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
卜一
国共在大陆斗争二十多年,最后国军兵败如山倒,中共取得全面胜利。 国军的诸多将领均成昨日黄花,唯有胡琏将军一直最为毛泽东及中共所敬畏,其后又在金门两度交锋,至今犹为国共双方所铭记。
胡琏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后追随陈诚,入「土木系」(十八军、十一师),参加北伐、江西剿共、中原大战、第五次围剿,屡立战功。 抗战时,胡任第十一师师长,于鄂西保卫战中坚守石牌要塞,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后升任十八军军长。
石牌保卫战示意图
长江之畔的石牌要塞
十一师兵士捍卫石牌要塞
迎战前胡琏(举手者)、陈诚(背对者)与十一师健儿誓死保卫石牌及三峡
抗战胜利后,十八军改称整编第十一师,为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 胡琏转战苏北、山东及中原,与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交锋争战,屡挫共军。 1947年7月,胡率整编第十一师与邱清泉、黄伯韬两师同属范汉杰兵团,在山东南麻击败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 毛泽东曾亲笔通告共军:「十八军胡琏,狡如狐、猛如虎,宜趋避之,以保实力,待机取胜。 」
南麻战役
1948年秋,淮海(徐蚌)会战前夕,整编第十一师扩编为第十二兵团。 本应由胡琏任兵团司令,但白崇禧因陈诚之故,不予同意。 蒋介石只得任黄维为兵团司令,胡琏为副司令。 正巧胡琏因父丧,离开军队前往奔丧。 11月初,黄伯韬的第七兵团在徐州之东的碾庄被陈、粟华东野战军包围,第十二兵团由河南前往淮海增援。 胡琏曾建议黄维舍河流重重的安徽近路,改沿长江东下再北上进攻。 但黄维为节省时间,没能采纳胡的建议。 果然12万大军进至浍河之畔的双堆集时,被刘、邓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包围。 蒋介石得知第十二兵团被围后,急招在上海丁忧的胡琏到南京,于12月1日用小飞机送他进入双堆集的包围圈内。 官兵们见到老长官胡琏来到阵地,战志为之大振。 而共军刘伯承、邓小平知道胡琏来到前线,不敢掉以轻心,立即发动猛攻。
第十二兵团坚守几天后,黄维与胡琏商讨,决定派胡飞往南京面见蒋介石以求救援。 胡于12月7日飞离双堆集包围圈;据黄维晚年回忆,胡临上机前,他对胡琏说:「第十二兵团大数已定,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你应留在南京,不要再回前线了。 」胡到南京,见到蒋介石,蒋告诉胡,他已没有援兵可派,教第十二兵团自行突围。 胡遂要求再回前线与袍泽同生死。 两天后(12月9日),他又飞回包围圈,黄维见到他,对其再度赴险,十分诧异,遂一面坚持抵抗,并计划突围。 12月15日,第十二兵团各个阵地全被突破,黄、胡于当晚分散突围,只惜在冰天雪地,共军重重包围中脱险十分艰难。 黄维及几个军级领导都不幸被俘。 仅胡琏与师长尹俊(注:60年代,笔者在金们服役时,尹将军为金防部司令)突围成功,回到南京。
国军十二兵团在双堆集被共军包围、全歼,胡琏突围,仅以身免
蒋介石在下野(1949年1月21日)前召见胡琏,嘱其到江西重组第十二兵团。 其后胡在赣、闽、粤三省作战,坚持到秋季。是年9月,共军十余万入闽,陷福州,遂图攻金、厦两岛。 当时李良荣率第二十二兵团防守金门,兵力仅两万,而装备薄弱。 蒋介石与陈诚遂决定由胡琏率第十二兵团接替李良荣防守金门。 第十二兵团所属第十八军由高魁元军长率领于10月上旬离开汕头,12日抵达金门。 共军在15日开始进攻厦门,两天后占领全岛。 据共军主帅叶飞回忆,共军当时不知胡琏部队已部分抵达金门增防,而尚有刘雪瀚第十九军也在海运来金途中,十分轻敌。
25日凌晨,共军仅发动首批三个团过海向金门攻击,在咙口至古宁头一线的海滩登陆,遭到台军激烈抵抗。 攻击开始时,胡琏正在由基隆赶往金门的海途中,而刘雪瀚军已抵达料罗湾,金门国军实力已数倍于来犯共军。 胡于26日上午登岸后,立即与李良荣一并指挥全歼共军,取得古宁头大捷,重挫共军攻台的计划。
