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像一个婴幼儿的家庭环境对其性格的养成有重大影响一样,任何一个早期人类文明的特殊性格,都和它所处的地理生存环境有着极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关系。因此,要想彻底搞懂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彻底讲清楚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我们也必须先从它们各自的早期的生存地理环境来着手。
但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地理生存环境问题,要想彻底搞清楚,也并不容易。我们先来看一下当今最流行的一种说法: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生存的地理环境是最隔绝、最封闭——中国的西面和西南面,是一系列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是沙漠和大草原。现在的一般主流观点都认为,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中国缺少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更没有竞争的压力,由此就造成了中华文明长期的停滞不前,并养成了固步自封的性格和老子天下第一的观念。
这种流行的说法,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似乎正确无比。但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恐怕就有一些问题了。下面我就分别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探讨一下。
我们知道,考察一个巨大的地理障碍是否能隔绝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往,必须以考察当时的交通技术的水平为前提。因此,让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历史时间段来详细讨论分析一下。
首先,让我们从远古人的角度来看一下。现在,大多数的中外学者都承认,或者说中外学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中国的青铜器、牛、羊、小麦等,都是从中东地区传过来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那么问题就来了,在当时的交通技术异常落后的原始社会时期、和人类文明社会的早期(夏商时代),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并没能阻挡住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那么根据简单的逻辑推理,在东西方交通手段越来越发达之后,这个同样的“封闭”的地理环境,也不应该成为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的障碍才对。
我们再设身处地,用进入了文明社会相当一段时期的古人(西方的希腊、罗马,中国的东周、秦汉)的眼光来看一下,也同样有问题。上网简单搜一下即可以知道,现在整个欧洲的面积,大概是1000万平方公里;而古罗马帝国的面积,大概是500万平方公里。而中国现在的面积,我们都知道是960万平方公里;秦汉帝国时的面积,则在460万到1000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
这些简单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在古代,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西亚、北非和欧洲的人类文明的总体活动范围在1000万平方公里左右;在这个先以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为中心,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范围之内,人们彼此之间是频繁交往的。而在这个10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外,人们之间是基本上互不往来的。同样,在东亚的同一时期,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10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彼此之间也是频繁交往的,而在这个范围之外,人们之间也是基本上互不往来的。换句话说就是:西方文明的地理环境,对那些生活在其1000万平方公里之内的人们来说,是开放的;同样,中华文明的地理环境对生活在其1000万平方公里之内的人们来说也是开放的。若从全球的角度来考察,那么,如果说东方的早期人类文明是封闭在100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地理范围之内,那么西方的早期人类文明同样也是封闭在100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地理范围之内。至于在这各自的1000万平方公里地理范围的边界上,是不是存在一道围墙或一道铁丝网是无关紧要的——没有围墙和铁丝网,人们也不会、当然也没有能力去越界找人交往。
我们再从近代的古人角度来看一下。上面我们所说的中国和西方的古代文明同处于封闭的(或开放的)地理环境之内,当然是有条件的,是针对远古落后的技术手段来说的。随着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手段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已经可以跨越当年的地理障碍、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了。粗线条来说,当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崛起之后,尤其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远航印度成功之后,西方文明所处的就是一个远远大于1000万平方公里的、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完全开放的地理环境了;而中华文明则依然处在一个10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理环境之中,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或从和西方对比的角度来看,确实给人以“封闭的文明”的感觉。