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正文

感恩的逻辑

(2020-02-25 17:51:43) 下一个
 
 人的本质是不感恩的。
 感恩的人是卓越的。
 -----尊者 巴关
 
1789年,华盛顿总统首次宣布当年的11月26号星期四,为全国感恩假日。林肯总统1863年首次宣布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庆祝感恩节。
 
西方的感恩节的由来有很多版本,最普遍的说法是,1621年在麻萨诸塞州登陆的清教徒和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举行秋收盛宴,感谢印地安人的帮助,因为没有这些印地安人他们无法在第一年生存下来,这次盛宴就演变成今天的感恩节。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中文的"恩",是个形声字,从心,从因,因亦声。古代的形声字,只取其音,并无如象形、会意般的寓义,因此,任何对于形声字的解读,均属牵强。于"恩"字析,“心”指“恩”的原体,“因”指对“心”的沿袭,界定该字为感情、心理类。成语有好恶不同、恩怨分明、爱恨交加、化敌为友几个词,可以粗略地划分出这个反义词相对应的程度递进关系,好~恩~爱~友,对应恶~怨~恨~仇。好恶是表相感觉,恩怨是社交感觉,爱恨是性情感觉,友仇是是非感觉。
 
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对"恩"可以说十分看重,既有知恩图报、受人点水恩必当涌泉相报、恩同再造、一日夫妻百日恩、恩深似海、恩重如山这样的褒义词,亦有忘恩负义、施恩图报、恩将仇报这样的贬义词。在道统学看来,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感恩,不仅应是一种情感,更应是一种行为表现。西方的一些先贤大哲也屡有宏论,"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堂恩),"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尼采),于是乎,沉重的心理压力,迷漫在施恩者和受恩者之间,使原本仅仅是普通社交意义上的情感关系,累积而升级成质变的关系。
 
"大恩不言谢"是江湖中常说的一句话,其含义并不是主张受大恩者没必要表达感谢,而是说此时感谢已回报不了"大恩"了!~~原本平等的人际关系失衡了,点水恩况且需涌泉般回报,这涌泉之恩又当如何公关?蓝瘦,香菇!于是,避大恩如大仇,轻者,远离他乡,老死不相往来;重者,甚至希望恩人立刻消失,欲除之而后快!古语说的"斗米养恩,担米养仇"便是这个道理。
 
大恩如大仇,这是中国人于人情世故冷酷而又精辟的至理名言!
 
《唐国史补》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个岭南节度使,名叫李勉,在开封尉任上时,曾放走了一个囚徒。数年后,李勉客游河北,偶然遇到这位当年的囚犯。故囚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不由分说将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并私下和结发妻子商量:“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子说:“偿还千匹可乎?”故囚说,一千匹布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妻子又说:“两千匹可乎?” 故囚仍然摇头,妻子就说:“若此,不如杀之!”幸得该家仆人密告,李勉才免于一死。
 
《名利场》(Vanity Fair)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庇斯·萨克雷的成名之作。书中的奥斯本是平民出身,在朋友赛特立的帮助、提拔下,成了大资本家。而当赛特立破产后,奥斯本马上翻脸,声明自己以前受了赛特立的骗,恐怕招惹这个穷朋友。萨克雷用尖锐嘲讽的笔调写道:“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翻脸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生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的过错,用来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李寻欢为了报恩远走他乡,将深爱着的林诗音让给龙啸云作妻子。若干年后,龙啸云却千方百计要害李寻欢,古龙写道:“你以为你痛苦吗?你把心上人让给我,这种施恩的高尚感会减轻你的痛苦。而我则比你痛苦得多,我抢了你的人,而她却不爱我,别人都知道是你把她让给我的,我成了小人,却得不到幸福,还要承你的恩,我只有杀了你,才能从痛苦中解脱!”这是文学作品中写“大恩如大仇”最惊心动魄的文字。而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营救六大门派,在万安寺百尺高塔上,灭绝师太从塔顶坠落时,却向正欲伸出援手的张无忌攻出那求死的一掌!灭绝师太为什么宁可粉身碎骨也不接受张无忌的救助?因为她知道,救命之恩如同杀父之仇。而在接受了张无忌救命之恩后,原本作为对立面的少林方丈空闻立刻唯其马首是瞻,心之惶惶,唯唯诺诺。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功成身退"是指立有大功的人在功成后自动隐退,不再出来做官或复出。这样的人是聪明且智慧的,因为他们知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知道人在无限尊贵时,就是险象环生处,而其辅佐君王的大恩必将成为如芒在背的大仇。春秋时期孙武和伍子胥辅助吴王阖闾夺得国君之位后,孙武归隐著述写成《孙子兵法》,而伍子胥后辅佐吴王夫差则下场悲惨——被吊死在城门上;范蠡和文种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范蠡带着西施泛舟西湖而隐,世上多了个陶朱公,文种因恋栈却最终伏剑自戕;汉朝即立,张良退而修道,韩信却以身践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事物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方面发展。太满会溢,太尖利会断,凡事要适可而止,进退有度,绝不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退而隐之不是形式上的退居深山,而是施恩不图报,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财不扬财,这便是遵循大道。大道就是如此,它滋养万物而不居功,没有恩义的对待,也就无所谓报答;万物接受大道的恩典,不去报答,大道和万物仿佛毫无关联,所以也就没有怨恨和嫉妒,一切都是秉承自然。"功成身退”表现出一种对于历史的前瞻性,以及对于自己生存环境的清醒的、睿智的把握与预测。道家的“功成身退”,其最深刻的一面,在于最终退出这个气象万千的世界、五彩缤纷的人生,只有懂得死的人才真正地懂得生!
 
元稹被贬到江陵途中,和白居易不期而遇,两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写了《和答诗十首》与其共勉,其中《和思归乐》中有"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之句,告诫老友,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不要想着如何轻易躲过灾祸,有朝一日也不要卑躬屈膝以求得荣华富贵,反映出他对官场、人生深刻的理解。
 
感恩,其实只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忘他人恩情的情感。感恩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报恩,因为在我们所接受的恩情当中,有些是我们永远无法回报的,有些不是用物质利益可以还清的,唯有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去感激,去铭记,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义无反顾的伸出自己的双手,才是真正的感恩。
 
室利·巴关(Sri Bhagavan),是一位印度灵性上师,他常提到丰盛观念,认为内心匮乏的人习惯交换而不是分享,习惯索取而不是感恩。他说:“何为非正直者的层次? 非正直者忘恩,不承认施予他的帮助。这种忘恩、这种悔恩,是粗暴者的第二天性。这完全是非正直者的层次。何为正直者的层次? 正直者感恩,承认施予他的帮助。这种感恩、这种记恩,是精良者的第二天性。这完全是正直者的层次。一个高意识层次的人也有高级的感恩层次"。
 
感恩是一种对世界存在的正面回应,一种开阔的心胸。对别人给予的帮助感谢的心情,这是感恩,但不完全是感恩。如果因为别人有所帮助才去感恩,那只是最低层次的感恩,更高层次的感恩是即使你对我毫无帮助,我也会感恩,最高层次的感恩大概就是即使你伤害我,我也感恩。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天,有人问一位老先生,太阳和月亮哪个比较重要。那位老先生想了许久,回答道:“是月亮,月亮比较重要。”“为什么?”“因为月亮是在夜晚发光,那是我们最需要光亮的时候,而白天已经够亮了,太阳却在那时候照耀。”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自己已有的,认为它们是理所当然,对于自己没有的,又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仿佛是这个世界对我们的亏欠,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命运,感激一切使你生存的人,感恩周围的一切,感激月亮,更要感激太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