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为了毕业设计,头一回去了广州。学生时代囊中羞涩,吃顿像样的早餐已属奢望。走街串巷时,远远望见热气腾腾的粥摊,顿时心生欢喜。凑近一看,木牌上写着几款粥:皮蛋瘦肉、猪肝、鱼粥……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鱼粥?一听这名字,童年画面便扑面而来:舅舅为小猫煮的小鱼稀饭,热气蒸腾,腥味顶风十里。那时猫嫌,人也嫌。眼下肚子空得贴了背,只敢点最“保险”的皮蛋瘦肉粥。
那一碗下肚,竟出乎意料地顺口,浓稠香滑,远胜食堂的“米水汤”。可惜皮蛋,瘦肉多半只是点缀,真正捞着,犹如中奖。
其余几款粥仍让人心生怯意,尤其鱼粥,光是瞥一眼,便想退后半步。
后来工作缘故,频繁往返深圳与香港,再次与粥“狭路相逢”。深圳旅馆的自助早餐,粥类一字排开,手中不自觉又端起皮蛋瘦肉粥。旁边同事笑道:“不试试艇仔粥?你们那儿没有这味吧。”
望了望那锅粥,鱼味扑鼻,连热气都裹着腥气,只能陪笑摇头,暗自想:命是自己的,还是稳妥些好。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香港一个清晨。当地同事带去码头边的小摊,那是渔船启程前的清晨时光,天色微亮,海风微凉。摊上只卖艇仔粥,别无选择。饥肠辘辘,只能坐下——或说几近蹲地,那凳子矮得几乎贴地,心里直打鼓……:今晨只怕要硬着头皮对付“猫粥”了。
谁知粥一上桌,竟清香扑鼻,毫无腥味。舀一勺入口,层次分明,温润绵长,不禁问同事:“这怎么会不腥?”。同事笑言:“这才是真正的艇仔粥。‘艇仔’就是渔家子,这码头的料,新鲜得很,自然不腥。”
那一刻才懂,粥不腥,不只因鱼鲜水净,更因人勤心诚。
从此再未抗拒广式粥。闲暇时,也会在家尝试熬煮。虽仍偏爱皮蛋瘦肉粥,但略加改良,以麦片代米,简单易煮,滋味亦佳。热粥入口,热气扑面,记忆便悄然浮现:那碗码头边的艇仔粥,那晨光、那海风,一切清浅而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