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一个山村,村口老槐树下,一个中年人正兴致勃勃地讲着什么,十几个男女孩子围坐着。路上过来一个青年,他也停下来,认真地听。
中年人讲的是秦朝往事:秦始皇暴死,赵高和李斯密商立公子胡亥。他还没讲完,一位妇女过来喊他回家干活,十几个孩子一哄而散。
青年没走,反而上前一步,拱拱手,问中年人:“您的故事很好,是从哪里听来的?是真的么?”
“当然是真的!”中年人边拍着屁股上的土,边站起来说:“我爷爷讲的。”
“这些是宫廷密谋,您爷爷怎么会知道呢?”青年追问。
“你这个小伙子还挺较真,”中年人看了一眼青年,说。
“他爷爷是赵高的仆人,”妇女一边推着中年人走,一边说:“当年也是村里的红人呢。”
“现在也是红人呀,村里第一高寿。”中年人边走边嘀咕着。
青年略一思索,从口袋里掏出点什么东西,紧追几步,塞到中年人的手中,说:“我可以见见您的爷爷么?”
中年人看了一眼东西,又把它递给妇女。妇女看了一眼,笑着说:“当然可以,你跟我们走吧,他在家呢。”
中年人仔细打量了一下青年,问:“你是哪的人?”
“夏阳人。”青年轻声说。
“叫什么名字?”
“司马迁。”
“快走吧。”妇女推着中年人,“和你爷爷一样,爱说。”
三人两前一后,向村里走去。
宋代。 他是山东某望族家的神童,十六岁就考中秀才。以后读书更加发奋,但却不再参加考试。别人问,他就指着南方说:“我的志向在那儿!”二十七岁那年,他辗转千里来到临安。不久,写出《灭金十策》万言书,他跪在宫门外,要上呈朝廷。秦桧看了,一拍桌子:“小民越权,擅言国事,打!”他皮开肉绽,整整躺了三个月才能下地。眼圈红红的,思前想后,一咬牙,来到了襄阳。他求见岳飞,说:“我有‘八字’锦囊妙计。”岳飞问:“哪八个字?”他说:“足兵、足粮;树威、树人。”岳飞冷冷一笑,说:“要我拥兵自重吗?你看错人了!”他被驱逐出城。徘徊在长江岸边,整整三天三夜,他一言不发。落下几滴热泪后,一跺脚,踏上回家路程。路过汴京时,他忽然看见到处是大红的告示,上写“金兀术诚寻能治国理政之汉人”云云。他在一张告示前走开又回来,回来又走开,如此反复整整三个时辰。最后,他上前一把揭下告示,转身就寻金兀术衙帐。他走得很快,在已经看见衙帐门阙的时候,不知为何他忽然踉跄起来,最后一下摔倒了。他并未迅速爬起来,而是先楞了一下,随即就坐在那里,开始嚎啕大哭……
(明代,南方某大都市,一个热闹繁忙的集贸市场。)
(一)
上午,一个老头,看上去六十多岁,背着一个褡裢,兴冲冲地走进“佛经印务所”。
半个时辰后,一个小伙计礼貌但冷漠地把他送了出来。老人转身还想说什么,小伙计摇摇头,摆摆手,示意他走吧。
老人极度失望,缓缓来到左边一个小饭馆门口,犹豫了一下,走了进去。不久,他端着一碗稀饭出来,左右看看,径直走到旁边一棵大柳树下。他卸下褡裢,挑了一个散放着的小板凳,坐下。
几个小男孩拿着木棍、竹刀,喊叫着绕着大柳树追逐。一不小心碰倒了老人、打翻了粥碗。几个小点的一哄而散;两个大点的,一个扶起老人,一个边喊着“妈妈”边一溜烟跑进饭馆,很快就端了一碗粥送来。
老人没有怪罪,拍拍身上的土,重新坐下。他看看两个男孩,忽然有所触动,问了一句什么。一个男孩点点头,另一个男孩反问了一句。老人站起身,边说边做了个猴脸,又呲牙咧嘴、张牙舞爪了几下。两个男孩笑了,转身招手叫几个跑开的小孩赶紧过来。
接着,老人一会儿坐下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一会儿站起来挤眉弄眼、抓耳挠腮;小男孩们坐着、蹲着,一会儿鸦雀无声,一会儿发出阵阵欢笑……
(二)
第二天,老人又来了。大柳树下多了几条长凳,孩子变成了十几个……
第三天,老人带了条粗棍子。大柳树下又多了一张长桌,放了水壶、茶碗,孩子变成了几十个……
第四天,老人又带了一个钉耙。长凳变成了十几条,孩子群中还夹杂着几个年轻人……
第五天,老人又带来几个青面獠牙的面具。大柳树下出现了一个简易的凉棚,孩子们蹲在前面,老人、妇女坐在中间,年轻人站在后面……
第六天,又来了许多流动的小贩,周围几个店铺的外面,也摆上了桌椅板凳……
…………
(三)
一个月后,一天深夜,“佛经印制所”右边的一座豪华饭庄灯火通明。一会儿,一个伙计钻出来,掀起门帘,满脸通红的老人和印制所老板一前一后走出来。小伙计紧走几步,又掀起“印制所”的门帘,老人和老板一前一后走进去。
套间内,桌案上,左边放着厚厚的一摞稿子,上面压着镇纸,镇纸的前后各露出一个“西”字和一个“记”字。右边是一小堆碎银子和老人的空褡裢。中间是端端正正的一纸契约。
小伙计恭恭敬敬地翻着契约,向老人指点着几个地方。然后,小伙计把碎银子耐心地数了两遍,装进了老人的褡裢。老板微笑着,看看老人,指了指契约的落款处。
老人点点头,闭上眼睛,好一会儿,才拿起笔,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