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正文

守望汨罗

(2020-06-24 18:30:14) 下一个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以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一月为寅月,以下依次为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戌月、十月亥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现存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和艾叶、薰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名平,与楚国王室同为芈姓。《芈月传》中的芈平,即是屈原 ,他曾为楚怀王左徒,后又为三闾大夫,此二官职均无考证职权之高低,据说仅次于司马、令尹之职,“三闾”者,有史学家推断,大概是指楚国贵族有昭、屈、景三氏,他们于郢都之内各有居住区,每个区以所在街门为别,呼为“昭闾”、“屈闾”和“景闾”,三闾大夫是掌管这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唐代张守节所撰《史记正义》说“盖今左右拾遗之类”,似以此职为谏官,但当时楚国专设有谏官曰“箴尹”或“针尹”,可见此说待榷,但无论如何这个职位是有资格参与国政的,故此,屈原作为楚之高官当初与楚怀王关系紧密便也顺理成章。我倒以为,三闾虽为贵族姓氏,但其代表的是受过教育的群体之代称,三闾大夫应是个文化官职,这才与当时屈原的特长相匹配,故屈原的两个官职应是受宠时的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和被贬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作为楚国后期之国家重臣,屈原以性格刚直、敢于直谏、不畏权贵、忠心为国而闻名,后因政敌陷害,先愤懑而作《离骚》以明志,后作《沙怀》赋为绝唱,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这个"汨"近似于"汩",偏旁部首虽然都是氵,但水流汩汩的"汩"字右侧为“子曰”的“曰”,汨罗江的"汨"字右侧为“日月”的“日”。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这段文字,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一段,有关屈原的记载,最权威的便是《史记》这一章节。
屈原是战国人,贾谊是西汉人,太史公将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放在一起,传递的又是什么样的寓意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奏启》中,称贾谊的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中学我们都曾读过,透辟的说理,严密的逻辑,汹涌的气势,铿锵的词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曾说,贾谊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史记》中另一提及屈原处,是
《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史记》 最权威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的十卷本,这个"自序"在第十册的第3300页。太史公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可见,司马迁借古讽今,推人及己,阐发其"愤怒出诗人"的理念,而其将屈原所归属的群落,均是怀才不遇之人,故将屈原与贾谊并提,便见怪不怪了。
中国的古典文学,有两条清晰的脉络,一是《诗经》,一是楚辞。《诗经》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其中虽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楚辞,却是将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创作出的具有鲜明个性烙印的作品,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所以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屈原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风格的鼻祖。 
话说屈原在汨罗江边,披散长发,悲愤抒怀,有一渔夫问他:“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大意是说:道德修养至高境界者,对事物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能随世俗风气而转移。人人污浊,你何不随波逐流?众人皆昏醉,你何不在之中吃些残羹剩酒?何必坚定保持美玉品德,而自讨被流放的下场?
正是在这种情景下,流芳百世的名句诞生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清朝诗人黄景仁《杂感》诗中有''百无一用是书生"之自嘲,但也决非全无道理。书生因多才而自骄,因感性而失据,因固执而失圆融,用当下的话讲,就是情商低。
屈原虽多才,然观其行实为欠缺圆通,遇事针尖对麦芒,不仅得罪了同僚,还毁了自己的前程。其实屈原的原话中还有几字,“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清、醒是因,见放为果,可见屈原也是能正确反省自我之短板的。
进不能开疆拓土、威振帝国,纵横捭阖、为国谋利;退不能辅佐君王,整理朝纲,左右时局,谋划天下;踽踽独行困于自我,未捕于秦军而自沉,于国无补于事无补,虽是贤臣,但非国之柱石。屈原一生,便是中国文人的真实写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