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古宁头战役的几点疑问——纪念古宁头战役七十一周年

(2020-10-25 00:53:19) 下一个

对古宁头战役的几点疑问——纪念古宁头战役七十一周年

        卜一

       這几天正好是古宁头战役七十一周年,這個战役加上其后的韩战造成台海两岸的对峙、分治,影响深远。我的一个叔祖当年随国军前往金门,在此战役中失踪(牺牲),当年与他临别的光景至今犹在我心头我本人在上世纪60代到金门服役,经历了战火,近年也多次重返金门怀旧。金门的往事令我毕生伤痛、怀念、铭记!如今,七十年过去了,战争的悲痛逐渐淡忘,国共的怨仇早已消失,两岸大多的人民都希望和平共荣、重归一统!如今回首這场战役,不需再去讴歌、惋惜成败,而应在這段历史中求取教训,前事不忘,後事之师也!

    我毕生探索金门旧事,却也集下许多疑惑。在此让我首先把自己了解的古宁头战役做个简介,然后提出我的疑问,愿借《文学城》园地请诸位方家斧正,不吝赐教!

战役经过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餘萬共軍由第十軍團司令葉飛率領向福建进军。8月17日,攻占福州;9月中旬克南日、平潭及附近诸岛。9月19日发起对閩南的漳州、厦门战役,至25日,已占领同安、漳州及厦门的外围。准备进攻金门和厦门。

从金门望大嶝、小嶝、角屿及大陆

         当时国军防守金门的是李良荣的第二十二兵团。李良荣於一九四八年任福建省主席,次年六月任第二十二兵團司令, 駐守廈門,八月十七日移防金門;下属第25軍(沈向奎)、第5军(李运成)、第201师(郑果)及战车第3团第1营(欠第2连)、炮兵第3团第7连、重迫击炮第1连、要塞炮第2总台及技术总队第1大队,总兵力约两万人

李良荣

    一九四九年十月,共軍進金门和厦门, 考慮三種可能的戰略:(一)金廈並取,(二)先金後廈,(三)先廈後金。 共軍首先試探攻金,於十月九日趁退潮時涉水進攻金門北面前緣的大嶝、小嶝、角屿、大伯、小伯五个岛屿, 戰鬥直到十日,延續了兩、三天,雙方傷亡慘重。同时在此战中,共军已发现有胡琏的第十二兵团的一个团增援。國軍不敌、撤退後,共軍占領这五个島。此時葉飛向正在北京參加開國大典的粟裕請示,后決定先攻廈門,後取金門。共軍延缓进攻金門,使得國軍增援部隊——第十二兵團陸續抵達金門,為国军古寧頭的胜利奠定了基礎。

    共軍於十月十五日開始攻廈,只天時間就進占廈門。原在廈門的國軍總指揮,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退往金門。廈門的輕易得手使得共軍滋長了輕敵情緒。当时叶飞决定将军团部迁到厦门市,接管市政据内部口碑流传当时厦门附近许多船都被征去为厦门市区运粮。

    汤恩伯

       叶飞把进攻金门的任务交给28军。正巧当时28軍军长朱绍清去福州养病,政委陈华藻也被派往抚州坐镇城市问题,就只得交由副军长萧峰领导。根据近年萧锋子女撰写的《金门战役纪事本末》,在二十四日夜间发动攻击前,共军已观察到国军第十二兵团第十九军的增援部队陆续登陆金门及列屿(小金门),萧峰遂向兵军司令叶飞请示是否改变进攻计划?但叶飞不肯接他的电话,没有理他。他只好又打电话拨通了兵团政治部主任刘培善的电话,但刘培善回答:“据侦察,胡琏兵团在大小金门各登陆1个团,是今天下午才上岛的,什么工事也没筑,情况没大变化。兵团部已经研究过了,我们要抢在胡琏兵团之前占领金门,今晚攻击金门决心不变,按预定方案打吧!” 萧峰在沒有籌備到足夠的運兵船隻及发现国军陆续增援的情況下,发動了登陸金門之役。原计划的兩萬攻金部隊只得分批過海。

萧峰

    据报道,当时叶飞衣锦归乡註:找到他多年不见的“大妈”(养母),叶飞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生于菲律宾奎松省,他的生母是菲律宾人五岁时被父亲带回福建,交原配(大妈)抚养成人,踌躇满志。 倒是军团政委韦国清感到过海准备不足,没有把握。但叶飞对他说:「金门弹丸之地,又没什么坚固的工事,两万守兵乃残兵败将,说实话要不是蒋介石严令固守,李良荣早在我军攻克厦门之际就弃岛南逃了,我还是那句话:此役必胜!」

