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骅的话:
天还没亮,妈妈将一瓶温牛奶往我嘴中一塞,还在睡梦中的我就咕噜咕噜喝起来,喝完牛奶,也醒了。大叫:“mami! Mami!”妈眯给我急急忙忙穿好衣服、洗脸、梳头,将我放到汽车专用睡篮上,绑上安全带,开半个多小时汽车将我送到蕾欧娜家庭托儿所。蕾欧娜阿姨高高的,满头金发,以前一定是个大美女,将我从妈眯手里接过来,又亲又抱。离开妈眯,我本来想哭的。可阿姨不停地逗我笑,夸我即漂亮又可爱,经阿姨这么一逗,一夸,看她那么亲切,我怎么好意思哭了?就高高兴兴地随阿姨坐在地毯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们都直接叫她蕾欧娜,每天蕾欧娜阿姨都是这样热情迎接我,所以我就特别喜欢上托儿所。
蕾欧娜阿姨家是一个独立的小别墅,两层楼,还有地下室。二楼有三间房,一楼大厅是我们的游戏室。放了很多玩具 。阿姨带3-4个两岁以下的小孩。我们每人有一张睡床,放在二楼不同的房间里。我的小床安排在阿姨8岁女儿的房间内。蕾欧娜时而坐在地毯上与我们一起搭积木,时而又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到了节日的时候,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带节日礼品。蕾欧娜自己也准备好多东西,她还会帮我们一起烤饼干,然后将它们作为礼物让我们带回来送给爹d、妈咪。每当托儿所举办集体活动时,蕾欧娜就会将爹d、妈咪请来。让我们表演节目给他们看。
蕾欧娜随时随地教我们待人要礼貌,我六个多月时还不太会讲话,但见人就会微笑着说:“HI!”。一天,从托儿所回到家,妈咪给我一块糖,我突然就会说:“Thank You! (谢谢)”。惹爹d生气了,我也马上就说“Sorry!(对不起!)”。 爹d和妈咪听了好惊喜!
蕾欧娜教我们凡事都要自己干,讲卫生,保护环境。你别看我才一米高,每天吃饭前我都是自己搬小凳子到洗手间,站在凳子上,打开水龙头,将水温调到不冷不热,滴一点洗手液在手心,就将两只小手对着直搓,然后放在水下冲洗,洗完了自己关上水龙头,再拿一张消毒过的洁净白纸揩手,随后,我会将纸扔到垃圾桶。你看像不像个小小环保家。一切都是我自己完成的,妈咪要帮我的忙,我马上会说:“No help! My help!(意思是:不要你帮忙,我自己来)”。这是我最喜欢讲的一句话呐。
两岁生日那天,妈眯给我穿上新衣服,我愉快地拿着我的早餐饭盒,跳进妈眯的汽车里,坐在我的汽车专用安全椅上,等着妈眯开车去托儿所。蕾欧娜给我专门开了生日Party。她将游戏室布置得花花绿绿,中间挂了一条五彩缤纷的大鱼 ,鱼里装满了糖果。她让我第一个用纸梆敲鱼,其它小朋友跟着我一个一个轮流敲。最后将鱼肚敲破,糖果撒了一地。我们可高兴呐!一起趴到地毯上拾糖果。妈眯给我带来了生日蛋糕,小朋友一起围着我唱:“Happy birthday to you!……。”蕾欧娜帮我切起了蛋糕,我一个一个送给每个小朋友吃。然后我们一起又唱又跳,好开心啊!
我们每天都绘画和唱歌。蕾欧娜发一大堆彩色笔,让我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随便得很。我特别喜欢画圆圈,一圈套一圈,像天上的彩云….。有一天她教我们认识“蓝”颜色:她从杂志上剪下几张主体是蓝色的画面,贴在一张白纸上,又贴成了一张漂亮的画,给我们做样子放在小桌子上;然后给我们每个小孩一张白纸,一本彩色杂志,一小盘白胶水,一把幼儿剪子,就让我们自由做;蕾欧娜不打分,不评比,夸我们每个小孩的画都好。总是表扬,鼓励。我回家时欢欣鼓舞地带上自己创作的“蓝色”艺术剪贴画, 骄傲地给爹d和妈咪看我的“杰作”,又得到一番夸赞,好高兴啊!
