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科大的气度

(2022-12-09 16:04:12) 下一个

【科大瞬间】第234期 | 寿天德 5912(原生物物理系)

【作者导读】我是一名老科大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工作了38年,做人做事都深受科大影响。我深深地体会到,相对于国内其他大学,科大是一所受“论资排辈”影响较少的大学,她具有“不拘一格举人才”的气度。在科大,只要你勤奋努力,有真才实学,就比较容易健康成长,这是我们生物学系(现在已经成长为医学部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科大能立足国内高校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8年12月作者在哈佛大学访问与诺奖获得者DH Hubel教授

 

陈霖越级晋升

 
1978年下迁合肥九年后的科大物理系生物物理教研室发展成了生物学系由中科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所长庄僡先生任系主庄先生作很忙很少来合肥,系里也没有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任。
 
当时,科大离开北京自然失去了在科学院各所工作的兼职教师,加上下迁后户口仍在京的教师大量调回北京,科大生物学系的师资力量很弱,甚至没有一个正教授,除了5位副教授和刚提的几个讲师外,多数教师为助教。生物学系常被轻视,加上系党总支主要领导的悲观情绪也起到了消极的作用,系内人心涣散。后来,经科学院副院长李昌同志介绍,龚立三先生由哈尔滨农学院调来科大,担任生物学系常务副主任,主持全系的工作,试图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但系里仍然人心不稳,很多老师依然希望调离科大。
 
1984年,被教育部冻结多年的高等学校师资职称评审工作开始有所松动,但条件苛刻:只对特别优秀的教师启动职称晋升评定工作。在系党总支和主任联合组成的系务委员会上,大家认为可以考虑将龚立三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青年讲师陈霖晋升为副教授。作为系副主任,职称还是讲师的我,认为陈霖在学术上有突出的表现和潜力,他曾以独立作者、科大为唯一署名单位,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vision”的学术论文,著名学术刊物《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与公民”栏目曾专文正面评述和介绍他的工作,表明其学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前沿。我建议将陈霖申报的职称改为“教授或副教授”,由同行专家来决定到底晋升教授还是副教授。此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通过后上报人事处。在评审程序进行中,包括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王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胡寄南教授在内的五位专家一致认为陈霖已达到正教授的学术水平,可以直接晋升教授。但根据那次新规定,需要六位专家评审,当时尚缺第六位专家评审意见。时间紧迫,如不及时补充材料,陈霖就要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了。
 
关键时刻,我意识到这件事关系到能否振奋生物学系的人心,关系到生物学系的发展,意义重大,一定不能马虎。于是我想到了在安徽医学院工作的我国营养学的奠基人,时任图书馆馆长,已经九十多岁万昕教授,立刻骑车到安医找他为陈霖写推荐信。万老听了我的介绍,表示愿意当“伯乐”,为年轻人才做推荐工作。就这样为陈霖的越级晋升之路铺上了最后一米路基。
 
不久后,科大学术委员会公布了特批陈霖为正教授的决定。陈霖成为科大生物学系历史上第一位全职、也是最年轻的正教授。
 
这件事说明科大对年轻人才的重视,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生物学系师生自强奋斗的信心,让大家看到了科大生物学系光明的前景。后来,由于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独特贡献,陈霖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创建了中国认知科学学会,为我国认知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在视觉实验中检查猫眼底并矫正视力(1980's ,中科大,合肥)

 

牛立文脱颖而出

 
有一年暑假,我正在系里值班,突然接到学校电话,紧急传达中国科学院通知,要求赶快呈报优秀年轻教师包括论文在内的材料,参加科学院的优秀人才的评选,被评上者可不经评审程序直接晋升副研究员或副教授。
 
 
当时正值炎暑,系里的其他领导人都不在合肥,那时也没有手机之类的便捷通信工具,无法联系上他们。时间紧迫,我只好根据平时对年轻教师的了解,决定上报人选。凭感觉,我认定讲师牛立文是最有竞争力的人选,当即作主将他叫来学校整理了材料,交给学校上报中国科学院。开学后,此事曾引起部分系领导班子成员的非议,担心可能会引起系里一位比他年长的年轻教师的矛盾,要求撤回已经上报科学院的材料,但我不为所动。
 
后来牛立文果然在科学院的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科学院的优秀年轻人才并直接晋升了副教授。晋升副教授后牛立文果然不负众望,不但在蛋白质晶体学研究上做出很好的成绩,还担任了系和学院的领导,为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再后来,他兼任了安徽大学副校长,为安徽大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结缘陈林义

 
我在科大学习和工作38年,其中有20多年从事视觉信息处理的脑机制研究。这20多年里,我和同事们从一无所有、因陋就简地建立视觉研究实验室开始,终于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我国当时的三个视觉研究中心之一。
 
 
因为视觉中很多问题与眼科密切相关,在视觉研究工作开展之初,我就和科大校医院的眼科医生陈林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陈林义原是部队卫生员,复员转业到科大校医院工作。他虽然学历不高,但积极追求上进,主动到北京医学院第一附院眼科进修了很长一段时间,还阅读大量的眼科书籍,在医疗实践中精益求精,水平提高很快。每当我们做视觉中枢电生理实验时,总是请陈林义医生专门为我们的每只实验用猫眼远视且有散光检测视力,佩戴镜片矫正视力,以排除眼的光学误差对视觉脑生理功能研究的影响。他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总是按时耐心地为猫双眼进行验光配镜。我们也在与他长期交往中学到了不少临床眼科知识。
 
