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

以文会友,提高文学修养。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童年故事(17):李老师耳提面命

(2023-12-23 15:48:57) 下一个
在那个从地理上越来越遥远的小镇上,那个名叫坎儿的男孩。他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眼睛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他的班主任,李老师,是镇上最为严肃的人。他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仿佛可以看透人内心深处的秘密。
 
一天,坎儿在县图书馆借了一本描写大革命时期广州红色革命的长篇小说《三家巷》。他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在周记中反映这本书的内容,完成李老师布置的作业。
 
然而,当坎儿把《三家巷》的内容抄在周记上交差时,李老师却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他并没有批评坎儿抄袭,而是板起面孔严肃地告诉他,这本书是一株毒草。
 
坎儿惊愕地看着李老师,他完全不明白。文革来了,“破四旧,立四新”,许多书籍都被打成了毒草。但《三家巷》只是一本小说,它描绘的是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站在教研室里,坎儿面红耳赤,十分羞愧。周围都是学校里的课任老师和其他非课任老师。他们的目光让坎儿感到自己仿佛被审判一般。他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李老师却认为他成功地避免了一个少年滑入资产阶级道路上去,挽救了一个人的政治生命。从大的方面说,也就是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批评完之后,李老师说书还是可以读的,但要读革命的书籍,不能看“封资修”的有毒书籍。坎儿从李老师似笑非笑的脸上看不出来什么是革命的书籍,什么又不是革命的书籍。在伟大的文革运动当前,才子佳人的戏不能演了,有毒草的电影不能放了,靡靡之音也不能演奏了……他只觉得图书馆里的书籍可能都有毒了,不能乱看了。
 
李老师对政治异常敏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被当时的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看中派任县文艺队队长职务,在这个原来只演才子佳人的地方大唱革命样板戏,大演工农兵形象,宣传越来越好的革命形势。
 
然而,多年以后,当坎儿在省城的一个研究所工作时,偶然在省文化厅门口遇到了正在候车的李老师。那时的李老师已经瘦骨嶙峋,目光黯然无色。文革结束以后,准确地说应该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李老师所关注的政治运动早已是明日黄花。他正在为女儿报考艺术职业学校而找范成帮忙。范成原来是县文艺队的小提琴手,李老师的手下,现在在文化厅当处长。
 
看着昔日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班主任,坎儿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想起了当年被批评和羞侮的场景,想起了李老师那严肃的眼神和尖锐的话语。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那段经历仍然历历在目。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坎儿已经成长为研究所里的一名中层业务骨干,主管一份省级专业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他始终记得李老师当年这个阴差阳错和荒腔走板场景,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刻警醒对这个复杂的社会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也是把一桩坏事变成了好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荒腔走板,希望不再重现。节日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