    廈門失守前,蔣介石及陳誠決定調陳的親信,乃屬土木系(十八軍和十一師)的第十二兵團司令胡璉接替李良榮擔任金門防務。胡的部屬十八軍先由高魁元率領,於中秋10月6日)起陆续由汕頭來到金門,驻防琼林、後半山及附近一带,使金門守軍逐渐增至三萬人。但在正式移交之前仍由李負責指揮金門防務。

高魁元

    在萧峰的指挥之下,第一批共軍由三个不同师的三個團组成:28軍82师244团、28軍84师251团、29軍85师253团总共約九千人乘三百餘艘帆船,於十月二十四日夜間由大嶝、小嶝和角嶼啟航。註:共军携带了办公桌及大量现金,认为很快就可攻占金城镇立刻开始办公,同时在启程前向兵士们宣布:“明晚在金城开饭!”立即引起金東國軍戒備,用機槍向共軍船隊掃射。原本計劃在金門中部蜂腰最狹窄處的中蘭到後沙一帶登陸,切断国军东西部属,立即挺进料罗湾切断国军海路逃跑,再进占全岛。但因秋季強勁的東北風將船隊吹向西邊的龍口到古寧頭的一線沙灘上岸,(註:有许多报道说共军不了解潮汐,我在金门知道這非事实。因为驾船的都是当地渔民,他们对当地的潮汐、海流、月光都了如指掌。金门一带海域的潮差最高可达五米,非常有利于登陆作战。而10月24、25有那一段时间最大的潮差,高潮在夜间兩点共军大致在10时以后出发,正赶上高潮时登陆。另外那夜是新月,过海时没有月光,比较隐蔽,是最好的渡海进攻时机。共军在掌握潮水和月光方面一点也没错!

从大嶝岛望金门

     古宁头

料罗湾

    雖然遇到强风,但共軍於二十五日凌晨二時,海潮高漲時顺利登陸后,打得十分勇猛, 突破了國軍第一線陣地,奪取了古寧頭。共軍輕敵,以為不需要多久就能擊潰國軍。在沒有師級領導的統一指揮下,除在古寧頭北山羊樓留下一個前進指揮陣地外,三個團各自猛衝猛打,急於爭頭功。

    古寧頭北山羊樓共军前進指揮部

      本應回去接第二批部隊的船隻 因強勁逆風,大多無法返航,只得任其擱淺於海灘,黎明後全部 遭國軍海,空軍摧毀或俘獲。註:我在近年访问大嶝岛的时候,一个老年人告诉我,当二十四日夜间启航时,海上只有微风,但航行到半途时,突然刮起九级的东北风,岂非天意“不与共军便”?如果没有强风,回航是不成问题的。涨潮、落潮都是渐进的,登陆後大家马上在沙滩上合力将帆船一推入水,船就可以航行了,不会搁浅的。但因强风不能返航,等几个小时落潮后就比较难推了。据报道,当时也有少量的几十艘帆船得以入海打算返航,但不是被国军陆上、海上炮火击毁,就是被强风吹到厦门海边,被共军误以为国军来袭,消灭殆尽。 

  

    共軍在第一線得手 後,迅速向西山,湖南, 安岐進攻,占領東坑一 三二高地,各團向敵縱深猛插。但在國軍奮勇抵抗下,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國軍雖遭到嚴重損傷,猶沈著應戰。李良榮命令高魁元率領其十八軍及配屬第二十二兵團的炮兵部隊及坦克車,在海、空軍支援下向古寧頭反攻。

古宁头战役中国军的坦克车

    原定由汕頭調往舟山群島的胡璉手下劉雪瀚所率的十九軍,已陆续轉來金門註:另外胡琏二十二兵团的六十七军,由刘廉一率领,按原计划前往舟山群岛,於一周后(11月3日)在登步島击退共军登陆进犯。),於十月二十三日黄昏起,开始登陸大、小金门,迄二十四日夜,全军已上陆一半劉雪瀚率军部到达金城防卫。 金門國軍已增至近四萬人。共軍寡不敵眾,被各個擊破,殘部退至古寧頭陣地會合,堅守待援。

    但共軍有人沒船,正如葉飛在回憶錄所述「只好徒呼奈何,眼睜睜的看著部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奮力堅持,而又束手無策。」共軍在倉促之際, 湊了少許船隻,又送了區區四個連的部隊,於二十六日凌晨渡海去古寧頭增援。杯水車薪,白白犧牲了。

