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游子

久识文学城,才有时间整理文字。愿与诸君共享浪花,慰藉游子之意
个人资料
西安游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又一部百老汇剧(圣诞颂歌)

(2022-12-10 09:34:33) 下一个
我昨日跟女儿看了百老汇独幕剧/独角戏(圣诞颂歌)。我们怀着欢心去观大团圆剧,结果实际看完那出话剧居然没看懂啊。真是美国实践,只要什么事儿没有预先调研,功课没做,到现场都是意外加蒙圈。哈哈!
那剧是在下午两点放的一场,观众有小一千,大多是老年人,也有部分学生 。(我前面的夫妇中,女士五六十岁,带着发亮的银色发箍,和闪亮的金色手镯,围着大红的围巾,很有剧院感,给我上了一课(如何装扮去看百老汇剧).
那剧是改编自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一篇短篇小说,讲一个吝啬的老人在圣诞前夕闷闷不乐,对别人戾气爆棚。结果圣诞前夜,他们梦了许多事,看见了鬼,回忆起他自己与逝去妻子相爱相伴、自己家里曾孩子环绕共渡圣诞良宵的美好情形。 梦醒后,他努力改变自己的怪性情,决定好好对待服务他的仆人及街坊邻居等。它就讲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那剧开篇挺吓人压抑的,舞台上是一具开盖的棕色棺木,布景灯光也是暗暗的 。开演前,服务生打的牌子上写着“关掉手机,不要惊扰死者”.
那剧演出全程近一个半小时,从头到尾都是一位中年男演员以独白回忆絮语形式展开的。场景大多是他的家,客厅及卧室,及他幻觉中的过去的家及圣诞晚餐桌及墓地鬼怪等。那么长的表演时间,大段的独白,都靠那名男主演的个人表演撑场,真不容易。他时而古怪戾气,时而幽怨哀伤,时而兴奋欢快。。。真的是调动了混身解数来吸引全场观众的注意力。。。不容易的。。。狄更斯写的独白对话,并非是诙谐幽默的那种,而是严肃深刻甚至刻薄的,都由他演绎出来。。。可惜全英语很多句子我没有听懂。。。很多场景黑暗阴郁。。。一个圣诞颂歌,其实欢乐的场景和联想没有五分钟七分钟,大多沉郁的台词及布景。。。我刚看到一半时,内心强烈的欲望是赶紧撤出剧院,找个好看的剧看,别浪费时间了 。。。我又转念一想,现在改弦易张,太迟了,其他剧的票子临时买起来很贵。而且,剧作改编自狄更斯的小说,应该不会太差,又是百老汇话剧,很多人审核过的。我在纽约时报上读了一点剧评开头,知道是一个人表演的。剧评我没读完。。。这里是美国纽约,不是英国伦敦,能遇到无数莎士比亚迷,狄更斯迷。我看过狄更斯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老古玩店)(雾都孤儿)。他那个时代,工业革命前英国腐朽的帝制,其民众生活社会现实大致就是那般阴郁的。。。在闹哄哄的百老汇剧里,这算是一股清流了,它算是独幕话剧了,就坚持着看下去吧。。。结果,我前排一家三口,两白人中年夫妇带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来看。那男孩直接中场睡着直至结束。。。剧情有点闷是真的,孩子不能勉强他自己不睡过去。。。哈哈。。
其他方面如布景转换频繁,灯光变换多样,音效出色,投影制作的各种舞台效果也挺丰富。 。。这些都是百老汇剧的一贯特色。 我小女儿头一次看百老汇剧,她没怎么看懂。 。。其实我也是。。。
我被剧里的那一幕挑动了思绪:那幕,男主细数他太太准备了怎样丰富的圣诞大餐,他孩子又是怎样调皮,怎样很享受母亲为节目的精心准备。。。
我为此还有些惭愧呢。 我也成家二十几载了,很多次新年或除夕大餐都是我婆婆或大姑子在操持主办的,我都是打下手。或自己小家庭小范围餐饮打理一下,没有那么大的心力去备大餐。。。到美国几年,也是我母亲或我姐我妹准备餐点款待我家几个(居住条件简陋,从没有条件请客).而爱心和耐心及烹饪技能似乎越来越差一些了,自家聚餐总是以外食为主。。。而小妹因是异族婚姻,她家很是讲究感恩节火鸡餐的准备,如自制Gravy等。但仍属简单版感恩节餐。听男主细细罗列其家庭圣诞餐项目,方觉西方节日餐饮的文化美国是传承自英国的,很细致的一套讲究。。。
光阴荏苒,转眼我就十了,还没怎么操办过大宴款待自家人。。。在看台上,我发觉不论中外家庭,都是母亲/妻子张罗节日宴会,款待大家庭成员,加强凝聚力也聚人气。。。我过去因为不惧礼数,经常还没到过中秋节,已给孩子买食月饼几次了,总觉搞得那么隆重刻板似不符合人自然随性的本能。确没曾想有些破坏了节日的仪式感。。。
(台上的一幕让我想起大姑子给老公公操办八十岁寿宴的事儿,还是大姑姐更传统,办事儿能力更强啊。。。)
言归正传,这剧实际是老者节日惊梦,和梦醒洗心革面的心路历程。它的许多独白,对每个有人生阅历的人来说都是当头棒喝,一个提醒。它提醒人不好惯性混日子,要为周围人送出温暖和温情。至此圣诞来临之际,看这剧让人反思自己。。。。
总体来说,这剧挺成功的。。。能在老莎故乡看此剧,可能更有感觉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