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足,人间不值得!
白强 861 瞬间2季 2022-02-11 10:54
第199期
编者按
足球!足球!足球寄托着中国亿万球迷的梦想,但是现实总是离梦想太远了。如果您对中国男足今年2月1日大年初一在客场以1:3输给越南队感到非常吃惊的话,那么请读一下861白强校友于1月28日撰写的中日男足比赛后的感想,可能就不会那么失望了。
屏幕上,0-2,平淡无奇的比分,掩饰不住的绝望——那种不知道怪谁,坐在屏幕前麻木等死的感觉,绝望到不真实。
在绝对实力的降维碾压下,纵使换任何教练、任何战术、任何球员,结果也是一样的。即便没有有如神助的伊东纯也,国足也不过是换个体位躺平而已。
这时候,老编又听到了那个声音——14亿中国人,怎么就挑不出11个会踢球的?
中国人没有足球,也不需要足球。
关于中国足球市场,前拜仁慕尼黑俱乐部主席赫内斯有个著名的“1欧元理论”。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签下一名可以参加一线队比赛的中国球员。中国拥有3亿球迷,即使每个人只支付1欧元来观看我们的比赛,那对德甲来说也意味着巨额的收入。”
都说德国人严谨,可这次赫内斯露怯了。人口≠足球人口,而对于中国的足球人口,各组织有不同的说法。
早在2011年,国际足联官方的数据是:中国足球人口2616万6335人排名全球第一,注册球员71万。但同一年,中国足协官方公布的注册球员数量却只有8千人,让国际足联很是下不来台。
而小编从某垂直类媒介得到的权威数据是,中国常年观看世界主流体育赛事人群数量为3000万人,大致与北京市手机开机量差不多。如果精确到足球品类,这个数字恐怕要被腰斩。
就事论事,不管哪个数字都距赫内斯所期望的3亿人相去甚远,也让“14亿vs11人理论”站不住脚。
狭小的一亩三分地并不致命,致命的是贫瘠的土壤——中国人真需要足球吗?
足球进校园,体教融合?中国社会资源紧张到内卷的低龄化。学踢球有什么用?有奥数、美术、舞蹈、声乐、书法来得实在吗?更何况相比四成的本科录取率、九成的专科录取率,再听听老实人董方卓的心里话“(学球的孩子)在职业队能踢上比赛就算踢出来了”。能踢上职业队比赛,在学球的孩子里已经是百里挑一,能踢成挣大钱的国脚就更是凤毛麟角。那踢不出来怎么办?叫他当半文盲,还是成为各种有关中国足球丑闻中的反面教材?每个家长心里都有把算盘。
行政力量强推?足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体国家都在参与的运动,没有哪个运动比它更公平——不管高矮胖瘦,没有场地限制,每个人都能在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快乐。而其他的运动参与的基数远不及足球,这决定了足球是个社会性运动,其他金牌项目的经验在足球这行不通。
羡慕日本全国高中大赛?中国大学生联赛、五人制比赛都没人看,真的办了高中比赛,谁看一群小孩瞎胡扯?有那时间搓两圈麻将,打两局游戏不香吗?
说到底,中国人很忙。忙着升学考证;忙着在格子间里、街头巷尾为了生计折腾;忙着升官发财;忙着买房买车,为有资格谈婚论嫁而拼命;忙着上半辈子拿命换钱,下半辈子拿钱换命。
足球?弟弟,你还是往后稍稍吧!
电子竞技:中国足球的催命判官。
去年11月7日,中国英雄联盟战队EDG在S11世界赛中夺冠。5亿人的狂欢,老编朋友圈的热闹程度仅次于孟w舟被加拿大当局释放……一阵夹杂着愕然的默然,而最仿徨不安的无疑是中国足球——整整20年前,全民上街庆祝胜利的礼遇属于国足,如今却换了个天。
鸠占鹊巢还不算完,众多来势汹汹的电竞少男少女们不但叫嚣着“电子竞技也是体育运动”,还言之有物:“电子竞技也有集体精神、也讲究默契、也分工明确、也吃青春饭、还比传统体育更产业化、现代化”。
好家伙,不但把足球那点职能全替代了,还要把足球产业的“骨灰扬了”。
这,是中国足球的最大悲哀,办的事不硬气,撒尿都尿湿鞋,也没什么好辩驳的。
都说“在性感面前,可爱和清纯一文不值”。所以在这个无比功利、唯结果论、快餐化、娱乐至死的社会环境中,讲究内在美的足球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甚至是可以消失的。
而且不同于欧美人尚武、当兵的和运动员被高度尊重的文化内核,“崇文贬武”一直贯穿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大部分古代文明史。尤其从宋朝开始,武将的地位被摁死,整个民族的血性荷尔蒙被压制到最低。甚至都不如日本战国大名、镰仓武士时期应运而生的武士道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带领下,至少日本人是喜爱运动的。不管古代运动还是舶来运动,日本人从近代开始就玩得有模有样。
所以本就没有什么底蕴的中国足球,刚春心萌动就被照着裤裆踹了一脚,于是香火就这么断了。传承?不存在的!