    二十六日清晨國軍已基本控制了戰況。 戰爭發生前胡璉本人在台北,於二十四日深夜由基隆乘船前往金門。但因风浪阻碍,他直到二十六日上午十一時才登岸,立即參加指揮作戰。註:当时战况紧张,而且因为那一两天潮水、月光利于登陆,国军从观察对岸共军动向中,预测共军必定在那一两天内发动攻击,不懂胡琏为何不在二十四日乘飞机前往金门而乘船在海上耽误30多个小时

    蔣經國也於當日飛到金門近黄昏时飞返台北。蔣在其著 《風雨中的寧靜》中提到「俯瞰全島,觸目淒涼,遍地屍體,血肉模糊。」可見戰爭之慘烈註:传言胡琏当日因指挥战况紧张,没有去会见蒋经国,以至蒋经国十分不满,以后胡琏虽功高,但没能升到陆军总司令。事实上胡琏是陈诚土木系的主将,加之他的个性有欠顺服、城府,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对他不放心,不愿把他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高魁元比较机灵、柔和、顺从,蒋氏父子让他做了陆军总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他福气大,活了105岁)。戰事到二十七日清晨全部結束,共军阵亡近三千人,被俘近七千人,後遣返大陆三千多人,大多被审查,并送到边远区域受折磨多年。 关於萧峰将军,他的确很倒霉。古宁头的失败,如要追究责任,陈毅、粟裕、叶飞、韦国清、刘善培都难辞其咎。但毛泽东都放过了他们,而把责任推到萧峰头上,金门战役后,萧锋被调离28军,改任华东装甲兵副司令员兼坦克师师长,随后再连降四级,由副军、准军、正师一直到副师。 1955年授衔时只给了萧峰一個“大校“。这对一个從1927年就开始参加革命,打了1365次出生入死的战役的老红军领导是不太公平的!后来到1961年才给他升一级,成为少将。多年后,他的子女作书替他抱怨。)

共军被俘官兵

共军被俘官兵

    十月二十日,陳誠飛往金門次日主持作戰檢討會。但金門防務的正式交接是在二十九至三十一日。交接完畢次日,李良荣飛往台北。 不久第二十二兵團解散,取消建制。

    古宁头战役后到朝鲜战争开始(6/25/1950)有整整八个月,但是共军没有再对金门发动进攻。倒是於其後的7月26日夜间,共军派了一个加强营共七百人搭乘几十艘机帆船由厦门渡海,登陆金门前哨的大、二担岛,在国军奋勇反击下,共军全军覆没,三百余人牺牲,三百余人被俘。从此,其后虽炮战多年,但共军没有再做登陆攻金门的尝试,对峙至今。

(A)对渡江后的解放战争中的五大疑问

(1)为何渡江迟疑?

        《孙子兵法。兵势篇》道:“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

         辽沈会战中,共军於1948年11月2日攻克沈阳,东北全部解放,当时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估计林彪的东北解放军至少还需要三个月的休整才会入关。但中央军委令东北解放军仅休整了三周,就於11月23日提前结束休整,80万主力军从长城沿线取捷径隐蔽地挥师入关。先期入关的东北野战军程子华兵团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从11月29日开始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很快就控制了战局,最后取得平津会战的胜利。

        另外,淮海会战第一阶段在1948年11月22日於碾庄歼灭黄百韬第七兵团及增援国军共十八万人。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经过半个月的激战,亟待休整。但杜聿明集团约30万人於一周后(11/30)撤离徐州,向永城方向逃窜,希望能解救在双堆集被围的黄维第12兵团。中央军委急令华東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开始追击。当时粟裕也感到十分困难,但还是马上行动,以十一个纵队全力追击。四天之后(12/4),初步将杜聿明集团包围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一带。国军惶恐失措,在固守与突围之间举棋不定,结果孙元良率第十六兵团先行突围,最终仅孙元良及数百部属脱险,另外的第二、第十三兵团就地固守,一个多月后(1949年1月10日)被全歼。

        12月15日,共军於双堆集歼灭黄维第二十二兵团时,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孙元良已突围崩溃,邱清泉、李弥已被围十一日,已是“瓮中之鳖”,覆灭已成定局。12月24日,白崇禧从汉口发出“亥敬电”逼宫,国民党内部呈现混乱、崩溃状态。此时共军为什么不积极准备渡江?