古宁头战役示意图
古宁头战役,国军使用的坦克车
古宁头战役中共军在北山洋楼的指挥所
1949年末、50年初,毛泽东任命粟裕为攻台总指挥,台海局势非常紧张。 一般人估计在春夏之交,台湾海峡较为风平浪静的时候,中共就会渡海攻台。 美国政府认为国民政府撑不过1950年夏天,已撤离在台工作人员及家属。 是年四、五月,台军将海南、舟山两地的重兵撤到台湾及其外岛,金门遂成为防卫台湾最重要的前哨。 胡琏首先改组第十二兵团,扩充到十三个师的兵力,巩固了金门的防御。 共军主帅粟裕面对老对手也十分谨慎,迟迟没有进军。 是年6月25日韩战爆发,两天后美国派第七舰队协防台湾,毛泽东宣布暂时搁置攻台,国府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7月下旬,共军派了一个加强营共七百人登陆金门前哨的大、二担岛,在国军奋勇反击下,共军再度全军覆没。 从此,共军再也没有登陆进犯金门诸岛。
1950年7月下旬,共军派了一个加强营共七百人登陆金门前哨的大、二担岛,在国军奋勇反击下,共军全军覆没
1954年6月,胡琏回到台湾,担任第一军团司令,三年后,台海局势再度紧张,蒋介石遂派胡琏重回金门担任金防部司令。 次年八二三炮战发生,根据叶飞的回忆录,毛泽东并未做攻取进门的打算,只是意图试探国军与美国对防守金门的决心,但遭到国军在胡琏指挥下的坚决抵抗。 炮战四十四天后,共军宣布停火,其后改为单打双停,情势趋于缓和。 古宁头、大二担与八二三之役捍卫了台湾,奠定了七十一年来两岸分治,台湾进步繁荣的局面。 毛泽东曾说:「在大陆,蒋介石输了,我们赢了;在台湾,我们输了,蒋介石赢了。 」胡琏在这台海战役中功莫大焉。
1958年8月23日,毛泽东下令发动历时二十一年的炮战,图为当时金门古宁头民房被全毁,百姓死伤无数,满目苍夷
八二三炮战时共军在大嶝岛用的152加榴炮
八二三炮战中,国军使用的240大炮
笔者于60年代在金门服役时,听到许多军民对他的怀念:譬如防卫金门的早期,百姓生活非常困苦,甚至无以为炊。 胡琏下令,没饭吃的百姓就到附近的部队搭伙(免费吃饭);百姓去镇上办事、购物,往往要步行良久。 胡琏规定,所有军车过路见到步行的百姓必须停车,搭载他们;胡琏鉴于金门荒突,风沙漫天,大力展开植树,及造蓄水库,积极建设金门,改善军民生活;他引进高粱,种植满岛,发展酿酒,成为今日享誉台湾的金门高粱,带给军民极大收益。 凡此种种,体现了胡琏爱士卒、念百姓的高度情操。
胡琏于八二三炮战结束后的年底离开金门,进入国防研究院受训。 1964年,他被派往越南担任大使,在任长达八年。 1972年返台,1974年申请进入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受教于李守孔教授,研究现代史与宋史。 经常拿着书包,在台大文学院及图书馆,勤学认真、怡然自乐。 当时台大的学生很少知道这位愈龄的老同学乃是当年叱诧风云,捍卫台湾的胡将军。
胡琏晚年进入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研究现代史与宋史。 勤学认真、怡然自乐。
1977年,胡琏在台北去世,享年七十岁。 遵其遗嘱,他的骨灰葬在大、小金门之间的海底,与那在惊涛烈岸的日子里,许多牺牲的英灵同眠于他们献身捍卫台湾之所。
综观胡琏的一生,北伐、抗日,国共内战中「剿共」,「决战中原」,淮海(徐蚌)会战中两度悍然进入包围圈,及两度「捍卫金门」,是与共军作战最多,最成功的国军将领之一。 特别在风雨飘摇中,力挽狂揽,对保卫台湾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東赞誉他:「狡如狐、猛如虎。 」至今犹为解放军所敬畏。
胡琏官阶虽是一级上将,但他的职位一直不高。 有一个传闻,是蒋经国某次去金门,胡琏没亲自去迎接。 事实上胡乃陈诚「土木系」大将,是以一直没能得到蒋经国的信任,打入经国先生的「门生」,外放八年,归国后研读历史,养光韬晦,颇有孙武「息武立言」之风。 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战将,也将留芳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