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范仲淹未曾去過的岳陽樓

(2020-10-22 11:34:06) 下一个

范仲淹未曾去過的岳陽樓

                 卜一

    岳陽樓和黃鶴樓、滕王閣為我國古代至今歷史悠久、文風鼎盛的三大江南樓閣,但這三個樓閣卻只有岳陽樓是唯一的保留了原址原貌。多年前,老妻與我就去過黃鶴樓和滕王閣遊覽,唯有岳陽樓因地理位置遠離大城市,一直未能有機會去那裡。初秋之際,趁武漢、鄂西之旅,得以前往岳陽一覽勝景。

前往岳陽樓

    我們一大早由武漢出發,由於正逢上班堵車時分,武漢市區的公路塞車嚴重,走了整整兩小時才出了武漢。近中午時分抵達岳陽,見到了浩瀚無邊的洞庭湖和湖畔的岳陽樓。在岳陽樓對街的餐館吃了中餐,接著就進入了岳陽樓景區。

景區一覽

    我們隨著景區內的導遊小姐前行。景區內東西長約130米,南北長約300米,換句話說,總面積只有0.039平方公里。導遊告訴我們,整年旅客絡繹不絕,假日最多時一天有四萬遊客, 把這不算很大的景區擠得水泄不通。

    我們從南大門進入,見到大門上書「巴陵勝狀」,內部庭院佈置得十分整齊有序,園區西面臨洞庭湖,築有一道城牆。首先見到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岳陽樓的模型,看來各有不同,但主體還是相似的。再向北走,見到三個亭子:懷甫亭、仙梅亭和三醉亭,各有典故及傳說。湖岸城牆上有一座點將台,這是三國時期魯肅建造的軍事設施。

    唐代岳阳楼模型

      宋代模型

元代模型

      明代模型

清代模型

       

       點將台左側約30米處,陳列著一個長2.6米、厚0.34米,重七千公斤,兩頭呈燕尾形的鐵枷。 北宋《岳陽風土記》中有關於鐵枷的記載,可見這些鐵枷是宋代以前就有了。 至於它的用途,各說不一,有保護岳陽樓說、攔截晉軍戰船說,還有人認為是泊船的錠石。

    景區最北為小喬墓。赤壁戰後二年,周瑜死於巴陵,小喬居巴陵,死後葬此。 距小喬墓不遠是歷代名人蠟像館,裡面有八仙過海、詩人聚會、巴陵四絕、魯肅閱兵和主席墨寶五間展覽廳。 蠟像製作精緻、栩栩如生、神情風發。再向南走是碑廊,有雜碑欄、記事碑、古詩碑和現代碑刻四部分,有許多珍品,藝術價值頗高,文采豐盛。

    雙公祠是紀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二人的一所湘北明清祠堂式的建築。文藝藝術中心分為樓萃館、書品軒、 畫韻齋和清心閣四部分。在這裡令人瞭解到岳陽樓兩千年的歷史變遷及發展,見到許多名家的詩文書畫,其中有李白、杜甫、元稹、滕子京等人的詩詞,北宋米芾書寫的《岳陽樓記》,明清八大山人寫的唐朝張說的詩,還有清代石濤的《岳陽樓圖》。顺便還可以品君山名茶、觀洞庭浩瀚,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去·

双公祠

范仲淹(左)与藤子京(右)塑像

岳陽樓

    景區的重心所在當然是岳陽樓,岳陽樓的正面對著洞庭湖,岸邊的城牆有一個西門,稱之為岳陽門,這是當年東吳魯肅為防禦關羽、曹操而建的,已有1800年歷史。 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金頂、紅牆的三層、四柱、飛簷、盔頂、純木結構。 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 東西各有一座白色的側牌坊門,上書「朝暉夕陰」和「氣象萬千」。這座樓是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的原址原貌,頗有古風,不像黃鶴樓和滕王閣都是分別在全毀后100年和60年在平地上重建的「現代化」樓閣。

    我們進入樓內,底層有大幅雕刻的清代張照手書的岳陽樓記,據稱這是一位姓何的秀才臨摹張照真本而成。 沿階梯上到二樓,見到刻在紫檀木上的張照手書真本,的確和一樓的膺品難辨真假,都是工整細緻、蒼勁有力的好書法。 其兩旁為李白書「水天一色」與「風月無邊」。 我們走上三樓,見到毛澤東手書的杜甫《登岳陽樓》詩文,龍飛鳳舞,豪放不羈。 在窗前眺望洞庭湖,頓時感到: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氣勢磅礴、壯麗縹緲!