        1949年1月10日,杜、邱、李大军全部被歼。当时共军总兵力已超过四百万,而国军的正规军只剩零星散布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万,补给困难、内部分裂、人心惶惶、士气低沉。此时共军为什么还要再等三个半月后才渡江。这三个半月里,国民党得以从容不迫地向台湾撤退,同时在南方极力抓兵重建,为以后防卫台湾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许多例子都是未能乘势而进,丧失良机,以误大局。譬如战国时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之战大破赵国,屠四十余万军民,赵国元气大伤,白起主张立即攻克赵国都城邯郸,消灭赵国,开始统一六国。但秦昭襄王受范雎谗言,制止白起进军。数月后,秦昭襄王要白起再度率军攻邯郸、灭赵,白起告诉他时机已过,赵国战力已经恢复,而各国援军不断,此时不可攻赵。秦昭襄王不听,断然发动进攻邯郸,失败後怒而杀白起。使得秦朝的统一大业延缓了三、四十年。

         太平天国於1853年初攻克武汉,拥众号称五十万,沿途万民响应,迎接汉师,气势胜天,锐不可当。有人提议立即北上进军中原,直捣北京,驱逐满清,但杨秀清未采纳,决定沿江而下,攻取“小天堂”——金陵。其后北伐、西征均劳师无功,内部矫逸腐化、内讧,走向灭亡。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逝失,时乎,时乎,不再来!”这是当年蒯通规劝韩信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的话。韩信犹豫不定。数年后被吕后夷三族,临刑前才说道:“悔不听蒯通之言!”

(2)为何不直捣国民党核心(巢穴)?

《孙子兵法。九变篇》道:“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 -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渡江之后,为什么不以蒋介石的“行在”——福建沿海和台湾为主要攻击目标?而是分兵由四野进军中南,二野进军西南,三野主攻东部沿海,一野负责西北。战略思想上还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全歼“为主,没能转化成”直捣敌方核心—巢穴“!

    国民党杰出的战略学家、曾任国民党陆军大学校长的杨杰将军註:民国时期著名军学泰斗,和蒋百里白崇禧、刘斐一起被外国人称为中国三个半参谋长。)曾给毛泽东写了封信,提出当时在大陆上的蒋控区已是囊中之物,应先集重兵攻下台湾和海南,以打破美日可能的海洋阴谋,让蒋介石成为瓮中之鳖,以防国际变局,彻底断绝蒋介石的后路,再攻取大西南大西北。(註:杨杰於1949年9月18日在香港,被蒋介石下令,由毛人凤派遣叶翔之等刺杀身亡。)

杨杰

    清末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争斗多年,不顾太平軍李世贤、汪海洋、陈德才、赖文光及捻军在各地号称百万的兵力,而全力围攻金陵,最后攻克,太平军余众顿失重心,未久瓦解。

    另外战国时期,孙膑围魏救赵,直攻大梁,庞涓兵败自刎,也是很好的先例。

(3)为何给予蒋介石一年半的时间,使他得以绝路逢生?

       《孙子兵法。作战篇》:“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作战时间拖久,情势就产生变化,特别是国际局势的复杂化。1935年秋,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经过千辛万苦,加之内部分裂,张国焘势力强大,另立“中央”,毛泽东仅率六千餘残部长征抵达陕北。但蒋介石及老天爷给了毛泽东约一年半的时间,让他等到了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红军得以重建、发展,以成大业。1948年底,国民党主力尽失,内斗不已、军心尽丧,但毛泽东和老天爷也给了蒋介石约一年半的时间,蒋介石等到了古宁头大捷和韩战,得以柳暗花明,绝路逢生,保住台湾。历史何其吊诡?!

        1949年,国民党退到台湾,缺乏资源与信心,风雨飘摇、人心惶惶。我当时就听到我父亲和一个朋友说:“看样子,粟裕就快要来了!”我有一位台大的历史老师曾告诉我,在1949年夏天,台湾省主席陈诚在与大学教授的会谈中,被问道:“台湾的安全如何?“陈诚答道:”三个月应该没有问题。“ 另外有一位史学家对我说,他当时在澎湖,大家都怕共军的大批机帆船过海进攻澎湖。因为那时澎湖防御很薄弱,没有太多士兵,如共军像渡海攻海南岛那样,十万大军在悍将韩先楚一马当先领导之下,一夜过琼州海峡,国军海南岛防卫司令薛岳只得率部撤退,当时澎湖是很难守得住的。後來澎湖国军强迫流亡学生当兵,结果引起抗议,校长和许多学生都被冤杀了,造成当年白色恐怖的一大冤案。

 (4) 为什么从1949年10月底的古宁头战役,到1950年6月底韩战爆发的八个月未发动先进攻金门,再图澎湖,以取台湾?