十多年来,陈林义购买了大量眼科著作,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在临床眼科,特别在儿童弱视和斜视的治疗上取得很好的成绩,取得了安徽眼科界公认的成绩,还撰写了眼科著作(包括为台湾方面购买版权在台出版的著作。为此,我曾书面向科大领导和学位委员会介绍了陈林义的工作,特别推荐他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此建议得到了学校的采纳,材料上报安徽省卫生厅评审后,他晋升了副主任医师。
 
后来,陈医生还和我们合作成立了科大儿童斜视和弱视研究和治疗中心,建立了临床电生理实验室,为病人检测视网膜电图和视觉诱发电位,在诊断和治疗以及科研中发挥了作用。
 
陈林义有高超的医术,又晋升为主任医师我还是推荐人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有较高的领导才能,后来被任命为科大校医院院长,在他任职间间科大校医院取得很大的发展。
 

陈林义基金捐赠签约仪式在科大东区218楼举行(2020年6月)
 
【结语】以上事例都证明,科大是一所能够包容不同意见的大学,是一所“不拘一格举人才”的大学,是一所有气度的大学,是年轻人才成长的好地方。
 

另篇:一封匿名信

 
由于家庭的原因,1997年 5月,我离开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特殊人才”名义引进到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授兼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在这之前,我曾任科大生物学系负责人12年。到了复旦大学以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我零基础建立了视觉研究实验室,带领研究生研制了我国首套基于内源信号的脑功能光学成像系统,开拓了视觉科学新的前沿课题的研究,填补了复旦大学在脑科学领域研究的空白。
 

 视觉研究实验室的三位博士生毕业纪念  2004 复旦大学

 
1999年在谈家桢先生的授意下,复旦大学人事处来电话要求我提供材料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但我觉得自己条件不够,当即在电话中就婉言谢绝了这一要求,并建议复旦大学找另外更合适的人选。过了一段时间,人事处又来电话,请求我“即便不为自己,也一定要为复旦大学去争取这个院士地位”,因为复旦生命科学学院只有一位院士:年近百岁的谈家桢院士,这与复旦大学的地位很不相称。在学校的再三劝说下,我最终同意提供材料,成为当年公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正式候选人,不过后来落选了。
 
事隔两年,人事处又来找我,要我参加新一轮的新增院士候选人的申报。我和我老伴商量后,决定今后不再参与申请院士的活动,因为我们觉得:一,我们对院士的光鲜地位和特殊待遇不感兴趣;二,我们愿意将余生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上,为国家做贡献;但是,做了院士后会有“后果”,即被学校捆绑,主要精力必须花费为学校组织争取大项目和奖项上,即便拿到了大项目,后面如何管理协调这些项目也是个难事:我的实验室里除几个研究生外就我一个“光棍”,连个助手和秘书都没有,事事都得躬亲。为此,我向学校正式提出永远不再参与院士的申报活动,并推举了两位很有竞争力的院士候选人选。

 

不久,突然一位校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友人给我转来一封匿名信。该信署名为“中国科技大学八系(生物学系)人”,原信是发给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遴选办公室的,同时又给这位院士发了一份。该信以骇人的“文革”口气,劈头盖脑地给我戴上了“思想反动”、“不学无术”、“打击他人”等几大“罪状”,而他们所罗列的“事实”,不是无中生有,就是歪曲事实,完全没有根据,目的显然是要阻挡我再次申请院士,但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我已决定永远不再申请院士了。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匿名信的作者竟然向我身上泼污水,而我全然不知,更不可能辩解!

 

面对此事,我做了三件事:㈠ 写信感谢那位院士,感谢他及时将匿名信转给我,否则我可能永远背上“黑锅”;㈡ 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理与生物物理系党支部全体党员会上宣读了这封匿名信的全文,并说明信中所言内容不实;㈢ 将该匿名信复印后分别发给科大党委书记、生物系党总支和系主任,同时附信一封,特别声明我不是要去追查谁发的匿名信,只是告诉大家科大也会发生此等事情。

 

做完这三件事情后,我又从容地继续我的神经生物学教学以及视觉脑机制研究。此外,我还负责整理和出版我主编的《神经生物学》,并主持《复旦神经生物学讲座》。前者在高教出版社出版,前后四版,历时21年;后者每年出一期,印刷1000 份免费发送全国各高校图书馆和师生、读者,历时20年,最后6年我负责组稿、编辑、出版工作。
 

作者摄于2010年
 

【作者简介】寿天德,5912校友。1964年留校任教,曾任生物学系系主任、理学院副院长、儿童斜视弱视研究和治疗中心主任等职;1997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导师、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以及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所所长。发表学术论文82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78年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编辑:理实,许赞华
校对:沈涛

排版:许赞华

 

《科大瞬间》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乔皛白 1501 | 王
9015

投稿邮箱:kedashunjian@163.com
公众微信号:USTCMoment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dong140 回复 悄悄话 當領導都會得罪人。比方說你在推薦年輕人的時候,沒被你推薦的可能記恨與心。所以我就當不了領導。怕得罪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