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理解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刘易斯 托马斯(Lewis Thomas 1981)
生命的主要内容(甚或是大部分内容),并不是各种事实和场景,而是人们头脑中永不停息地呼啸着思想的风暴 。 ———马克吐温(1835—1910)
人是被处境规定的存在者(conditioned beings),人类存在是受制于环境的存在。 ——— 汉娜阿伦特(1906—1975)
幸亏导演鲁本在小卡和小丫因为谁付账单的问题吵架(以下简称:小卡失控事件)之前,为观影者安排了四个场景作为铺垫。否者我们真的以为,小卡和小丫的吵架原因是钱的问题,或者是男女平等问题,亦或是女权主义主义等问题。或者我们真的以为第一幕的故事和第二,三幕的故事关系不大。
鲁本的电影思维和深层表达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是一部需要细节解读的文本性电影。
电影是一种图像艺术,高超的电影往往会在场景中出现一些特别的因素,帮助电影导演完美的叙事,
鲁本在《悲伤三角》中,就很会巧妙地显现一些细节图像,用潜台词说话。比如在电影第三幕,荒岛求生中的一个桥段,身份可疑的黑人(小黑)和坐轮椅的失语女士(轮椅女),在谈论轮椅女年轻时是否因为某种原因和男人上过床时。轮椅女开始说没有,在小黑的一再追问下,轮椅女承认有过一次。在轮椅女承认有过一次的时候,电影背景是小卡恰巧刚刚从菲律宾厕所清洁工宫殿的床上出来。这里的潜台词不言而喻,鲁本巧妙的让观影者明白了,,,,,,(第三幕诠释时再分享),这样的桥段巧安排,鲁本在电影中多次使用。比如第二幕最后的晚餐后,所有富翁都吐的一塌糊涂,但是卖粪便肥料的商人没有吐,而他的大老婆是吐的最厉害的一位。
总之,鲁本借助很多辅助画面在说话,在表达鲁本的电影意图。
回到电影的第一幕,鲁本的核心叙事是小卡的失控事件,鲁本线性地呈现出整个事件的发生的过程,以及在小卡失控事件之前发生的一些事件。这些细节影像不是要说明小卡失控事件为何而发生,而是揭示了小卡失控事件发生的不可改变性。鲁本就是藉着第一幕小卡和小丫吵架的不可改变性,为观影者铺了个大局,目的也是为了在《悲伤三角》的第二幕和第三幕进一步的镜观人性。
无论95届小金人花落谁家,鲁本雄心勃勃的电影文本叙事都是成功的。
鲁本在小卡失控事件之前,安排了四个桥段。(分析鲁本的电影叙事时,本文希望通过在《悲伤三角》中电影表达和鲁本的电影意图进行对话,那么注意到这些巧妙安排是非常必要的。可惜的是采访鲁本的记者们,都没有深层次地追问鲁本细节桥段安排的潜台词究竟是什么。)
第一,小卡面试失败,在记者的要求下,小卡的面部表情在笑脸和臭脸之间快速转换后,露出微微摇头的不屑表情。这个表情暗示小卡对自己职业生涯业务水平的的高度自信,等到面试时,小卡出示的专业模特画集,更显出小卡对于专业水准的自信。
一个模特有三项基本要求——台步,面相和表情管理。在小卡面试时,黑马甲接连从根本上否定了小卡的自信。台步走的没节奏,面相不好因为有皱眉纹,表情管理不过关因为自己的嘴形无法自由把握。这是小卡的第一次被打击,是针对小卡专业能力的打击。
第二,小卡带着自己的职业失败,来现场观看女朋友小丫的大型走秀演出。现场两次来了比较重要的人物,工作人员礼貌性的把小卡的座位取消,并让给了有头有脸的观众。小卡被迫让座后,站在现场无辜的表情宣告了小卡在社会地位上,再一次被剥夺的体无完肤。
以上这两个桥段是鲁本的伏笔。
接下来,第三个桥段,是走秀舞台的背景屏幕,这个桥段被鲁本安排的非常巧妙。舞台美景接连出现不同的文字和符号,这个桥段被大多数观影者忽略,甚至不知道出现的是什么字,以及这个舞台背景字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整部《悲伤三角》的背景。也为接下来,小卡失控事件的必然爆发埋下了伏笔,这等于直接宣布了《悲伤三角》的叙事图景。
“人人平等”;“现在就开始行动吧!现在就去爱吧”;“有一种新的思潮进入了,时尚的世界,犬儒主义伪装成乐观主义”。这和影片进入第一幕是的背景歌词遥相呼应:“是的,人为的力量,像一座塔一样矗立。越来越高,你好,你走得越高,你就越觉得低,哦! 我生而自由,生而自由”。