       关於中共计划攻台的历史,因为总负责人粟裕在其晚年写的《粟裕战争回忆录》里和淮海会战一样,都一字未提,留下史学上的遗憾和疑惑。从现有公布的资料显示毛泽东在渡江之後,於1949年5月下旬就责成华东野战军进行解放台湾的准备。6月21日,毛泽东再电粟裕等人,指出:不占领台湾,则国民党海、空军基地不拔除,时时威胁上海及沿海各地;不占领台湾,则数十万吨船只不能通行,沿海沿江贸易受制于外商航业界。电报要求是年夏秋两季完成各项准备,冬季占领台湾。随后,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信中又指出,建立空军(註:加上海军,由中央军委负责),掩护渡海,“准备在明年(註:1950年)夏季夺取台湾”。

粟裕

        当时国民党只剩一百多万军队,分散在从新疆到沿海各地,而防卫台湾的金门、澎湖、台湾一线兵力总共仅约二十万人,粟裕原计划调动以所有三野的四个兵团:王建安第七兵团、程士渠第八兵团、宋时轮第九兵团、叶飞第十兵团,总兵力58万,作为攻台部属。

        那时国军尚有十二万大军坚守舟山群岛,牵制了三野主要的兵力。三野的第24军调往山东攻击由美军和国民党军联合驻守的青岛;第七兵团准备解放舟山群岛;第八兵团警备宁沪杭地区并进行剿匪;最强的主力第九兵团,在苏南休整训练,准备用于以后的渡海攻台。仅派第十兵团约10万人进军福建,占领攻台出发阵地。

        但到了次年(1950年)春季,国军将海南岛(部分)及舟山群岛的部队撤回台湾,加上补充、整编的队伍,防卫台湾的国军增加到58万,号称六十万大军。粟裕觉得三野攻台实力不够,经过反复考虑,于1950年6月建议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或派大员(林彪或刘伯承)指挥攻台作战,但没被毛泽东采纳。是月底,韩战爆发,毛泽东乃决定推迟攻台计划。

但令人疑惑的乃是为何不开始逐步落实进行攻台计划,先攻占金门等福建沿海岛屿?

(5)   为什么要同意史达林、金日成发动韩战?

(B)攻取金门五大疑问

(1) 为什么要“先厦后金“

        以地理位置观之,厦门在“内海”,而金门在“外海”。换句话说,如果先取金门,则厦门就已被包围,成“不攻自破“之势。另外厦门有非常坚强的防御工事,而金门在两个多月前还是一个荒岛,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任何防御工事。李良荣率二十二兵团在八月十七日开始由厦门调到金门,兵力微弱,缺乏良好的防御工事。共军理应先取金门,再图厦门。特别是在10月9-11三天,共军已攻占金门北面的大嶝、小蹬、角屿、大伯、小伯五个岛屿。大伯島距金门东北部的马山在退潮时只有一千八百米。当年国军防守金東的第45师师长劳声寰晚年在其回忆录中说道,只要北方五个岛屿被共军攻占,金门就很难守得住了。多年后,鼎鼎大名的林毅夫兄游泳都成功渡海了,他真有种!那还像叶飞所说的:“缺乏、需要海、空军支援?”

(2) 为什么舍近求远,不从金東登陆?

        五十多年前,我在金门服役,驻防的阵地在金东,距马山不远。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当年共军不从这里登陆?”在古宁头战役前的10月11日,共军已攻占大嶝、小嶝、角屿、大伯、小伯五个岛屿。其中大伯距金门东北部的马山在退潮时仅1800米。这里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林毅夫先生游泳投奔祖国的水域。当时共军从大嶝、小嶝、小伯集结,渡海向金门中部登陆,航程超过八千米,花了两、三小时(24日夜10时多启程,25日1到2点登陆)。如果当时共军在金东马山一带登陆,航程减少四倍,不到一个小时就够了。再回去接后援部队,一个来回,两小时足够了。而且这一带居于“上风”之处,不容易发生“无法顶风回航的问题。一夜渡两、三梯次部队过海,问题不大,第二天还可源源不断过海增援。

       马山 

      从马山望大伯、小伯、角屿、小嶝、大嶝 

      登陆战不同陆地对垒,其首要目标在于“巩固滩头阵地“,保证后援及补给不断。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是个最好的先例。而且当时国军在金东的防御比较薄弱。又距角屿、大伯很近,有利于共军炮火支援。加之这一带距离太武山还有一段距离,地势平坦,易攻难守,迂回空间很大。共军如在此登陆,巩固滩头,后援无虑後,先占沙美,再向西南挺进,北路经琼林攻金城,南路攻陈坑、料罗湾。不会发生困死在死角——古宁头的问题。

(3) 为什么在战争进行中,就把军团部搬进厦门?