足球面对时代挑战,中国足球更加绝望。
世界第一份正式的足球比赛规则于1863年由英国人制订,这标志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换句话说,足球是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浪潮中的产物。工业革命大家大规模聚集在一起,用机器来工作协同,属于人力密集型产业。这从一定意义上给足球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然而经历了两个世纪,现在是21世纪20年代,蒸汽机大作战那一套早就进了博物馆,那个年代的思维也已经过时。在信息大爆炸、社交媒体占C位的“碎片化”信息年代,足球的位置很尴尬。
人们不想占用太多时间去看一场完整的足球比赛,更多体育爱好者倾向于用精彩集锦去了解比赛,而不是静静地一杯啤酒、一屋子好友一起去欣赏比赛。而且,越来越多的诱惑把青少年从足球场上拽走,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问题,也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
动吧创始人白强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白强与联合创始人斯内德在后者老家荷兰乌得勒支共同拥有一家半职业俱乐部,俱乐部会给尖子球员发放每个月1000欧元的补助津贴。虽然数额不大,但对于非职业球员来说也是笔可观的收入了。
而实际情况是,最终能够领走1000欧元津贴的球员往往都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外国移民,并且越是年龄低的梯队,这种情况就越明显。而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荷兰本地人对于踢足球越来越打不起精神。
事实证明,强如不运动就难受的美国人,青少年参与体育的比例也是连续五年下降。这是疫情前的数据里,导致这一现象的有经济原因还有上面说的时代原因。
上面说过,中国人不需要足球、没有良好的足球传承,那么在全世界都面临时代难题的背景下,去打造自己的足球文化难比登天。说句最现实的,大家都挺忙的,连吃喝玩乐都不能把大家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凑到一起,更何况是足球。一天到晚累成狗,开局游戏、看看直播、追追剧,快乐的来源那么多,何必非去踢又脏又累又容易受伤的足球呢?
从民生角度得到悲观的结论,而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出发更不乐观。中国足球因为存在“任期”这两个字,所以管理者们从来都想走立竿见影的捷径,在自己任期内捞到足够的“资本”。抱着这种心态去搞足球,能搞好才见鬼了。
我们不是没有吃过这方面的亏。我国在芯片行业就是常年交学费,浪费国家大量资金的状态。究其原因就是芯片行业很难在短期内从一个局部的点或一项领域看到成果,看不到成果就乱搞,到最后就是一地鸡毛。
所以和芯片行业一样,从国足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荒唐事,也看到了许多把中国体育“金牌成功学”照搬到足球上面的经典反面教材。
中国足球刚过完小年夜就遇到“小年”,这种知道自己弱,不知道自己这么弱的绝望心态,是中国足球半个多世纪的头一遭。
会有人说这个骂那个,中国足球的问题不少。但根本上来说,中国足球之于中国社会来说不过是可有可无一部分。永远记住,足球是小众运动;和你我一样在各种论坛、媒体评论区、直播平台长吁短叹的人,之于整个社会比小众更加小众。诚如黄健翔老师所说,未来二三十年内,中国足球的黑暗是看不到头的,也就是说中国足球大众化遥遥无期。
面对现实吧,美国人请了贝利、克鲁伊夫、贝肯鲍尔、乔治·贝斯特,比中超有力度多了,这么多年下来不一样还是不入流吗?美国足球就是靠墨西哥、南美、东欧移民撑着,传统美国白人一直不喜欢足球,足球也同样登不上美国体育的大雅之堂。
可这并不妨碍美国人在全世界赚钱,也不妨碍他们挥舞着美钞去全世界职业体育那里抄底,本土四大体育联盟也有声有色,风景这边独好。
看开点吧,铁子们。足球本来就是游戏,中国人玩不转很正常,没必要生气。把为国足生气的精力用来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这才是正经的。
所以,Why so serious,何必认真呢?
(本文转载自作者白强主持的 动巴足球 2022-01-28期 )
编辑:滕春晖
排版:许赞华
恶心
得有多少时间、多大的心才能做到啊。有那时间睡会儿觉都比看他们踢球有意义。
几十年了,球是越踢越臭,薪水是越来越高。
日本原球协主席解释的特别简单明确,直戳命门:就是他们的工资太高了,谁还踢球啊。
几十年了,踢的臭的理由换了无数,不惟臭味不改,而且越来越臭。
我的解释就一个:中国人不适合踢足球。因为踢足球所需要的要素或说精神中国人一个也没有。
踢球需要有热爱的精神、勇敢的精神、献身的精神、合作的精神。这些,中国人一概没有。
有人说你这是废话,其他项目也要有这些,我说未必,比如很多单项运动。
我说的这四个精神是“必要条件”,有它未必一定行,但没它却一定不行。
中国足球当年称霸东亚时,日本足球连三流都不够。
但是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他们踢到了亚洲一流。原因无它,上述四个精神他们极强。
所以,我建议国家就不搞什么足球运动,也不弄什么国家队和职业队,就让它自生自灭,挺好。不花钱反而能让国民们多些高兴少些愤怒,何乐而不为。
中国的体育,大概也就是乒乓球能一直保持强大。
也只是因为传统和历史使得它的基数超大,而且国家不惜玩举国体制和重金投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不行了,干什么也不行。
天天吹牛B自己世界老二亚洲老大,笑话那凋落了的东邻。
人家人口只有你的1/10,你的鸡的屁也超过人家12年了,钱和人你们有的是。
但三十年来人家几乎年年有拿诺奖的,这要是再不凋落,还有你们活的份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