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

(2020-10-01 13:02:23) 下一个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

卜一

宋太祖赵匡胤

       一般人知道的趙匡胤乃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另外就是「燭影斧聲」,搞不清楚怎麼突然就死了?事實上趙匡胤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開國君主,他結束了兩百年的割據、動亂,建立起一個文治斐然的朝代。連毛澤東都把他比作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之輩,可見他對中國影響至巨。

少年

      後唐天成二年(927年),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他的祖父趙敬,歷任營、薊、涿三州刺史;父親趙弘殷是後唐禁軍的一名軍官。所以他是一個官宦子弟。史書上記載他出生時有異象:「記載有金色、三日不變。」其實以現代醫學常識可知這只是一般很平常的嬰兒黃疸病,算不上什麼異象。因為受其父的影響,趙匡胤從小精於騎射,少年之時容貌雄偉,器度豁如。

從軍

       當時正處於五代十國時期,中國自唐代安史之亂後,地方軍閥割據、分裂已近兩百年,社會動蕩、民生塗炭。處在此種亂世,趙匡胤從小就有經世濟民、匡扶天下之志。二十一歲時,他別了父母妻子,離家出外闖蕩。他先到復州(今湖北沔陽西)投奔其父舊交—防禦使王彥超,結果沒被收留。接著就去隨州(今湖北隨縣)找刺史董宗本,董收留了他。本以為就此安定下來,未料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對寄人籬下的趙匡胤橫加凌辱,趙憤然辭別,又開始流蕩。

陳橋驛

投奔郭威

        趙匡胤流蕩到襄陽,前途茫茫,夜裡到一個寺廟投宿,見到一個老和尚,與他談了自己的茫然與苦悶。結果發現這個老和尚雖不食人間煙火,卻對天下大事頗有見識。於是趙匡胤就向他請教自己下一步到底應該何去何從?老和尚對他說:「你一直往北走,也許會交上好運。」老和尚好心,也很看得起趙匡義,還給了趙匡胤一點盤纏。

       後漢乾祐元年(948年),趙匡胤離開寺廟,向北走到了歸德(今河南商丘)的一所廟寺—高辛廟,見到許多人在占卜吉凶。他也就走進廟裡,默默祈禱,再拿取竹籤。第一次問能否當個小校,結果是不吉;再問了幾個不同的職位,都是不吉;最後問能否當個節度使,結果還是不吉。趙匡胤心慌了,於是再問道:「難道是做天子不成?」竹籤顯出大吉。趙匡胤不知是占卜給他開個玩笑,還是給他打氣而已?出了寺廟,趙匡胤一路向北而行,到了鄴城。在那裡求見鎮守在那的樞密使郭威。郭威見他氣宇不凡、身強力壯,又精通武藝,立刻收留了他,作為一員普通士兵,開始了他一生南征北討的軍旅生涯。

宋太宗赵光义

拥立郭威稱帝有功

        郭威當時為後漢平定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使風雨飄搖的後漢政權轉危為安。之後,郭威又北伐大敗契丹,進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河北諸州郡皆聽郭威節制。但不久就引起漢隱帝劉承祐的疑忌。漢隱帝密令馬軍指揮使郭崇誅殺郭威,逼迫郭威起兵,以「清君側」為名向汴梁進軍。漢隱帝遂把郭威在京的家屬全部殺死。後漢軍在七里坡之戰大敗,隱帝劉承祐在出逃途中被部將所殺。郭威帶兵入京,觐见李太后,擁立劉贇為帝。

       隨後,突報契丹南下,郭威率軍北上抵禦。途經澶州時,士兵發動兵變,以黃旗加身。郭威返回開封,於廣順元年(951年)正月正式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史稱周。郭威就位,勵精圖治,廢除苛捐雜稅、澄清吏治、獎勵生產,推動了社會的經濟發展。趙匡胤跟隨郭威征討李守貞,屢立戰功,後在擁立郭威稱帝時表現出色,深得郭威讚賞,提升為東西班行首,成為禁軍軍官。兩年後(廣順三年、953年),郭威任命趙匡胤為滑州(今河南滑縣東)副指揮使。趙匡胤在擁立中學習領會頗深,孕育了九年後他在陳橋兵變中如法製,登上皇位的夙願。