        自古以来从历史的教训可知“胜不入大城”。安禄山、黄巢、李自成三个人率大军纵横中原,所向披靡,但等到攻下京城,大軍入城後,经不起诱惑,军心立即瓦解,不能再战。毛泽东很了解这个道理,1949年春从西柏坡去北京的途中,一再以李自成的先例警惕大家,希望“进京赶考”不要有所失误。叶飞在战争当中把军团部迁到厦门市区,一大誤也!

(4) 为什么从古宁头战役到韩战爆发的八个月间,没有再举进攻金门?

    共军在1949年4月底渡江南下,如秋风扫落叶,国军节节败退。但在8月中旬,四野第13兵团49軍146师在进攻邵阳附近的青树坪时,闯入了桂军白崇禧属下张凎第三兵团预设的口袋,遭到桂系王牌军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的围攻,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状态。经过两日夜损失惨重的激战後,在145师的接应下得以突围撤退。林彪从检讨青树坪之役中洞悉白崇禧的整盘布防,遂於10月初发起衡宝会战,很快就全歼张凎第三兵团;同时进行大迂回包抄,是年底白崇禧仅以身免,只身去台。

    另外,共军在进攻舟山群岛的战役中,也曾在登步島被国军击败。1949年11月3日,共军向登步岛发起攻击。国军4个团在海空军配合下增援登步岛。共军第61师登陆部队因后续梯队未能跟上,兵力较弱,而国军居高临下,在空军的支援下註:空军副司令王叔铭亲临舟山指挥,出动轰炸机轰炸共军滩头阵地),共军在滩头受阻两昼夜,伤亡很大,最後于11月5日奉命撤出战斗。在整个舟山群岛战役期间,国军陆续从台湾、汕头等地调兵增援,使舟山本岛总兵力达5个军,连同海、空军及特种部队约12万人石觉任舟山防卫司令;并加筑工事,抢修机场,企图固守。1950年4月,共军三野为保证战役全胜,决定增至6个军和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参战,组成南、北两个集团,分由第7、第9兵团指挥,并积极对进攻舟山本岛的准备。各参战部队筹集船只,进行渡海登陆训练。在进攻舟山本岛作战即将发起之际,国民党军鉴于海南岛已失,加之从空中侦察中得知为上海已有米格机进驻註:上海杨树浦发电厂被国军轰炸后,史达林派遣苏联米格15战斗机进驻上海北郊宝山区大場機,帮助中共防空,曾击落来犯的国军飞机。,为了集中兵力确保台湾,遂于5月13日开始将据守舟山的部队秘密撤退。16日,三即令第21、第22、第23军渡海登岛,追歼逃敌,相继占领定海、朱家尖、岱山、普陀山、长涂山等岛,至19日攻占全部舟山群岛。

    共军在青树坪、登步两次受挫後,都再接再厉,发动及积极准备进攻,得以解放中南及舟山群岛。而从古宁头战役失利到韩战爆发有整整八个月,共军清扫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康,攻占海南、舟山群岛,而惟独不再进取金门?

(5)为什么要在1950年7月牺牲一个营约七百余人进攻大、二胆島?

(C)对汲取历史教训的疑问

    1948年底,淮海会战失败已定,蒋介石开始撤退到台湾的行动, 1229日,公佈由陳诚接替魏道明出任台灣省政府主席,次日,任命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当时国民党内部有人建议效仿抗战时期,退守大西南,以保住大陆神州,但蒋采取了以台湾为根本,靠海、空军的优势,进行抵抗,以空间换取时间,期待时局转变的策略。蒋介石於1949年1月21日被逼宣布“下野”,李宗仁“代理”总统,但蒋犹在幕后操纵、掌握国民党軍、政。

当时在台湾,国民党声称要效法郑成功:海天孤奋,撑起东南天半壁。让我们来回首一下当年明郑是如何与清朝在台海抗衡了三代而清朝又是如何统一台湾的。郑成功从顺治三年(1646年)开始占据金门抗清,四年后取得厦门,以此兩島为基地在沿海诸地抗清。后於顺治十八年(1661年)收复台湾。其後三代抗清的主要策略就是以福建沿海的金厦兩島为主,作为最前对峙线,其次以台海中的澎湖为第二道防线,以捍卫台湾。

台南延平郡王祠

    而清朝用明郑降将施琅等,也深深了解要克服明郑,首在攻取金厦,扫除其沿海势力,将双方对峙线推到台海中线的澎湖海域,然后再图澎湖,最后台湾则不攻而破;而期间派使节与明郑谈判约十次,以战求和。

施琅

    施琅於康熙二年(1662年)攻克金厦兩島,但在其後数度进攻澎湖时遇風而返。三藩之乱起,郑经於康熙十三年(1662年)重占金厦,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朝基本上已平定三藩之乱,施琅再据有金厦,郑经退回台湾。

