法语还有许多特有的语言现象,如自反人称代词,使得法语在表达主体和动作关系上更精准。

变焦镜头在语言上可以表述成时态。变焦镜能看到眼前的景色,也可以看到远距离的风景。如果只有50mm的标准镜,远处的景物就模糊了,当然摄影师可以多走几步或翻山越岭,但这就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语言的变焦是时态,表达眼前的,过去的甚至将来发生的事情。这点上,西方语言旗鼓相当,总体看,法语略胜一筹,这也是为什么法语被认为是the language of diplomacy,the safest language for legal purposes。自然,法国人对自己的语言感到骄傲,都德也用骄傲的笔触写下《最后一课》。 

虽然许多国际性文件都以英法两种语言书写,但同时明文规定,当产生歧义时,以法文版为准。除奥林匹克宪章外,还有知识产权组织的《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品公约》等等。(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Article37: In case of differences of opinion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arious texts, the French text shall prevail.

就不比较英语和汉语了,相信只要没有偏见,大家都会有一个公正的结论。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文言文和现代汉语。

文言文在词汇量,功能多样性和时态表达上都远远不如现代汉语,可以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存在歧义。

现代汉语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然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最叫人诟病的是,同一个词会承载相反的意思,如“败”既可以表达“战胜”又可以表达“战败”,救命和救火的“救”,养病和养花的“养”,恢复健康和恢复疲劳的“恢复”,同一个字的意义完全相反,这恐怕是汉语里独一无二的现象。最不可思议的是,否定词在汉语里似乎可有可无,好容易与好不容易竟然是一个意思!

如果说汉语的语义主要依赖语境,那么就好比一张照片要依赖观察照片之外,前后左右的景物才能准确看清照片拍摄的究竟是什么,这张照片的清晰度可想而知。

观点3. 文化(文明)的优劣也是可以客观描述的,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是,没有发明轮子,没有冶金的文明就称不上真正的文明;一个阉割肉体和思想的文化就是劣等文化。

不展开了,谢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