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一次难以忘怀的寻访

(2022-07-25 10:25:53) 下一个

【科大瞬间】第190期 郭传杰 (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学文化公众号)

 

我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后,在初期调研以及后来的日常工作中,经常听到有人提到刘达老书记的名字,尤其是与年长一些的教授、干部、退休员工在一起时。我无缘见到刘老,因为他1975年就离开了科大、1994年就因病逝世了。“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时隔那么多年,口碑如此,还有那么多老科大人以赞誉的口气经常说到他,一定深有其因,何况在科大严谨理性的校风中,赞扬某人(尤其是对领导),是件比较珍稀难见的现象。于是,引起了我想了解刘达、学习刘达的强烈愿望。

刘达从1963年调任科大党委书记至1975年离任,这漫长的12年,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特殊的年代,也是科大历史上变动巨大、极其艰难的时期。作为一个负有实际责任的主要
管理者,其政治品质、胆魄识见和担当精神,足以左右科大在风高浪急年代的生存发展命运。我从许多老教师的聊天闲谈中,从一些片言只语的回忆文字里,了解了刘达当年的
许多大小故事,如遭批斗时刚正不阿、气节凛然,工作生活中惜才护才、求真务实,“文革”之后锐意革故鼎新,兴办“回炉班”,……等等。刘达堪称一身清正、为国育才的先范。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有刘达在特殊时期的主心骨作用,科大才得以濒危而未溃、绝处再逢生,历经二次创业,为科大今天的创新辉煌,奠立了坚实基础。

2005年,我们决定,提前三年开始筹办50周年校庆。我们很明确,科大筹办校庆不是请名流、开大会、宣伟绩、做广告,主要是借50周年校庆之机,凝练科大精神,弘扬科大文化。因为,虽然科大历史的长度不及国内那些百年名校的一半,但科大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艰苦卓绝,充满了特色与传奇,有许多饱蕴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的鲜活故事,尚未有搜集、梳理以及提炼。于是,学校组织学生、老师,采访编整口述史,举办各种报告会、座谈会。校领导分工,在校庆之前,对科大创校早期的老科学家、老领导包括老员工,只要对科大创建、发展有大贡献的,做一次全面的探望拜访,再听听他们当年筚路蓝缕的故事,听听他们对学校未来发展的高见。

2008年春节之前,我和侯建国、鹿明等一行来到北京,分组按校庆办给出的名单和地址,到家里或医院,先后看望了张劲夫、钱学森、何泽慧、李佩、贝时璋、杨承宗、龚升、周光召、彭珮云等前辈和领导,赵忠贤、王志珍等知名校友,以及郭沫若、严济慈、华罗庚、刘达、杨海波等的家人。

元月29日上午,鹿明、朱灿平、黄超群和我一道去寻访刘达的后人。记得我们先按地址找到林业大学宿舍,结果没有找到;后来又驱车尝试另一个地方,仍然落空。因为学校已很久没有与刘达家人联系过,所以不太清楚他儿子的准确住处。这样试错性地找了几个地方,根据朱灿平当年的日记,我们最后来到位于海淀肖家河的中央党校宿舍南区,敲开了一个普通居民楼二层的家门,终于找到了刘达儿子刘冀同志的家。他大约40多岁,看样子非常朴实、敦厚。双方自我介绍后,他和同样朴实的妻子,把我们热情地迎进了家门。这是一个普通的小三居,装修和家具都十分简陋。刘冀深情地诉说着父亲多年后仍心念科大、常常忆起在科大的岁月与人事,对科大有种特别的情感和牵挂,说到动情之处,几次眼噙泪水。他妻子在一旁插话:老爸在科大最困难的时期,从北京到合肥干了十几年,多年来我们没见到过科大的领导,没想到你们今天能来,我们真的很激动,说明科大没忘记他。她这一席话,说得我很羞愧。我连连说,我们来迟了,对不起刘老,对不起你们!

在返程的路上,我们几个很久没说什么话,沉默了好长时间。我心里默想着刘达老人在科大校园里与师生同舟共济、艰难奋斗的那些日日夜夜,他把自己的心血、智慧留给了科大,融进了科大坚韧的生命力。我们科大人应该把他对科大的贡献和音容笑貌,常留心中,把他痴心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化作奋进世界一流的动力。

排版编辑:俞霄

 

《科大瞬间》编辑部

 
 

 

常务编委:

 

许赞华 803 | 刘扬 815

黄剑辉 815 | 滕春晖 811

 

 

投稿邮箱:kedashunjian@163.com

公众微信号:USTCMoment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