    两年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琅由铜山(今东山岛)启程,在澎湖海湾与明郑刘国轩水师大战。刘国轩战败,逃回台湾。当时郑经已去世,其子郑克派人到澎湖施琅军营,提出“不杀郑氏一人、不杀明郑官兵一人、不杀台湾百姓一人”的条件,得到施琅同意,明郑遂归附,康熙得以完成统一大业。

 

澎湖地图

澎湖

    还有一点疑惑,就是清代入关前后,用了大量的汉人、降将帮组清军消灭明朝及其他残余势力。特别是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从施琅以下的水师几乎都是明郑的降将最后康熙还下诏给予施琅“专征”(全权定策)。当年国民党投共的海、空军,如刘善本、林遵、重庆号等等不在少数這些技术兵种的人才及装备,中共最初缺乏,自己培养、建造需要很长的岁月为什么以后没有给予重任及利用,发挥作用,以利统一大业?

    毛泽东为何不汲取康熙平台、统一的经验与教训,以战求和,先取金门,再图澎湖,最後不杀台湾一人以定台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5)
评论
sweetgrape 回复 悄悄话 Boyio127

博主您说对了!不好意思。俺老家人,老船公”回忆错了,不是料罗湾。是后江湾,就是咙口海滩东一点红的那个海湾。金门登陆战,是中秋之后,农历9月3日。据俺爷爷说,村里15个船公被征去,只有t一个活着回来。至于风向,当时是刮东北风。博主说的对,洋流是西南方向。这的确给返船回去运载第二梯队造成不便。再说,船很多是靠风帆和摇橹行驶。风大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如果船公思想觉悟高一些,如果对共军熟悉时间长一些,如果能明白共军为何要追着国军打,金门的历史恐怕要改写!金门也就不会成为蒋公反攻大陆的前哨!
haishang2020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去过金门岛,对古宁头战役有点实地印象。冥冥之中胜败好像自有定数,就像国军打到松花江,莫名其妙停住了!写过金门印象,供参考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1502/27402.html
dong140 回复 悄悄话 很高兴博主对民族统一有兴趣。当年陈水扁第二任期,他的贪污开始在台湾发酵,他接受采访时公开说,台独李登辉做不到,他也做不到。我觉的他是在向大陆发信号,希望大陆救他。可惜大陆当时的领导人胡锦涛没魄力,不敢接招。如果当时和陈水扁谈判,保证他退休后安全,统一应该是代价最小的。可惜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boyi0127 回复 悄悄话 Sweatgrape先生(女士),多谢来函提供其他信息。我也见到许多其他的资料,只惜无法一一讨论。台湾海峡的风是十分可怕的。风大的时候,吹在脸上,像打耳光一样。另外我曾在台中近郊的成功岭受训,营地在一个山坡上,当时是七、八月的炎夏,白天都是摄氏三、四十度,但每到凌晨,都会有从海峡吹来的冷风,那时我们都要盖上很厚的被子。强风也改变海流(包括黑潮)在海面的流向。在夏季,刮东南风时,海流(表面)都向北,而到秋冬,海流(表面)大多向南。
另外您提到那位船老大过海到“料罗湾”。他是不是从台湾去的?因为料罗湾是在金门的东南的料罗,经陈坑,一直到西南的沙滩,朝向台湾的方向,而看不到大陆的。我们从台湾调防,及运送补给都是到料罗湾趁高潮抢滩,不会被共军看到,比较隐蔽。等下次高潮时再起锚下海。
如果从大陆过海登陆,则是在离我当年阵地不远的琼林、中蘭、後沙一直向西南的龍口、古寧頭沙灘上岸。不会跑到料罗湾的。我原有几张琼林、中蘭、後沙那一线沙滩的相片,可惜没有放在网上。
boyi0127 回复 悄悄话 MikeOZ先生,

多谢来函的疑问,这个问题很深奥,涉及读史的观点与意境。我在开场已说到:“如今回首這场战役,不需再去讴歌、惋惜成败。”
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

在怀古中叹息自身的遭遇与情怀!

另外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现均用作《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楔子》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只是在欣赏无情的逝去历史中,探悟世间的沧桑正道!

