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

以文会友,提高文学修养。
正文

两块钱吃了个酒席

(2020-03-14 09:07:53) 下一个
/格利
 
现在如果你对人说你两块钱吃了个酒席,别人会以为是天方夜谭。
 
但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真的是用两块钱吃了个酒席。
 
上世纪70年代,1973年年底我们到大陆中国广西柳江县里雍公社立冲大队河表六队插队。同队的有五个同学,因为我在学校入的团,所以上级领导任我为插青小组长。
 
有一天,隔壁郑家送来请贴,说是大儿子结婚让我们过来坐坐。这是客气话,实际上就是请我们过来喝喜酒的意思。
 
我答应了下来,隔壁郑家的大婶是我们队的贫协组长,平时对我们几位插青时有关照。郑家来请,理应赴宴。
 
当时对插青有政策,政府每人每月有十块钱伙食补贴和粮食定额29斤。钱不多,我们刚下去插队的时候几个人都是凑在一起开伙。
 
生产队分配给我们四分地用于种菜,两分地种包括豆角,菜花,青菜等各种菜蔬,另外两分地专种节瓜,粮食配额要到柳江河斜对面的粮站里去买谷子,然后挑到对河的水碾碾成米或者挑到隔壁生产队用碾米机把谷子打成米。
 
郑家的大儿子是在城市一家塑料机械厂工作,找的对象也是在同一个厂,人是隔壁村的。
 
话说这一天我们打好红包,就在隔壁郑家等着看新娘。郑家的弟弟带着一帮村里的年轻人到隔壁村去迎新娘。
 
我们这帮人正在屋里等得焦急,快到正午了,还没见开饭,肚子饿的呱呱叫。正在这时,只见郑家弟弟火急火燎地跑回来报告说新娘没接到。
 
原来新娘家索要红包,郑家弟弟给了一些,但是还不能满足对方娘家的要求。双方相持不下,郑家弟弟忙赶回来搬救兵。
 
原来那个地方娶亲,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刁难”节目。男方迎亲队伍来到娘家门口,娘家人要向他们索取红包。红包个数多少,数额多少也没个定数,全凭女方家的心情好恶。而男方迎亲的人则要灵活应对。关键其实就是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取乐或者说想考验一下你男方的人品和聪明程度。
 
郑家弟弟憨厚老实,平时在生产队做工,是非常勤劳能干的,但是就是嘴巴笨拙一点。
 
在迎亲的时候遇到大难题。
 
回来搬救兵的时候,结果郑家包了更多的红包送过去,才了结了这件“难事”。顺利的把新娘迎了回来,在正午之前,我们也能够顺利开饭了。
 
回到故事前面,根据当时的风俗习惯和经济条件,我们每个人在红包里面封了两块钱,但是却吃了一餐农村酒席。
 
现在我们那个地方农村喝一场酒席,恐怕要打上一个两三百块的红包了吧,多的可能也要500块钱,我很久也没有得喝喜酒了,不知道现在的风俗习惯要打多少?
 
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四十多年前两块钱都可以吃一场酒席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鸿鹄生而有翼 回复 悄悄话 我听我爸爸说,那个年代的人每天赚的钱很少。两块钱在当时不是小钱。

我查了记录,1973年,产业工人平均工资:60元人民币/月

我英语老师告诉我,他1978年上大学之前,文革期间在中学当英语老师,月工资50元左右。

1973年的两块钱,相当于现在产业工人一天的工资。 现农民工一天的收入也三百块,甚至更多。
高斯曼 回复 悄悄话 想不起来,我在乡下九年咋就一次婚礼都没有参加过呢?
喜欢这类回忆的好文,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