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
我们曾经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作为乡村实现共产主义的初级目标之一。
但一直到我去插队的那个时候,一样也没有实现。
曾几何时,人们的生活似乎离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还很遥远。
我插队的时候村里村民的住房都是平房,没有一间楼房。那个时候也没有电灯,更谈不上电话。
是点那种冒火烟很伤眼睛的煤油灯。
煤油燈,一般街上杂货店有售,灯的樣子下头是一個裝煤油小玻璃瓶,上端另有一个玻璃外罩,一股油捻灯芯,穿過洞眼,蓋上露出一小截油捻,灌上適量的煤油,點亮家裡就靠它了。
记得插队的第三个年头(1975年)生产队突然要搞电了,是整个大村(共有六个生产队)要安装电灯了。
我被生产队派出去制电线杆。
制电线杆需要三人一组,每天上下午各倒制一根(也可能两根,记不清了)。我被委派任组长,其实我什么也不懂。
我们组两男一女。我和一名女社员是一个小队的,另外一个男的是其它小队的。
我们都是年轻人,有力气但不懂如何倒制电杆。那个其它小队的男社员年纪比较大了,经验多一点。
电线杆的倒制过程是这样的:
材料有水泥、小石子、砂和竹片(是的,你没看错)。
将水泥砂石按一定比例配制成倒制电杆用的水泥砂浆。再在用木框做成的电杆模板中倒入水泥砂浆并在中间置放那些长条竹片。
下午在水泥将干未干时把那些模板撤掉,再用些水泥浆批荡表面成光滑状就行了。
这是一种3米多高的方形电杆。用竹片代替钢筋,制作电杆我还是第一次见。可见当时我国的钢铁是如何的匮乏。
倒制高一点的电线杆就用钢筋了。
我也被派去锤打那些钢筋。
电源是通过输电线从柳州经过一个叫做牛蹄的山头拉过来。
到了这一步,电线杆是柳州电线杆制品厂正规的机制圆形电杆。
县水电局专门派有师傅下乡来指导安装布线。记得我一个高中的曾同学也跟随县水电局师傅一块到我们村帮助接线。
当时曾同学被县水电局借调,负责在各乡村指导拉线接电技术协助工作。
我还被安排去抬电杆,尽管我个子瘦弱。
记得还有一队的插青、发小刘学兵,我跟他搭挡抬一杠。
抬电杆时需要约二十个人抬一根电杆。抬上山的地势参差不平,根本没路。如果有一人突然踩坑滑跌,肩膀暂时不能受力了,则众人都受不了,不得不猫下腰来承力,遇到这种场面十分危险。
我们模拟山民喊号子,嘿哟嘿哟,嘿哟嘿哟……
生产队派了几个年轻人去布线和安装电灯。
各家各户都装上了15瓦或者25瓦的灯泡,彻底地告别了煤油灯时代。
当电灯接通我们村不久,我就出来读书了。
一个离城市并不太远的村落,尽管大河对岸就有某国营农场的大型水泵站输电线路,但解放二十五年后才通电,我也是醉了,但这就是当时农村落后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说出来都令人难以相信。
一个社会实现什么主义,喊什么口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地朝前走,社会不断取得进步并及时施惠于百姓,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