輔佐周世宗

       就在趙匡胤將去滑州赴任時,郭威的義子柴榮被封為晉王,任開封府尹。柴榮是趙匡胤的舊交,欣賞的勇武、才能,遂要求把趙匡胤留在身邊,任命為開封府馬直軍使,成為柴榮的核心班底。風雲際會,這個轉變對趙匡胤未來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次年(顯德元年、954年)二月,郭威去世,柴榮即位,史稱周世宗。周世宗精明能幹、志氣恢弘,是五代最有作為的君主。在他在位短短的六年中,整頓綱紀、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招流民務農撫、均田定租、頒令禁佛,促進了經濟發展,使得國富民強。

高平之戰

       顯德元年(954年)二月,世宗即位不久,北漢聯合遼國(契丹)大舉入侵。世宗率師親征,在高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接戰。交戰未久,周右軍指揮樊愛能、何徽便敗下陣來,倉皇逃跑,陣腳大亂,千餘兵眾降漢。周世宗見情勢危急,領親兵冒箭石督戰。

       趙匡胤見此情景,站出來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禁兵將領張永德也率弓箭手搶佔左邊高地。二人各率精兵兩千,左右夾擊,以死拼殺,頓挫敵鋒,加上周世宗親臨督戰,士氣大振,人人奮勇爭先,大破漢、遼聯軍。此役阻止了遼國侵擾中原的氣焰,并為後周以後統一的征戰奠定了基礎。趙匡胤在此戰中表現出他的勇猛善戰,得到周世宗的信任,封他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成為禁軍中的第五號領導,為他未來的事業鋪下康莊大道。

三征南唐

        周世宗在高平大勝之後,採納北部郎中王朴《平邊策》的建議,進行「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爭戰;於顯德二年(955年)11月下詔開始親征南唐,經過兩年五個月艱苦的戰鬥,攻佔南唐淮河流域重鎮壽州、滁州與其他八個州。最後南唐中主李璟請降,將南唐長江以北十四個州全割給後周,廢除南唐國號,自稱「江南國主」,廢唐正朔,改用後周年號,稱臣。

       周世宗答應議和,由此後周取得南唐江北所有領土及一千萬人民,大力地增強了後周的國力。在征南唐的壽州、滁州等戰役中,趙匡胤都居首功,事後被晉陞為殿前都指揮使,成為禁軍中的第三號領導。

遇趙普

        由於後周丞相范質和永興軍節度使劉同的舉薦,趙匡胤在攻佔滁州時遇到一個人叫趙普。趙普比趙匡胤大五歲,當時已「托跡諸侯十五年」,沒有碰到賞識他的靠山,只是在滁州做個軍事判官。史書記載他「少習吏事,以吏道聞,精於處理獄事。」

       趙匡胤與他初次見面,相談甚歡,即感覺到他是自己急需要的一個謀臣。當時趙匡胤職位還非顯達,但趙普卻看出他前途無量。兩人接下深厚的私交。八個月後,趙匡胤被遷升為同州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遂立刻上表把趙普調到他身邊擔任節度推官,成為他重要的謀士和班底,以後為趙匡胤謀策、底定天下,開創宋朝起了極大的作用。

       趙普雖讀書並不為多,但喜觀《論語》。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也奠定了宋朝文治的基礎。

趙普

伐契丹

        周世宗在三伐南唐後立刻繼續統一天下的進程,於次年(顯德六年、959年)四月更改「先南後北」的既定策略,下詔北伐,水陸並進,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一連攻陷瀛洲、莫州二州(今河北),莫州刺史劉楚信、瀛洲刺史高彥暉投降,再向北挺進,又連陷益津關、瓦橋關、高陽關三關。前鋒抵達固縣(今河北廊坊),距幽州(今北京)僅約百里。這次出師,僅四十二天,連收三關州,共十七縣。

