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動車、 缅怀詹天佑
卜一
二〇〇九年金秋之際,筆者由 北京前往延慶訪友。從西直門車站 搭上新型的快速動車組駛出市區。 說實話,幾十年來,延慶、八達嶺 已去過許多次,但這還是第一次搭 火車去。車過南口進入山區,只見 兩旁崇山、峻嶺、巨壑、懸崖、峭 壁,風景壯麗。我突然想起:這不 正是一百多年前,詹天佑設計、修 建,也就是中國獨自建造的第一條 鐵路——「京張線」嗎!
詹天佑,一八六一年生於廣東南海,十一歲時隨容閎參 加「幼童留美團」前往美國學習,後進入耶魯大學土木系, 主修鐵路工程。一八八一年,詹剛畢業時,昏庸的滿清大臣 決定取消留美專案,並撤回在美的三批留學生。當時所有的 留學生只有詹天佑和歐陽賡兩人取得學位,但大家不得不放 棄學業歸國。 詹天佑回國之後,因國內沒有修鐵路的工作,被送到海 軍福州船政學堂改學航海,後擔任英語教員。一八八四年, 詹回到廣州繼續任博學館英語教師四年。
詹天佑回國前後正逢中國鐵路的「啟蒙時期」。滿清自十 九世紀六〇年代洋務運動初期起,對引進鐵路、火車經過了 幾十年的爭議。許多大臣極力反對,認為「輪車所過之處, 聲聞數十里,雷轟地駭,震厲殊常,於地脈不無傷損。」特 別是「地脈關係國家興亡」,最初連曾國藩、李鴻章都大力反 對。
但後來李鴻章見到日本明治維新的進步,改變了看法, 積極主張興建鐵路。也就在詹天佑回國的那一年(一八八 一),中國的第一條鐵道「唐胥線」(唐山至胥各莊)建成了; 這是一條長九點二公里,用於運煤的鐵道。但有趣的是,這 個鐵道最先不用機車,而以騾馬拖載以防止「破壞地脈」。
一八八八年,津沽鐵路開工,詹天佑被聘前往天津擔任 英籍總工程師金達的助手,開始了他畢生興建中國鐵路的壯 舉。津沽鐵路完工後,詹參加了津通鐵路(天津至通州)的 建造工作,主要負責灤河鐵橋的設計與施工。這座橋長六百 七十米,為當時中國最長的鐵路大橋。詹天佑認真、踏實的 工作使得該項工程順利按期完工,顯示了他在工程建設上的 才幹,也引起了國內外人士的重視。
甲午戰爭戰敗後,中國總結失敗的教訓,認識到鐵路對 國民生計與軍事方面的重要性。光緒皇帝下詔自強,將「修 鐵路」放在首位,津蘆(天津至蘆溝橋)、蘆漢(蘆溝橋至漢 口)、粵漢(廣州至漢口)及關內外等等鐵路紛紛動工。詹天 佑的才學得以充分施展。但當時國破民窮、財政枯竭,國內 技術人員缺乏,加之列強爭奪與霸占中國鐵路權益,中國鐵 路建設的創始是十分艱巨的。
一九〇二至一九〇三年,詹天佑得到直隸總督、北洋大 臣、兼督辦關內外鐵路大臣袁世凱的支持,首度擔任總工程 師,承建一條長四十三公里、短程單軌的新易(西陵)鐵路。 這條鐵路乃是從京漢線上的高碑店到梁各莊的支線,主要用 於慈禧太后前往西陵祭祖之用。在嚴冬之際,詹天佑只花了 四個月時間就圓滿完工,慈禧得以首次乘趁火車南下前往西 陵祭祖。她對這新築的鐵道與火車深表滿意,特別獎賞詹天 佑,使他在鐵路界豎立了聲望。
一九〇四年,袁世凱決 定修建由北京通往張家口的 京張鐵路。這條路當時是從 華北平原通向蒙古及西北的 交通要衝與貿易要道,每天 約有上萬頭牲口(牛、馬、 驢、駱駝)負載約一千二百 五十噸貨物通過。由於要翻 越南口至八達嶺的「南口關溝」山區,工程非常艱難。 當時外國專家都認為中國尚沒有能力獨自營建。但袁世凱主 張完全由中國人自行修建,這個重任就交給了詹天佑。
一九〇五年五月,詹天佑開始率領中國員工奔波於關溝 的叢山之中,勘測京張鐵路的路線。這近二十公里長的燕山 關溝聳立著居庸關、八達嶺,土壤複雜、崎嶇難行。詹天佑 在七、八條可能的路線中反覆勘測、計算比較,定下了由石 佛寺上山,到青龍橋折返倒行呈「人字形」線路(switchback, 又稱之字形)以取代一般的螺形環山的環套形線路(loop line),再鑿一條長一千零九十一公尺的隧道穿過八達嶺。詹 天佑的前期設計、經濟核算做得非常周密。施工期間,他一 直在現場奔波,解決了一道道的難題。 經過四年,約一萬築路員工的努力,全長二百零一公里 的京張鐵路終於在一九〇九年十月二日全線通車,這是中國 鐵路史上一個光輝的里程碑。
因路線陡險、坡大,火車的機 車採用英美進口的馬萊(Mallet)複漲式爬山機車及最先進 的自動掛鈎「薑坭車鉤」(Janney Coupler)。在當時,京張線 是具國際水平的鐵路,而其每公里的建造費較外國人建造的 津浦、京漢、京奉等線都要低一到兩倍。
其後詹天佑繼續奔忙於京張線向綏遠延伸的工作。一九 一二年,孫中山讓大總統職位於袁世凱後,大力推動鐵路建 設,給予詹天佑極大的鼓勵與支援,使他進行粵漢路的規劃。 詹天佑在多年的工作中積極培養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並創 立了中國第一個工程技術組織「中華工程師學會」,建立了以 後中國鐵路建設的班底。
但詹天佑因多年操勞以至疾病纏身。一九一九年三月, 他為了與英、美、法、日、俄等列強爭奪東北的中東及遠東 鐵路的技術監管工作,前往海參威參加會議,卻不耐嚴寒引 發痼疾,急回漢口就醫,不幸於四月二十日逝世,年僅五十 八歲。他的英年早逝是中國鐵路建設的極大損失。
我乘坐的這列動車行駛快速、平穩,內部設備完善、清 潔。火車在山嶺間向上而行,通過一座座隧道,到了青龍橋 車站,頭尾互調而行,工藝水平不凡。在車站屹立著詹天佑 的銅像,其後為他的墳塋。這位我國工程界的先驅者依然在 守護這帶動中國現代化的偉大工程。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積極發展鐵路、公路等基礎建設, 帶動經濟、造福民生。近年來在全國各處新建及啟用的動車 組為舉世矚目,也成為中國人的驕傲。在青龍橋回思中國人 過去一百多年來渡過漫長艱辛歲月,走到今日欣欣向榮的面 貌。睹今憶往,令我難忘詹天佑當年在這崇山峻嶺中的奔波奋斗!
我在广州的老家就在詹天佑老家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