妈妈的话
中美文化差别很大,婴幼儿是美国的未来,受到特别的重视。真可谓美国是“儿童的天堂”。
与中国下岗工人和退休老奶奶在自己家给人照顾婴幼儿相比,美国的家庭托儿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值得我们国内借鉴。
国内的托儿所,在幼儿教育时,强调的是提前教授给孩子文化知识,但是不太重视对孩子性格培养,社会公德和集体生活的教育。这也许是中国和美国之间在幼儿教育方面最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反映在孩子的成长上,就是,美国教育出来的孩子比较懂礼貌,有教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而在中国长大的孩子,智商虽高,但往往惟我独尊,不能很好地与别人相处。这种性格是不能适应社会化的需要的。
虽然小骅外公外婆都退休,从国内来了,完全有时间照顾小骅,何况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小骅也会给予良好的教育。按照我们中国人想法,送小骅到这种很多孩子在一起的家庭托儿所不如让外公外婆带。即省钱又放心,何乐而不为?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与老人在一起,永远不如在他的朋友中来得愉快。孩子少吃一点东西,可以回家补上,受了一点委屈是一时的不愉快。但是每天几个小时的集体生活,却可以教给孩子许多成人不能教他的东西。在集体中游戏,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我更看重的是美国家庭托儿所对孩子性格和人品的早期教育。“三岁看到老”, 送孩子到一个好的托儿所,而且越早越好,是最好的幼儿教育。也是最长远的投资。我的这些观点和美国很多职业女性看法是一致的。来源于美国极其重视儿童早期教育这大环境。下面介绍一下美国家庭托儿所蓬勃兴起的背景。
政府重视儿童早期教育 (附件)
白宫于1970年和1981年两次作出决定,把发展托幼事业作为国家最重要最迫切的需要之一。1979年国会通过了《儿童保育法》(Child Care Act),1990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Early Childhood and Education Act),同年还通过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Bill),该法于1995年作了修订。 1994年美国又提出了《早期开端计划》,把教育服务对象延伸到贫困家庭两岁孩子。
联邦政府拨给各地的发展社会服务事业的经费,约有1/5用于支持早期保育与教育。20世纪90年代政府与国会为了消除财政赤字,平衡预算,大幅度地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但托幼事业的经费不但没有减少,而且逐年增加;在国会讨论政府预算案时,克林顿总统要求给予幼儿教育全额拨款,这反映出美国政界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美国政府认为:“如果国家让儿童早期失去了机会,那么以后对大孩子的教育投资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忽略了五岁以前孩子的学习与教育,那就无法提供教育改革合适的道路图”。
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前教育
美国著名的卡内奇基金会认为,人的早期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所以把早期教育作为优先资助项目之一。美国经济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把学前教育看作是向未来投资。由一批最具影响力的大公司领导人与大学校长组成的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于1985年提出一份报告,内称:“如果美国的孩子不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美国无法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取胜”,“很难想像出有比学前教育更高效益的投资项目”。
美国最大的电脑商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建立了儿童托育资源发展基金,五年里投入了2500万美元,其中2200万美元用于托幼事业;AT&T(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也建立了托幼发展基金,1993年至1995年三年投入1500万美元,用于增设托幼机构,提高保教质量。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资助、支持学前教育的企业不断增加,尤令人注意的是企业办托儿机构兴起与发展。
社会需求迫切