       五月,柴榮大會諸將,準備乘勝奪取幽州,諸將均認為不可,柴榮不聽。夜間,柴榮突患疾病,只得自雄州回師。

總攬禁軍、世宗去世

        周世宗於北伐歸途中,軍中拾獲一塊木板,上刻「點檢做」。回到汴梁後,世宗罷免張永德,改任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總攬禁軍。六月,柴榮去世,年僅39歲。由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是為周恭帝。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周恭帝即位後約半年,在顯德七年(960年)大年初一,鎮、定二州突然報告契丹會合北漢入侵。丞相王浦、范質倉促之間派趙匡胤統領禁軍北上禦敵。當日在京城就傳說「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當天黃昏大軍走到汴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就在那裡營過夜。

      是夜,趙普、趙光義帶頭在軍中鼓動,宣言:「主少國疑,願立檢點為天子。」黎明之際,將士齊集驛門,把佯裝酒醉熟睡的趙匡胤喊起,對他說道:「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給他裹上一件黃袍,眾皆跪拜,高呼萬歲!趙匡胤推脫一陣,乃上馬率眾軍回汴梁。

      當時在京城內的石守信、王審琦早已準備就緒,控制了京城。結果只有副都指揮使韓通計畫抵抗,王彥升情急之下把韓通殺死在他家中。過了不久,將領們擁著宰相范質等人前來,太祖見了他們,哭泣著說:「我違背天地,今天到了這種地步!」范質等人互相看看,沒有什麼辦法可想,於是退到台階下列隊下拜。太祖召集文武百官,到了黃昏時,文武官員已排定了位置。翰林承旨陶谷從袍袖中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周恭帝的禪位制書,宣徽使引導太祖到了殿前庭裡,北面下拜接受制書後,換上皇帝的衣帽,登上皇帝寶座。

      周恭帝柴宗訓被降封為鄭王。史學家大多認為陳橋兵變乃是趙匡胤模仿郭威黃旗加身的老辦法,自導自演的一出鬧劇。但趙匡胤就如此當了皇帝,開創了三百多年的宋朝。

安定內部

       新朝廷剛剛建立,威信不足,許多後周舊臣和地方將領都蠢蠢欲動。其中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發動叛亂,但趙匡胤從容應對、指揮有方,在短短不到半年就平定叛亂,威服四方將帥,鞏固了政權。

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有鑒於五代53年中更換五朝、十三個皇帝;而中國自唐代中期安史之亂以後,地方軍閥割據、分裂已兩百年,乃採納趙普的建議—釋兵權。但他做得十分文雅,沒有像劉邦和以後的朱元璋、毛澤東一樣,大力誅殺功臣。他用的是「杯酒釋兵權」,借喝酒歡聚的機會向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等解釋,隨之解除了他們的兵權,給予高官俸祿,派他們到外地擔任沒有軍權的節度使。趙匡胤這個辦法解決了中國兩百年軍人擁兵自重,國家分裂的弊病

统一天下

     趙匡胤在安定內部、鞏固政權後就著手統一天下。史書上有一個「雪中謀策」的故事,說有一天夜裡大雪紛飛,趙匡胤跑到趙普家裡,後來把趙光義也找來了。三人商議如何統一天下。趙普向他提出「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策論。事實上這也就是當年王朴給周世宗的建議。

        趙匡胤採納這個建議,於乾德元年(963年)出兵滅荊南、湖南兩個割據政權,接著在於乾德三年(965年)初滅後蜀。但在開寶二年(969年)北伐北漢時,由於受到契丹的援救,沒有成功。遂再度南下,大將潘美於開寶四年(971年)滅南漢。開寶七年(974年)九月,趙匡胤派曹彬、潘美率大軍進攻南唐。南唐後主李煜昏庸腐朽,只會寫詩作樂,次年十一月出城投降,南唐亡。接著他又北伐北漢,但依然由於契丹援軍,沒能成功。至於北漢和剩下來的吳越都是到趙光義(宋太宗)即位後再消滅,完成統一。

