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3)
2024 (61)
前几天在网上刷到一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但读完让人沉默了许久。因为总觉得,故事里的人,似曾相识。
那天是老李的生日。几位老友为他小聚,饭桌上人声鼎沸,气氛逐渐热络。有人笑道:“老李你现在清闲得很,天天钓鱼、喝茶,过得像神仙。”
老李举杯笑了笑,没接话,只是低头喝了一口酒。
坐在他旁边的作者,忽然注意到他手腕上的那块旧表,便随口问:“还戴着这块啊?是你女儿考大学那年送的吧?”
老李轻轻点了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表盘边缘那道已经模糊的划痕:“她现在在国外,已经半年没打电话了。”
那一瞬,包间里静了几秒钟。
作者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大了都这样,学习、生活,忙是常态,别太往心里去。”
老李勉强笑了笑,低头夹菜,没再多说一句。
席间,对面的老郑忽然放下筷子,语气轻轻地:“最近是不是总觉得……家里静得慌?”
老李愣了一下,眼圈一下就红了。
“有时候在家,屋子安静得能听见钟表的声音,”他说,“电话响一下都以为是她。”
那顿饭,老李后来讲了很多——退休后的落差、屋里的冷清,以及孩子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疏远。那一刻,大家才明白,所谓的“过得不错”,其实是他一个人慢慢撑起来的体面。
读到这里,窗外夜色已深。我忽然明白,那些听上去“体谅”的话,其实并不总是恰当的回应。
有时候,人需要的并不是解释,而是一个愿意看见他情绪的人。
很多时候,所谓沟通,并不是观点的传达,而是情绪的交换。一个人情绪还悬着,另一个人就急着讲道理,说得再有逻辑,也只会碰壁。
真正的沟通,从来不在“说得多快”,而在“听得多深”。
顺序不对,话再好听也白费。不是先讲理,而是先讲心;不是急着分析,而是等一等他眼神里那点未落的潮湿。
余生很贵:那些沉默中的“没事”,往往才是最需要被听见的声音。
沟通,不是为了说服,而是为了靠近。
心门未开,道理不入;
情绪被懂,心自安然。
——
【浅语浮生】系列
说几句温语,渡一程浮生。
浅语如水,意在无声。
虽说,孩子大了就是渐行渐远,我始终觉得亲情也是需要维护的,用心去维护。林子夏写得好!
我这点好,儿子为了做好吃的,常常打电话过来,一个视频就是一顿饭的功夫,边聊边指导做饭。一般儿子和妈的话多,女儿和当爹的也应该话不少吧?都到半年还不说话说明聊天的内容有问题。两个人频道不对。
见到老友,开心!
父母儿女各有各的前程,谁可兼顾妥帖,没有偏差?!各自明了,各自安好。
情绪被懂,心自安然。
我现在的心态就是: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别给儿女添麻烦就好。
老李须调整心态。调整不了别人,就调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