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新出嫁的姑娘,大年初四首次回门,乡亲们家家户户要用八大碗宴请。看着本村的姑娘们,从出生到长大,被他人领走去经风历雨,乡亲们多有不舍,吃一顿盛宴,算做最后的送别。
七八十年代物资缺乏,红焖猪肉,炸肉丸子,卤煮豆腐,红烧片粉,鸡块,鸭肉,煎鱼及炒蛋装在八个大碗中,丰盛至极。只有过年,才能凑齐八大碗,给初为人妇的女儿们品尝,是最好不过了。
新年,杀猪宰羊,走亲戚拜新年。欢乐的气氛意犹未尽,又迎来了不一样的风景。初四,新婚燕尔的姑娘们回乡,一个个朝气蓬勃,红光满面。分别数日,伙伴们又可以凑在一起,欢欢笑笑了。她们手挽手肩并肩,燕语莺声,开心快乐的挨家挨户去吃八大碗。
说来有趣,全村四十几户人家,姑娘们一家一口肉,也要撑破肚皮呀?其中是有窍门的。
乡里乡亲,在平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谁家做饭好吃,谁家宅心仁厚,做的八大碗用尽心思,好吃到收不住口。
姑娘们商量着先去谁家吃?第一家八大碗肯定好吃,肉烂香绵,吃到嘴里,软软的不油不腻,入口而化。还有特色小吃——片粉,放到嘴里,舌头都醉了,佳肴不过如此,美味销魂。
第一家吃个半饱,剩余的人家,姑娘们就是走走过场,动动筷子,唠唠家常,并不是真的吃。最后一家,做的八大碗也是最棒的,姑娘们把那半饱填满,结束了乡亲们的盛情款待。
要分别了,真应了那句“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由人”。姑娘们互道珍重,以后添人进口,再想重聚,可就不容易了。
八大碗习俗在我村由来已久,一定是先人们爱护女儿,疼爱女儿们的举措。家家有女,互通往来,让女儿们在迈入新生活中,交流经验,领略生活甘苦的真谛。
村民们为了让新姑娘们吃上自己下厨做的八大碗,大显身手,堪比考厨艺。谁家让姑娘们品尝了一口,吃了一顿,可是无比的荣光。损失了些食材,得到了村民们称赞尊重,何乐而不为呢?
能够做好八大碗,是要费工费力的。没有女儿的人家,不免心生芥蒂。
村里有一户外来人家,姓于。听说是旧社会,背着童养媳沦落我村,被我村收留。那时候常听老人们讲笑话,说姓于的媳妇因为晚上热,和村民们唠家常,唠着唠着睡着了,她丈夫会抱着童养媳回家。
于家生了五个儿子,个个智力发育不足,每到请吃八大碗的时候,乡里民规,于家也会叫女儿们来吃八大碗。他的儿子们见有人来,坐在一旁老老实实,不做声不说话,静静地看着姑娘们鱼贯而入,热闹非凡。
于家做的八大碗半生不熟,肉连着筋,带一丝丝血渍,根本咬不动。姑娘们刚一走,五个小子牙齿够好,狼吞虎咽,一扫而光。
于家就是我村的笑柄,村民们常拿他家玩笑打趣。于家人也不生气,打是亲骂是爱,生活向来如此。如果都不理他家,就真成绝户门了。何况村民们一向善良,没有恶意。
我小时候,每年都会看到我的父母,为了做好八大碗,头一天尽心尽力的烹饪,盼望着姑娘们能够来我家吃上一顿。
记忆中,每次姑娘们来我家吃八大碗,都是中间过来,动动筷子说说话,根本没有吃食物。我就想,快快长大吧,嫁了人,领着一起长大的女伴们,先来我家吃一顿,好给我的父母争光。我也暗暗揣摩,谁和我同龄?能不能和我同一年结婚?如果和我最好的女伴?一年出嫁,一起吃八大碗,那该多好!
可惜,我年少离家,越走越远。回不去的故乡,斩不断的乡愁,伴随着我漂泊半生。
八大碗,我梦中的乡土气息,多情多义丰厚无比。八大碗的人文地貌离我远去,吃不成八大碗,领略不到乡亲们的送别,很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