五代十国分裂圗

文治天下與恢復經濟

       趙匡胤雖然是行伍出身的武人,但他當了皇帝以後採行文治天下,取得很大的成就。首先他有鑑於中唐到五代共兩百年的地方勢力割據、動亂頻繁,遂在政務、軍事、財政三方面都做了很大改革;宰相只負責政務,軍事歸樞密院,財政歸三司。把權力集中到中央的皇帝手上,削減了宰相的權力。

       最重要的是禁軍首領和地方節度使不再擁兵,採行三年任期輪調製,防止了割據分裂,安定了社會秩序。趙匡胤恢復科舉制度,並把殿試制度化;他又建立了一套監察制度,由皇帝親自選拔禦史諫官。

      在經濟發展方面,趙匡胤整頓了五代以來混亂的賦稅制度,租稅和專賣收入都上交中央,國家財力增強;同時減輕了薄賦、獎勵農桑、興修水利、促進工商業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經過長期分裂、戰亂的社會經濟很快地得到恢復與發展。

燭影斧聲

        開寶九年(976年)10月20日的夜裡,趙匡胤突然暴斃,時年50歲,在位17年。其趙光義(宋太宗)旋即即位。元代編《宋史太祖本紀》,依照宋朝的官方說法,只簡略地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但民間卻有趙光義殺兄奪位的「燭影斧聲」傳聞。這使得趙匡胤之死成為千古之謎。

史家對趙匡胤的評價

       史家們對趙匡胤的評價主要在於:(1)匡正自唐安史之亂起到五代兩百年中國的動亂;(2)行文治仁政,不嗜殺人;(3)與民休養生息。茲錄幾個史家的評論如下:

(一)司馬光(宋):「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於酒色,養其疽囊,---陵夷衰微至於五代,--,禍亂相尋,戰爭不息,---。於是太祖皇帝受命於上帝,起而拯之,躬擐甲胄,櫛風沐雨,東征西伐,掃除海內。當是之時,食不暇飽,寢不遑安,以為子孫建太平之基。

(二)范仲淹(宋):「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

(三)程頤(宋):「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非漢、唐可比,固知趙氏之祀安於泰山。

(四)王夫之(明):「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關於宋代重文輕武與積弱的議論

      關於宋代積弱和靖康之恥,許多史家歸罪於「杯酒釋兵權」和「重文輕武」,還有對趙匡胤用趙普「先南後北」的策論覺得失當(註:錢穆的看法)。「杯酒釋兵權」也許執行的早了一點,如果等天下統一後才做,可能會好些,但這個政策對安定中國兩百年的動亂起了極大的作用。事實上趙匡胤是一個文武全才,而太宗趙光義在軍事上是個庸才。趙光義比趙匡胤小十二歲,年少依其兄之庇蔭,有良好的環境學習,並周旋於權貴之中,諳孰權術。《宋史》說他「性嗜學、工文業、」但他沒有其兄的軍事才幹與經歷。

       宋朝積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燕雲十六州被後晉石敬瑭割給了契丹,使得北方遊牧民族已進入華北平原,漢族政權失去燕山、陰山、長城之險可守。而且時勢所然,契丹(遼)、西夏、金、元都很強悍,也可以算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少數民族與漢族平分秋色或有過之的時代。後周世宗就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不幸英年早逝。趙匡胤也在籌劃或和或戰奪回燕雲十六州。趙光義即位後率大軍進攻幽州,卻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紫竹院一帶)慘敗。從此北宋再也沒有力量收復燕雲十六州。這片土地在北方遊牧民族手中432年,一直到朱元璋北伐驅逐元朝時才歸回明朝統治。

      另外宋代積弱和造成「靖康之恥」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北宋後期的政治、內爭問題。特別是宋徽宗趙佶是個昏庸、荒唐之君。他犯了很多荒唐、基本的錯誤,把國家帶到悲慘的下場。

