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大家的电脑或者手机估计都被国内陈薇院士率领的腺病毒新冠疫苗刷屏了。这的确是鼓舞人心的一项临床试验。非常希望这项临床试验能够尽快的取得突破,疫苗可以尽快的、安全的用到人身上。
在看了文章之后,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副作用这个数据有了一些担心。
作为一个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每年我都要和好多病人辩论两个问题。
1、流感疫苗是否有效?
2、打了流感疫苗会不会得流感?
对于问题1,大家都清楚流感疫苗的有效性不像其它疫苗那么高,每年还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在50%左右徘徊(见下表)。也正是因为一半一半的缘故,有些人会理解为打了疫苗,我得流感的机会是一半一半;那我不打疫苗,结果也是得,或者不得,那也是一半一半。乍一听,好像有些道理。实际上,疫苗是在预防层面,更合适从群体的角度去考虑。比如说你周围的人不得流感了,你得流感的机会自然也就少了。
对于问题2,现在的流感疫苗大多是重组疫苗,只是病毒的片段,很显然是不会得流感的。但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这么想呢?因为疫苗打了之后,有些人会出现一些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而这些症状恰巧和流感本身的症状相似。因此,给一些人造成了打了流感疫苗反而“得上流感”的假象。
那流感的副作用到底有多高呢?
这里,我考古到了一篇1995年的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文章。表格如下:
这是流感疫苗及空疫苗对照组的副作用比较,但今天我们不是看两组之间的差别,而是看副作用整体上在一个什么层次。我们可以看到,接种疫苗之后发热的人的比例在6%左右,全身表现里乏力的情况最为常见,也不到20%。
Ad5腺病毒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如何呢?
正是因为经历了很多问题2的情况,当我看到Ad5腺病毒新冠疫苗的副作用表格时,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
根据文献上的数据,有75%以上的人群都会出现至少一种副作用。其中发热的比例还在40%以上。如果是这种数据摆在你的面前,让你选择是否打新冠疫苗,不知道您的决定会是什么?又会有多少人真正自愿去打这个疫苗呢?
这篇文章是1期临床试验,有看到中和抗体的产生,非常让人欣慰,也让我们大家多看到了一些希望。因为形势所逼,疫苗的工期本来就被大大的缩短了。但是,我们不能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毕竟开发出来是要在正常人身上使用的。期待在2-3期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中,有更多的数据和更好的表现。
This is my 2 cents as a clinician.
你的评论既显你无知、更无礼。
博主在自己博客写文章,需要经过谁审阅?他(她)开篇提出两个问题,问题就是设问,无所谓对或不对。况且以医生的身份解释这两个问题有理有据,值得阅读与思考。
High dose group Grade 3 AE发生率是17%,是高了些。如果未来考虑用middle dose group剂量,这个剂量Grade 3 AE(2例比较严重发热)发生率是6%,这还是能接受的。
看来这个疫苗关键在于能否产生足够且持久的中和抗体,希望能成功。
提供了非常棒的临床实用知识。
moderna 二期临床设计也除去了高剂量组,可能也有安全性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