真正的《悲伤三角》三幕,在“人人平等”中拉开了帷幕,“人人平等”,鲁本黑色幽默《悲伤三角》的叙事背景。
“平等”历来是人所向往的一个重要价值。平等是一个既受人喜欢又令人费解的政治理想,人们可以在某个方面变得平等(或者至少是较为平等)但随即在其他方面马上变得不平等(或者更不平等)。平等问题是现今政治学上最大的话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政治学最大的话题,门派也分成很多种。
鲁本选择这个话题背景为开场,可谓是雄心勃勃。
谁负责平等问题,是政治家们,是掌权者们,是船长们,是第一幕的马甲男们,是第二幕的船长,是第三幕的篡权者。在政治学中平等问题可以化解为谁负责分蛋糕,如何平等的分蛋糕,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热读。鲁本把这个话题拿出来,是要从电影的角度让人深刻的思考。“人人平等”的前景音乐是“哦! 我生而自由,生而自由”。
“自由与平等”就是导演鲁本要在电影中讨论的问题,只不过鲁本的呈现是电影语言,而且是从人性的角度呈现出来。自由主义是对分配主义的最大挑战,同时分配主义也是对自由主义的最大挑战。在这个背景中,鲁本在第二幕安排了船长和卖粪便肥料的商人(粪便商)辩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问题。
“现在就开始行动吧!现在就去爱吧”,接下了导演鲁本更狠,直接把道德问题也引进了话题圈。《悲伤三角》电影背景就这样被鲁本设定在“平等问题”,“道德问题”,和“自由问题”,这三项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话题的基础上了!
鲁本试图将这三个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纠结在一起,用电影语言让人思考,问题出在哪?出路是什么?鲁本没有给出答案!结局是开放的!结局一定是开放的!
我们必须回到伊甸园的故事。回到起初。《圣经》关于人的起初,设定了三个关于人性问题的故事情节。人离开伊甸园后,发生的第一件可记录的人性事件是该隐用石头砸死亚伯;接下来发生的第二个可记录的人性事件是拉麦的咒诅之歌:“壮年人伤我,我把他杀了,少年人损我,我把他害了”。这对应了第一个人性设定,在伊甸园里的爱之歌:“你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爱之歌”转成“恨之歌”。人性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
宗教讨论,哲学讨论,伦理学讨论,社会学讨论,政治学讨论,心理学讨论,一切与其相关的学科都在讨论。
文学在这三大纠结问题上的讨论从来都是首当其冲的。电影作为流动的影像文学也从来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缺席。鲁本这次在他的作品《悲伤三角》中,再一次地把这个话题放在他整部电影的背景设定上了,此片可谓立意深远啊!
那么答案在哪里?鲁本当然没法给出答案了!但是鲁本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供观影者进一步的思考。这就是舞台背景墙上的第三句话:「Cynicism masseur as optimism」(犬儒主义伪装成乐观主义)。鲁本用这句话作为他给出的观影提示,可谓是够“狠”的。
我个人猜想,鲁本可能是改编了Stephen Colbert话:“Cynicism masquerades as wisdom ”(犬儒主义伪装成智慧)。
在第二幕里船长在和粪便商讨论主义时,船长也引用了Noam Chomsky(乔姆斯基)和Eugene V. Debs等人的话语,鲁本希望在电影语言里思考:“平等问题”,“道德问题”,和“自由问题”。鲁本明里暗里引用了一些别人的话语来加强他的电影语言叙事,以增强关于“平等问题”,“道德问题”,和“自由问题”的思考深度。
“犬儒主义伪装成乐观主义”,这句话究竟是何意,鲁本想说什么?