總結

       趙匡胤原本一介武夫,隨郭威、柴榮爭戰,從士兵到元帥,驍勇善戰、身先士卒。應時乘勢,黃袍加身。南征西討,統一天下,結束了自唐代中葉以來兩百年的割據、動亂。即位後改革政治、軍事、財政、賦稅、法律制度,與民休養生息,促進社會經濟繁榮。他氣度豁達,講求理性、人道、文明,開創宋代成為中國文治的輝煌時代。英國史學家湯恩比曾說,如果有選擇,他願生活在北宋的文治時期。元代編《宋史。太祖本紀》,道:「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可惜的是他五十岁时突然暴毙,解决边疆问题及持续发展武功后继乏人,在历史上留下遗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boyi0127 回复 悄悄话 补充:《太宗-本纪3. 应为《宋史-太宗-本纪-3》。为元代编写的正史。
boyi0127 回复 悄悄话 绝不低头先生(女士), 多谢為愚作捧场、进言。有关北宋灭北汉一事,发生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祖赵匡胤已於三年前去世。
赵匡胤在去世那一年(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曾第二度出兵攻打北汉,但由于辽(契丹)軍的支援,宋军又一次遭到失败。这一年的10月·,赵匡胤暴毙,死在万寿殿,享年50岁。
附上《太宗一(本纪)(3)》,请参考,并再次感谢来函讨论。


《太宗一(本纪)(3)》

四年春正月丁亥,命太子中允张洎、著作佐郎句中正使高丽,告以北伐。遣官分督诸州军储输太原行营。庚寅,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分命节度使河阳崔彦进、彰德李汉琼、彰信刘遇、桂州观察使曹翰,副以卫府将直,四面进讨。侍卫马军都虞候米信、步军虞候田重进并为行营指挥使,将其军以从,西上阁门使郭守文、顺州团练使梁迥监护之。辛卯,命云州观察使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以断燕蓟援师。癸巳,置签署枢密院事,以石熙载为之。乙未,宴潘美等于长春殿,赐以袭衣、金带、鞍马。癸卯,新浑仪成。二月壬子,幸国子监,遂幸玉津园宴射。甲寅,以齐王廷美子德恭为贵州防御使。丙辰,以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沈伦为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宣徽北院使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枢密承旨陈从信副之。癸亥,赐扈从近臣鞍马、衣服、金玉带有差。甲子,帝发京师。戊寅,次澶州,观鱼于河。三月庚辰朔,次镇州。丁亥,郭进破北汉西龙门砦,禽获甚众。乙未,郭进大破契丹于关南。庚子,左飞龙使史业破北汉鹰扬军,俘百人来献。乙巳,夏州李继筠乞帅所部助讨北汉。诏泉州发兵护送陈洪进亲属赴阙。夏四月己酉朔,岚州行营与北汉军战,破之。庚戌,盂县降。以石熙载为枢密副使。辛酉,以孟玄哲、刘廷翰为兵马都钤辖,崔翰总马步军,并驻泊镇州。壬戌,帝发镇州。折御卿克岢岚军,获其军使折令图。乙丑,克隆州,获其招讨使李询等六人。己巳,折御卿克岚州,杀其宪州刺史郭翊,获夔州节度使马延忠。庚午,次太原,驻跸汾东行营。

辛未,幸太原城,诏谕北汉主刘继元使降。壬申夜,帝幸城西,督诸将发机石攻城。甲戌,幸诸砦。乙亥,幸连城,视攻城诸洞。五月己卯朔,攻城西南,遂陷羊马城,获其宣徽使范超,斩纛下。辛巳,攻城西北。壬午,其骑帅郭万超来降,遂移幸城南,手诏赐继元。癸未,进攻将士尽奋,若将屠之。是夜,继元遣使纳款。甲申,继元降,北汉平,凡得州十、县四十、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命祠部郎中刘保勋知太原府。
决不低头 回复 悄悄话 史思明只有契丹兵三千,横扫唐军数十万。 真正打败辽军的,只有赵匡胤的晋阳只战。 赵匡胤占了便宜,北汉与辽有矛盾,辽不想救,但又不能不救。 结果只派5万人。 宋军有二三十万。 宋军又是伏击远道而来的辽军,大胜。
决不低头 回复 悄悄话 平定北汉后,赵匡胤乘胜进军,夺取幽州,先锋大将太大意,追敌太靠前,结果为辽军溃军所杀。 结果宋军先胜后败。
决不低头 回复 悄悄话 北汉是赵匡胤攻克的,楼主怎么会弄错这么大的史实。 晋阳之战,很有名。 宋军并不弱,唐宋以来,能打败契丹兵的,就是赵匡胤了。
湾区金头脑 回复 悄悄话 应该趁着辽国睡王还在位的时候夺取幽云十六州。结果人算不如天算,白白便宜了萧太后
boyi0127 回复 悄悄话 诚信先生(女士),