但请注意,此时中华文明的封闭,并不是由于地理障碍造成的。首先,就技术手段(造船及航海技能)来说,中国并不比西方差,如我们所熟知的郑和下西洋的例子。如果说西方在技术上具备了打破1000万平方公里封闭的地理环境的能力,那么,就技术手段来说,中华文明也已经具备了突破100万平方公里封闭的地理环境的能力了。其次,就某些具体例子来说,西方走向世界所要克服的地理障碍,甚至比中国走向世界所需克服的地理障碍更大。例如,从葡萄牙沿西非海岸南下,再横渡印度洋到印度,比中国从广州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到印度,要困难的多。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此时,应该是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有更多的交往才对,而不应是西方的葡萄牙和英国。
最后,我们再从近人的眼光来分析一下。近来被人们多次提起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在乾隆时期的访华,其历尽千辛万苦远航近一年到达中国,但其所提出的扩大通商贸易的请求(文明之间的相互交往),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这显然就更不是因为地理障碍的原因了(此时,西方的商人已经送货上门)。关于这件事,讨论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我们这里就不赘述了。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缺乏与外文明之间的相互交往,闭关锁国,主要并不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而是另有其自身特殊的文明性格的原因(我们以后会讨论到)。实际上,西方文明的乐于并善于与外文明进行交往的特殊性格,在其处于10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理生存环境之中时,就已经形成了。同样,中华文明的特殊的、不乐于也不善于与外文明交往的性格,也在其处于10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理生存环境之中时,就已经形成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处于面积大小相似的、同样封闭的(或说同样开放的)10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理环境的孕育之中,为何西方文明的性格和东方文明的性格会有如此的不同呢?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来讨论这个问题。
欧式的全球性开拓与殖民主义掠夺有关。中国的扩张是融合,继续扩张难度大得多,所谓的地理局限,也就是统治规模的局限。蒙古人统治了前所未有的广大土地,但它没有融合,做不到大一统。西方人也做不到,殖民国家无法融合,但却因此夺得了空前丰富的资源来发展自身,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我相信中国文化是封闭的,中国都接受天竺传来的佛教了,为何中国文化没有反向影响印度呢?好像中华文化影响了周边的小国家,平常总是说东亚 (韩国,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现在看影响很有限。
还有马。
另外请博主删掉老五毛西岸的帖子。他总是在别人的博客里留大段大段的废话评论。
因为这样,中国文化才形成华夷之辨。是这个因果关系。你不能本末倒置。
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大致两种,追求最大利润,和追求最小成本,不论哪一种都可以让文明延续,而其他的则不可能。
中国从大一统以后就是追求最小生存成本的模式,这也是当时的地理环境的局限导致的,到了唐朝初年已经发展到了地理极致,尽管国土面积并不是历史上最大的,但中华文化已经到了影响最大的地步。
向东是大海,当时还不是大航海时代,不可能继续发展。向南是瘴气和人口密度不大的地区,山地太多。
当时是农业社会,最基本的资源是土地和劳力,这些地方都不提供,包括去了日本都认为那些身材矮小的人不适合发展农业,不值得是收归天朝。历史上中国强盛的时代,都有少数民族或者小国进宫美女的历史,唯独没有日本,不是日本不想,而是中国不要,因为当时日本近乎野人社会。
而向北是大漠,中国在汉朝消灭匈奴的时候窦宪就已经达到了如今贝加尔湖,如今发现的班固的封燕居山铭石刻证明了这点。这是连匈奴都无法生活的地方,农业社会的汉人更不可能长期生存。
向西是唯一有可能与其他文明相接触的途径,但需要看到当时世界文明的发展特点,就是需要有大河。河流不仅是农业社会的水源,也是交通途径。
中国在汉朝就发展了西域路线,但到了唐朝向西扩张的时候遇到了阿拉伯帝国向东扩张,双方大战,中国最西界限停留在如今阿富汗的喷赤河。
这个地区是沙漠绿洲的概念,并没有大河,因此文明的扩张和发展是很落后的,有可能被先进文明征服,但很难继续扩张。
而且不是农业社会。
阿拉伯帝国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印尼爪哇发生火山大喷发毁掉了阿拉伯半岛农业之后,就转为商业经济,因此需要有提供商品的,也就是中国。那么不同文化,不同人种,没有大河交通的情况下,和平共处做生意是明智的,而不是继续扩张,这个概念对双方都一样。
也就是中国向西已经到达了极限。历史上更早公元前的时候,雅利安人也试图从中亚攻击中国,被商朝武丁的老婆妇好击败。雅利安人毁灭了古代四大文明中的三个,唯独在中国落败,这大概是中华文明最早的与其他文明冲突。
唐朝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八千万人口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多,其中有三千万是外国人,阿拉伯文明是当时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但其实也是中国经济的附庸,没有中国就没有阿拉伯帝国。
事实上到了安史之乱中国经济崩溃,首先完蛋的是阿拉伯帝国,因为商业经济无法维持。
那么你说还有哪个其他文明可以与中国交流?当时的欧洲极度落后,东罗马帝国远在土耳其,属于近东,而不是靠近远东,物理距离太远了,而且也是文明程度不高。
这个局面直到两三百年后的十字军战争才改变,欧洲从中东获得建筑,医学等当时的现代技术。而这些是当时中国在一千年之前就有的。
中国的这种地理局限让中国不得不走最小生存成本的模式,而不是后来大航海开始后西方的最大利润的模式。
很多年前有过讨论,为什么中国在最强盛的时代,比如唐朝和明朝,都没有发展出殖民主义?
