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岩声

小说,随笔,游记,杂文
正文

德国风情:参观特里尔马克思故居

(2020-07-17 09:09:11) 下一个

2011年8月26日,我和几个朋友参观了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当我来到一个厅,赫然看见地板上一幅巨大的标有共产党国家分布的钢质世界地图时,不禁再一次感叹马克思一人思想的力量。相似的地图,也是刻在地上,也是球状,我在蒙古见过一幅。在乌兰巴托一个王宫园林式饭店里,显示的是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代表了今天三百万贫穷、闭塞、落后的蒙古人的自豪,“我们祖上也阔过”。然而,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里的这一幅共产国版图,如今世界上的70亿人里,大概没人看到它,还会为之感到自豪。这毋宁说,是人类一幅苦难之图。

正如故居一面墙上所刻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曾几何时,马克思的信徒们,十几、二十亿,真的改变了世界,其控制的地盘,甚至比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还要辽阔。成吉思汗的铁蹄只限于欧亚大陆,而共产势力不仅横行欧亚大陆,还跨洋过海,远达非洲,拉丁美洲。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马克思一人的思想,一个幽灵,真是奇妙得令人震撼。一大套据称科学的理论,天衣无缝,至今没一人说得清楚它究竟错在何处,却硬是行不通,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实行多少年,牺牲多少万人。

人类历史上,何曾有过,何会再有,这样一道景观?整个20世纪,是人类为理想奋斗的世纪。有共产主义理想,有纳粹(Nationalism)理想。这两大理想的特点,都是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如今,人民群众依在,而且更多了,但理想,却悉数灰飞烟灭。真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今而往,人类化整为零,不再有辉煌宏大的集体理想,只剩下蝇营狗苟的个人利益。或者最多,是川普所宣称的MAGA,为了一国一民的利益,罔顾全球人民的福祉,退出全球气候协议,退出世界卫生组织,不惜到处发动贸易战,自己抗新冠外行, 搞得一团糟,往别人头上甩锅内行得不行……这么个极端自私的极右流氓政权,如果真的把当今世界所剩无几的共产国打垮了,我不知道人类是该哭,还是该笑!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也许是人性的胜利,但绝对是人类的失败。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面前,没有胜利者。

这个故居,是马克思的出生地。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卒于1883年3月14日。俾斯麦比他早生3年(1815),晚死15年(1898)。也就是说,俾斯麦的一生,从头到尾包括了马克思的一生。作为同时代的人,他们都深受死了三百多人的德国1848年革命的影响,也互相关注过。俾斯麦身为宰相,纵横捭阖,以三场战争(对丹麦,对奥地利,对法国),将德意志各民族统一成欧洲没有国家能够匹敌的超级强国——德国,从而种下两次世界大战的祸根,影响至今。 这个影响,主要是地缘政治。马克思一介布衣,无官无职,却以一己思想,左右了其身后20世纪历史的走向。但马克思的影响,至今还剩下什么?没人说得清楚。因为,即使在所剩寥寥几个共产党当政的国家里,也找不到一个人,除非疯子,还真的相信英特纳雄奈尔有一天会实现。今天的共产党与马克思的理想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今天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所为,无非就是延续统治权力而已。马克思如再世,看到自己在大英图书馆面壁30年悟出的雄论,竟得如此一点也不浪漫的下场,当大哭而去。

马克思故居让我再一次感叹的还有,一切革命的先行者其实都不需要革命。马克思家的这套房子,是个四合院。临街正房是栋四层楼,加上后房,两侧厢房,总计得有30多个房间。四合院后面,还有花园。

这套房产,以现在的价格计算,当在200万欧元以上。也就是说,马克思出生在百万富翁家,他又何需革命?恩格斯家更有钱,他本人就是企业家,资本家。老毛家是富农,不愁吃穿。刘少奇、邓小平家是大地主。周恩来家是地主兼资本家。这些处心积虑要改变世界的大人物,其实在原来的世界里,都是既得利益者。人类就是这样吊诡。

马克思故居本身的历史也很吊诡。马克思在这里出生,但其实住的时间很短,据说只有一年,他家便卖房走人了,这里成了另外一些人的故居。马克思出名后,1904年才被人想起,1928年被背叛马克思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购买,之后又被纳粹惦记上,予以没收,改做印刷厂,专门印制纳粹宣传材料。战后,194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收回了这所房子,改做马克思博物馆。

参观马克思故居,一定要翻翻留言簿,很有意思的。我在去之前就想好了,不仅要翻翻那留言簿,还要留言,写上黄正平《寻找红房子》中游客薛总吟就的五言对:追寻半世纪,今日拜真神。可惜,临到关头,竟将“拜”字写成了“见”,境界差了一些。《红房子》说的是中国某代表团到了特里尔,听路人说有座红房子,red house,以为是红灯区的妓院,便寻了去,到了跟前一看,却是马克思故居,很狼狈。但大家都是些体面人,只好既遇之,则拜之,竟也十分满意。为首的薛总,更留下那极具身份的五言对。这故事太奇妙了,以致我不敢相信天下真有这等奇人奇事。《寻找红房子》发表于2002年,也就是说,即使那故事是真的,薛总的五言对也早已淹没在十年来不知多少本留言簿里了,于是我便代之(再)留言:

以下是另一页上的读者留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