多谢来邮件指正。
正如吾兄(嫂)所道,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肯定是欺人孤儿寡妇,私德有问题。是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写到后周武帝就不敢再写下去了。
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他建立宋朝,结束中国老百姓处于两百年分裂、动乱的苦难,做出了重大贡献。
所以我们只能用“一分为二”的两个方面来做褒贬。就像我说的曹操(差不多)、杨坚、李渊都干了同样的缺德事,不能称道;但他们都在历史上做出贡献,又值得赞扬。
李世民为了夺位,杀了兄弟全家,逼老父让位,太没有人味、道义,应该谴责。但他治政造成中国最辉煌的盛世之一,很了不起。
曾国藩手握兵权,但不愿听其弟曾国荃的劝告,不敢、不愿造反,把清王朝去掉,或控制在手。结果使腐败不堪的清朝延续约半个世纪,列强侵凌,内乱不已,生灵涂炭。他领导的“自强运动”只顾船坚炮利,未改善劣政,徒具虚名,经不起甲午一战,遗害至今。1898年,伊藤博文到中国访问,私下曾道:“中国在五十年前就应该改换统治政权。”
所以说篡位的人虽有欠私德,但能对历史做出贡献,人们还是会以“一分为二”来做褒贬的。许多光篡位,却做不出好事的人,就太差劲了。
另外,赵匡胤篡位后,一直善待后周柴氏子孙及大部分后周臣子。这方面比司马炎、杨坚、李渊(隋恭帝遇害,也有一说是病死)作的厚道些。
tatama 回复 悄悄话 不同意楼下诚信所言,原文是“主少国疑”已道出其中部分原委,奈何为了支持自己论点,硬改成“主少国危”?!王朝的事不能光看人的道德,主要还是“天命”,“天命”不可知,那就只能看治乱。
诚信 回复 悄悄话
非常感谢前辈整理和分享宝贵的历史知识, 细读了两边, 受益匪浅。

思考消化了一天后, 有几点看法与前辈分享。

(1)按照您文中所述, 郭威黄袍加身, 是因“漢隱帝密令誅殺郭威”。 因而属于无奈悲愤下的防卫之举, 有相当的正当性, 而且无预谋。 但赵匡胤则是趁火打劫,乘主少国危的谋反叛乱的乱臣贼子, 只不过谋划得当,叛乱非常成功,基本和平实现而已。 缺乏正当性, 并显现个人品德不高。



boyi0127 回复 悄悄话 根据众多历史学家的研究,陈桥兵变应该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九年前,他跟着大家拥立郭威,仔细观察、学习。发现当时准备有点匆促,只得拿个黄旗裹在郭威身上。在陈桥,赵匡胤交代赵普、石义信、赵光义等周详计划,连黄袍和周恭帝·柴宗训的退位诏书都准备妥当了。

从前我小时候,历史老师教我们,使我相信"篡位的人都是坏蛋!”如今我老矣,才知道:烂摊子该丢就得丢!像汉献帝、北周静帝、隋恭帝、后周恭帝等等這些干不出像样事情的皇帝丢了也罢,只要篡位的人能干些好事,老百姓就有福了。

诸君看,晚清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拥总兵,他老弟曾国荃劝他把清朝弄丢算了,他不敢,继续做爱新觉罗的奴才。教清朝又混了半个世纪,一个个列强侵凌、割地赔款,老百姓太惨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