就是因为追求最小成本的模式导致的相应文化的影响。而西方不同,还是处于弱肉强食的穷棒子奋斗的阶段,类似维京人,是因为农业生产不足以维持一年的食品过冬,因此到了夏季就不得不去欧洲大陆抢东西,世界上只有抢是来钱最快的,就像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行为。
而到了大航海时代,让这种文化发展到了最高,发展殖民地。这种文化一直延续到今,目前美国文化的core仍旧是自由,行为准则是赢者通吃,这是殖民主义的文化基础。
而中国接受最小成本的文化已经上千年了。
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区别,就是人类走出非洲的历史过程。
我们的祖先智人是最后一批走出非洲的,在大致六万年前。而为什么不是更早走出,或者为什么没有被之前走出的人类消灭,反而是消灭了所有之前走出非洲的人类?
是因为他们是智人,大脑发达,具有想象的能力,也就是可以做计划,有组织,这是身材比智人大,体力被智人强的先前走出非洲的奈安德特人不具备的,最终后者被智人杀光。
这个事情说明对于人类来讲,从来都是最强悍的会留到最后,因为可以在竞争中获胜,享受已经有的文明成果,而最弱的群体会先走出,因为竞争不过。
那么再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殖民这事情上的区别就不难理解。中国历史上跑到南洋发展的,基本是在中国活不下去的,比如前朝的旧臣,被追杀的人,之类的。
也就是社会主流是不愿意扩张到更远的地方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农业氏族文化,也促进了农业文化的发展。
而欧洲正好不同,长子继承制的模式导致非长子没有经济资源,除了出走冒险就没有出路。欧洲这种继承制保证了贵族不失去土地,不是像中国这种兄弟平分的模式可能几代人后就没有了生产资源,因此欧洲的封建体制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初期,一战后才开胡破产。
而中国的封建体制只有名义上的,在战国时代就已经从文化上破产,三家分晋导致了中国文化不再承认封建继承制,而是有了将相王侯宁有种乎的思想。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在最强盛的时候没有像欧洲那样发展出殖民主义,试想郑和下西洋,是欧洲大航海时代几乎一百年前。
就是因为历史上的中国人,或者说社会精英,更喜欢享受,不喜欢吃苦。
而这种发展模式促进在中国范围内更新更快,农业文明也就发展到了极致,不像欧洲那样大地主贵族可以几代人固守土地不上进也无所谓,社会文化变化不快,直到工业文,明开始。
当然,这种继承制也是导致了工业文明,因为继承制导致的社会闲散劳力需要创新和在其他领域竞争。
东西方这两种文化各有自己的优势,也各有自己的缺陷,同时也各有自己适应的时代。
但对于中国来讲,历史上已经发展到了地理环境的极致,同时也是历史上很长时间最优秀的文化和最高的文明,直到工业文明出现前。
这此之前,你让中国能与什么文明交流?当时世界上没什么文明是同等水平的。
随手举个例子“现在,大多数的中外学者都承认,或者说中外学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中国的青铜器、牛、羊、小麦等,都是从中东地区传过来的”
这只不过是某些人的观点,并非主流。
此外,文化的传播方式,必须靠交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