    遠處君山島隐隐在望,島上現闢為旅遊區,有舜帝二妃墓。 唯一遺憾的乃是如今登岳陽樓已看不見「吞長江」,因為洞庭湖口連接長江之處距岳陽樓約七公里,如今城市建築滿佈,遮擋了視線。 想來在三國、唐、宋、元、明、清,此地人煙稀少,大湖、平原,放眼無際,登岳陽樓必能親見「吞長江」的磅礴氣勢。

岳陽樓的建造與成名

    三國赤壁之戰後,魯肅為西禦關羽、北防曹操,於建安二十年(215年)在洞庭湖入長江的咽喉之地築巴丘城,在城裡建樓用於訓練和檢閱水師。到了兩晉、南北朝時代,該閱軍樓被稱為巴丘城樓。雖然還是用於軍事防禦,但因長江、洞庭湖壯麗的景色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來此登樓遊覽、作賦、吟詩、飲酒。

    唐開元四年(716年),中書令張說谪守岳州,遂擴建閱軍樓,取名南樓,後改為岳陽樓。 張說號稱「燕許大手筆」,以文章顯世,曾三度為相,常與才士登樓賦詩。張九齡、孟浩然、賈至、李白、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著名詩人都來到岳陽樓,留下許多名篇佳作,使岳陽樓增添人文風采,名聲遠播。

岳陽樓因岳陽樓記聞名天下

    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任岳州知府,次年他重修岳陽樓。增大規模,並刻了76首唐代及宋代當時的名家詩文,以提升岳陽樓的文采。 又過一年(慶曆六年、1046年),滕子京託人送信給當時在河南鄧州戌邊的老友范仲淹,請他寫一篇描敘岳陽樓的文章。因為范仲淹從來沒有到過岳陽,遂請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一併送去供范仲淹參考。 范仲淹收信后,感觸萬千,振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岳陽樓隨之名揚天下!

范仲淹

藤子京

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之所以為千古絕響,主要有四點: (1)寫景氣勢磅礴、壯麗縹緲: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2)敘述文風之盛: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 (3)登樓感懷,喜悲各異:「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谗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4)哲理精深、氣魄恢宏:「嘗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從沒去過岳陽樓的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祖籍鄭州,後移居蘇州吳縣。 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幼年喪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 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主張「屯田久守」以鞏固西北邊防,但宋仁宗決定採韓琦策略出擊,結果在好水川被西夏李元昊大敗,從此西夏邊患不已。

    慶曆三年(1043年),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 不久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州、鄧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谥号「文正」。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 他宣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 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他一輩子最遺憾的一件事就是從沒去過岳陽樓!

因《岳陽樓記》而安享晚年的滕子京

    滕子京,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出生於河南洛陽。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兩人一見如故,說身世,談抱負,十分投機。 滕子京歷任大理寺趁丞、左司諫、天章閣待制、禮部員外郎等京官;並曾任環慶路署兼慶州知州,防禦西夏有功。 他曾遊覽了池州的山水名勝,寫了不少詩文。 慶曆年間,他在大州涇州知府任職期間,被人誣告「用公使錢無度」,於慶曆四年(1044年)春,被谪貶到偏僻的小郡巴陵,任岳州知州。 文武兼備的藤子京,對山川名勝頗有見地,認為「天下郡,非山水環異者不為勝,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 於是他在任岳州知州次年,得到當地百姓的大力支援,開始重修岳陽樓。滕子京又認為「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於是他寫信給老友范仲淹,請范寫一篇描敘岳陽樓的文章。 這篇千古絕千古絕響的大作,也為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績歌功頌德;在當時被宋仁宗讀到,大為欣賞,立即於慶曆六年(1046年)秋調他到有小汴京之稱的徽州任知府。 慶曆七年(1047年)又調任蘇州知府,上任不久便卒於蘇州,享年58歲。

總結

    我們在岳陽樓景區流連了幾個小時離去,意猶未盡!總的來說,岳陽樓值得百看不厭:(1)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千古絕響;(2) 岳陽樓位於長江、洞庭湖之交,景色壯觀、氣象萬千; (3) 岳陽樓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瓊樓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數盡世間滄桑;(4) 岳陽樓是唯一保存的原裝古代名樓,建築宏偉,工藝不凡;(5) 近兩千年來,遷客、騷人、文學家、詩人、書法家、畫家都來此尋訪(幾乎只有一個范仲淹沒來過)、 並留下珍貴作品, 添增了岳陽樓的靈秀。

    正如滕子京所道: 「天下郡國,非有山水環異者不為勝,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 岳陽樓集風景、歷史、文藝、科技、建築之精華,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朵燦爛奇葩,耀古爍今,永垂不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TZMAN 回复 悄悄话 图文俱佳,老照片很有沧桑感~
魅力野花 回复 悄悄话 Best View!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