我希望这样能回答了您的问题。
sweetgrape 回复 悄悄话 “一个老年人告诉我,当二十四日夜间启航时,海上只有微风,但航行到半途时,突然刮起九级的东北风,岂非天意“不与共军便”?如果没有强风,回航是不成问题的。涨潮、落潮都是渐进的,登陆後大家马上在沙滩上合力将帆船一推入水,船就可以航行了,不会搁浅的。但因强风不能返航,等几个小时落潮后就比较难推了。据报道,当时也有少量的几十艘帆船得以入海打算返航,但不是被国军陆上、海上炮火击毁,就是被强风吹到厦门海边,被共军误以为国军来袭,消灭殆尽”
据我对活着回来的一位船老大的了解,当船到了厦金海域中线,的确有强风,但进入料罗湾,风力变小了!没错!船只刚搁浅时,如果十几个人合力,是可以将船推入水。问题,没有人组织推船,再说,船公累得半死,他们希望休息一阵子,也不愿意马上返回去。这就导致船搁浅越来越严重。最后,想推也推不动,最后只能是挨国军海空军轰炸的命运。总之,回不去,不是风大的问题!根本的问题,过分自信,过分想当然,以为船公和船老大们和共军是心连心,一家人。
替补球迷 回复 悄悄话 国民党在几年解放战争中真正的胜仗,唯一算拿的出手的,大概也就是金门战役了。对比一下海南岛战役,解放军金门失利的唯一原因就是轻敌。
由于金门失利,解放军总结教训,第二年打海南岛时不再轻敌,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结果过程顺利。
sweetgrape 回复 悄悄话 “共军携带了办公桌及大量现金,认为很快就可攻占金城镇,立刻开始办公,同时在启程前向兵士们宣布:“明晚在金城开饭!” 这是不实之言,是道听途说的事,是要妖魔化肖锋。当时的船只非常非常短缺,恨不得一条船都装几个士兵,哪有空间装办公设备,进攻金门的部队都要要分三个梯队走。肖锋被诟病的是,本来第一梯队上船出发时间定在9:30(金门时间10:30,当时金门采用是夏令时制)但肖锋一直犹豫不绝,等到11:30分才下令出发。遗憾的是肖锋在回忆录依然说是9:30。为此,一位28军的作战科长对肖锋回忆录颇有微词。再看国军的记录,共军船只靠岸是凌晨1:30分左右。显然出发的时间是11:30。 如果第一梯队出发时间在9:30,预计到金门是11:00-12:00,那时海水还是处于长潮期间,船只搁浅的可能性比较少。即使船只没有搁浅,船公是否愿意再将船开回来接第二梯队呢?除非有人用枪押着船公,否则这些船公中途也会自行跑掉或将船开跑,他们的觉悟不高,不明白共军为何要追着国军打,他们犯不着冒着生命危险去瞎参乎!所以,从一开始就制定分批船运就已经输了!以为福建的船公和山东江苏的船公是一样“军民鱼水情深”。军与民的认识和熟悉要一定时间。
dancing_今宵 回复 悄悄话 *为何渡江迟疑?

A:当时长江以北还有小规模战事,西南尚未拿下。苏联和部分中公领导人觉得应该划江而治。所以才有了毛泽东的的诗词: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渡江之后,为什么不以蒋介石的“行在”——福建沿海和台湾为主要攻击目标?
A:共产党当时在大陆尚未完全立足,又无海战装备和经验,怎么能以台湾为主要攻击目标?海南岛不一样,当时尚未开发,国民党无意在那里坚守。

*为何给予蒋介石一年半的时间,使他得以绝路逢生?
A:没有给蒋介石一年半的时间,共产党在大陆采用的是稳扎稳打的战略,包括1949年北平谈判期间。

*为什么从1949年10月底的古宁头战役,到1950年6月底韩战爆发的八个月未发动先进攻金门,再图澎湖,以取台湾?
A:当时拿下台湾只是时间问题,正在做攻台准备。但北韩打算统一朝鲜,中国牵涉其中,其后美国态度大变,介入台湾防务。

*为什么要同意史达林、金日成发动韩战?
A:因为史达林同意了 :)
dancing_今宵 回复 悄悄话 金门离大陆竟然这么近,长知识了。

台湾没有被解放是民族幸事。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看叶飞和几个同僚的照片,觉得象是几个小生意人,没有将领的气势,难怪打败仗。

论打仗,湖南人绝对是南方人里的另类
dancing_今宵 回复 悄悄话 金门离大陆竟然这么近,长知识了。

台湾没有被解放是民族幸事。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看叶飞和几个同僚的照片,觉得象是几个小生意人,没有将领的气势,难怪打败仗。

论打仗,湖南人绝对是南方人里的另类
BananaeEggs 回复 悄悄话 當時的土匪起家的共軍,只能打陸地戰,根本就没有海軍和空軍,渡海作戰,難矣。
mikeOZ 回复 悄悄话 台湾岛幸存是天意, 中华文明可以有延续的希望!难道楼主也希望台湾如大陆一样经历30年锤子和镰刀的摧残?
一师是个好学校 回复 悄悄话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