Stephen Colbert的意思是,人们会将犬儒主义误认为是智慧,而且是绝大多数人都把犬儒主义的思考方式,以及处事哲学当成是最智慧的方式,在学习,在效仿。这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的现状,犬儒主义者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人群。如果犬儒主义成为社会潜在的主流思考方式的话,人类社会没有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无解。
但是到了鲁本这里,鲁本来一个跟干脆利索的结论,把智慧去掉了,连这一点点的遮羞布也撤了下来,用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取代了,人类唯一还存在改变的可能性智慧,即使是假装的智慧,也被鲁本取消了。鲁本把它换成了乐观主义,并且用它给犬儒主义者化妆美化并且给犬儒主义者按摩,让其存在的既舒服又漂亮,这个社会没救了吗? 鲁本用困境中的人性实验让观影者思考。在第三幕中,不是一个简单的石头问题,鲁本埋了很多暗线,让观影者进到深入的思考当中。
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是这个社会的按摩师,智慧被取代了,即使是假装的智慧也不要了。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唯一的人类宣言。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蓬勃发展,掩盖了一切人性问题,人类社会的未来被乐观主义潮流充斥,问题上主体却是犬儒主义,犬儒主义的内核,乐观主义的外衣,这就是这个社会。鲁本用三幕诠释这个社会现象。
鲁本巧妙之处在于,第一幕小卡失控事件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饭店里,这时他(她)们是吵架,第二幕在电梯间,这时的小卡是失控,是暴走,是疯狂,第三幕是平静,是安静下来。那么在普通吵架和失控疯狂之间发生了什么。是出租车司机的洗脑事件,出租车司机给出一个他的理论,让小卡感觉有道理,于是小卡失控了疯狂了。这个桥段安排的恰到好处。犬儒主义伪装成乐观主义,犬儒主义者不知道自己犬儒,乐观主义掩盖了一切,乐观主义的潜台词是自以为是,为什么会这样,那么智慧在哪里,理性在哪里!
我们需要借助雅克·拉康(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理论来解释一下出租车司机事件的重要性。
拉康认为人的大脑认知是空的,自以为是的认知是被潮流和社会装进去的,然后就以为是自己的思想和理性思考。举个例子,在早期的欧洲,人们认为直接与钱打交道的行业(金融业)是丑恶的行业,人们在这个潮流思维中,会极度讨厌从事金融业的人,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事金融业,但是当今世界,在华尔街工作是最大的骄傲,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华尔街工作。那么这个转变是自己的理性思考吗,不是,是时代的潮流赋予的。再举例,在中国的早期社会,从事演艺界工作是低下的,没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这个行业,在当今社会,大家挤破脑袋也要进入演艺界,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入演艺界。这就是拉康的理论之一,人的思维不是人自己的思维,是被灌入的思维,这被灌入的思维却成了自己的思维,人为了这所谓的自己的思维去辩论去争论得面红耳赤。出租车司机事件就是拉康事件,小卡被灌输了,小卡认同了,小卡贯彻,小卡实践了。
犬儒主义者成为了智慧者,乐观主义成为犬儒主义者的外衣,快乐主义宣言和享乐主义宣言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流思维,犬儒主义者自以为是的成为了社会主流思维,
这一切都是出租车司机们给予这个时代的,不是每个人自己的思维和理性思考,问题是犬儒主义者是这个时代的答案吗?显然不是,但是犬儒主义者知道自己犬儒吗?
每个人都犬儒,每个人就都不犬儒了,因此镜子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悲伤三角》的主要道具是缺席的镜子,第一幕中看清自己的皱眉纹需要镜子。第二幕更为直接,船长引用乔姆斯基的名言:“人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不感兴趣。很少有人会照镜子说:我看到的人是一个野蛮的怪物”。直接点出主题:很少有人会照镜子。
到了第三幕,厕所清洁工问众人说:我是谁?更是把缺席的镜子推向高潮。人类需要镜子看清人性的根本问题所在,在这个问题上人类不能犬儒。乐观主义不能代替镜子,快乐主义宣言和享乐主义宣言更不能。《悲伤三角》就是鲁本给我们的镜子。
无论这届奥斯卡结果如何,鲁本已经赢了,鲁本有话说,他说清楚了!因此他已经赢了!
待续:介绍犬儒主义(因为介绍犬儒主义需要的篇幅也比较长,会影响《悲伤三角》的分析,只好另文处理)
只是因为《悲伤三角》刚刚好是我很喜欢的电影类型。
不过鲁本也算成功,第一个英文电影,就获得多项提名,而且电影拍的也中规中矩,暗线埋了很多。
其实我的评论,还少三次呢,因为这次实在是挤不出时间。等以后有时间还是补上吧,也算是对鲁本的一点点尊重!
谢谢鼓励!只是因为《悲伤三角》刚好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因此多想了想!
你幸苦了!谢谢!
丹哥的影评和美食都是一样的高段位,冒泡点赞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