50年代,美国大部分家庭都只是父亲一人出外工作,母亲多在家照料家务和孩子,过着安稳富裕的中产阶级生活。现在美国,任何时候,问母亲为什么不能在家很好地照顾孩子,他们都会回答:现在美国生活不容易,家长们太忙。要想保持安稳富裕的中产阶级生活,必须夫妻二人都出外工作,母亲没法儿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另外,有些美国妇女认为生活可以也应该多姿多彩,孩子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方面,但不是全部,要求妇女有了孩子就放弃工作是不公平的。职业妇女也是孩子(特别是女儿)的榜样,又上班又当母亲的生活可以更加丰富。为帮助人们在事业和家庭需要之间取得平衡,一些新的家庭托儿所应运而生并大受欢迎。
美国幼儿保育的方式
在美国日托机构主要分为私人商业性、私人非赢利性和公共福利性几种。有“全日”和“部分时间”托儿多种形式。主要有三类托儿服务:正规的幼儿教育中心、幼儿园、以及家庭托儿所
正规的幼儿学习中心(day care center) 设备最好,中心的房屋常常是独立地,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建筑,里面的用具,玩具都是专用的。在这样的中心里,除了比较重视幼儿的早期智力启蒙以外,最重要的是,老师的素质比较可靠。而且老师所受到的职业训练也比较好。这种幼儿教育中心常常是比较大的公司开办的。美国最好的幼儿教育中心过去只为大公司的员工服务。但是最近几年也逐渐向社会开放。如美国国际联合电脑公司CA (COMPUTERASSOCI-ATES)在电子商务软件方面名列第一。在办公大楼里建托儿所,公司
托儿所内设施十分完善,有教室、游戏室、休息室,还有室外游乐场和室内游泳池等。托儿所的建立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了家庭感、归属感与责任感增加了员工的亲密感,这种情感对提高生产率来说是再重要不过了。用托儿所留住人才。《计算机世界》杂志则连续5年将CA评为“全美最佳供职的公司”。
除了部分企业自办日托中心外,医院、学校、机关、部队等单位办的托儿机构也有较大发展。医院系统设立了上千个保育中心,这是由于医务人员上班制度与众不同,医院房舍一般比较宽敞。部队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家长往往不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所以建立了相当完善的保育系统,有近千个保育中心,并有自己的培训计划。90年代初政府机关有250个保育中心,其中纽约州政府机关就有41个。企业等单位办托儿机构已成为美国多元化办学前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型托儿所(Kindergaten) 美国最多的是私人兴办的小型托儿所,这些小型托儿所,是一种公众事业,或由教会经办,或由私人拥有。常常利用教堂或者普通的居民住宅加以改造而成。通常都是学龄前儿童,而不是婴儿,对这些孩子要进行大小便训练。也有些托儿所同时接受学龄儿童,这些孩子的家长工作时间往往在孩子上学之前或放学之后。孩子一般由家长负责接送,但有时托儿所与当地的学校系统取得联系,用校车接送。有些托儿所要求家长每星期拨出一、两个半天的时间协助照管儿童。即做义工。
家庭托儿所 (Home day care) 美国还有许多家庭托儿所。以看护孩子为主要目的。她们一般是照管婴儿和学龄前幼儿(五岁和五岁以下)。 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需求尤为迫切。不少企业通过利用与发展周围的家庭托儿所来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大企业大量招募家庭托儿所,并纳入管理范围,使其为本企业服务。如IBM公司托幼系统可收纳1.5万名孩子,其中大部分是放在它所管的家庭托儿所。为此,一些企业投入不少资金,促进家庭托儿所的发展,提高其质量。如道登·赫德森公司(Dayton Hydson CO.)这家设有很多零售店的大型商业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三年里投入了300多万美元,在其职工居住较集中的30个社区,发展家庭托儿所,改善其条件,并下大力帮助提高质量,包括制订家庭托儿所标准,建立培训机构,先后培训了4000多名家庭托儿所经办人与助手,使托儿所达到了合格水平,两万多名入托婴幼儿得到了较好的照料。
其它托儿形式:
美国伊利诺斯州的4位研究生于2000年5月组建起一个旨在共同抚养儿童,收入共享的小型共产社会。其主要目的有如下四点:
1 养育聪明健康和教育良好的儿童,使这些儿童成为好的领导或公民,对未来的
多民族文化的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2 帮助正在就读的学生会员(大学生、研究生)减轻家务负担,完成学业。
3 创造一个和平友好的环境,减少吸毒、犯罪家庭的发生率。
4 扭转受教育越高,生育孩子越少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