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宇宙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21)
正文

人生的“嘆息”

(2023-10-06 18:44:16) 下一个

摩西的禱告:

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群山尚未生出,大地和世界你未曾造成,從永遠到永遠,你是神。你使人歸回塵土,說:“世人哪!你們要歸回塵土。” 在你看來,千年好像剛過去了的昨天,又像夜裡的一更。你使世人消逝,像被洪水沖去;他們好像睡了一覺;他們又像在早晨生長的草,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就凋萎枯乾。我們因你的怒氣而消滅,因你的烈怒而驚恐。你把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把我們的隱惡擺在你臉光之中。我們一生的日子都在你的震怒中消逝,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如果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可誇耀的,不過是勞苦愁煩;我們的年日轉眼即逝,我們也如飛而去了。誰曉得你怒氣的威力,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求你教導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使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90:1-12)


一:肉體死亡的"嘆息",

"嘆息"形容人無可奈何的心情,往往指人對身體,包括所處的環境,無法掌控,或對內心的需要無法滿足所發出的消極感嘆。

毋容置疑,"死亡"是眾人的結局,衹是臨到的時間無法預知。因此,每天每個人都會與"死亡"擦肩而過、悲哀"嘆息"。

本人對"死亡"的認識大概是兒時的七八歲。有一天鄰居老奶奶家傳來哭聲,便好奇過去看,發現老奶奶躺在地上的一塊木板上,雙眼禁閉,一動不動。身著一套很新的灰色傳統老式上衣和褲子,腳上的黑鞋也是新的。

"老奶奶前幾天還跟樓裡的孩子們有說有笑、問長問短的,怎麼此時竟然躺著不動了呢? 

"人會死的"的意識第一次跳入腦海,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慌油然而生。從此,心裡時常湧出難以名狀的懼怕:

"人既然早晚有一天會死掉,那我活著有什麼意思呢?上學、吃飯、玩耍,豈不都是在等死麼? "

每當心中出現這種念頭,我就會買張票到電影院看場電影,儘量打消"死亡"帶來的不安。

由於"死亡"的困擾,加上後來經歷的挫折,使我長期陷入對未來的迷茫和彷徨中,以致無法自拔。每天活得很勉強,不知道人為什麼活著、目的為了什麼?

………

去年的一天,疫情完全"解封"之後,丈夫想到跟國內一位關係比較近的同事很久未聯繫了。疫情前,丈夫每次回家探親,他們倆都會見上一面,一起吃個飯、聊聊天。然而, 突如其來的災難,使全世界陷入恐慌,一下子人被"軟禁"在家中,失去了人之間接觸"自由"。不但如此,每天死亡數字的新聞普天蓋地,瞬間把平時人喜歡在微信聊天的心境也逼沒了。因此,疫情期間,丈夫和那個朋友再未聯絡過。

丈夫用微信發出的信息沒有回音,他有些不安,便直接詢問朋友的太太。之後,見丈夫一直看著手機,悶悶地坐在沙發上好一會兒,一言不發,覺得奇怪,便問:“怎麼啦? 發生什麼事了嗎?” 

"他太太説他半年前就去世了。" 丈夫聲音很沉重,看得出他非常難過。

"怎麼會呢?" 突如其來的消息,讓我一下子不知怎樣安慰丈夫。

"聼他太太説,一年多前查出胃癌,已經是晚期。他們嘗試過各種治療,都沒用。"丈夫説。

"我竟然一點兒消息都不知道。怎麼會説走就走了呢?他年齡比我還小幾個月呢!” 看出丈夫遺憾且惋惜。

其實,這個消息對我來說也很震驚,雖然沒有痛心入骨的程度,也是悲哀至極。畢竟是一位我也熟知的朋友,剛剛跨入"耳順之年”,從未聽說有什麼病,據說他沒有胃腸毛病,消化也極好....。丈夫未曾想到,疫情前的那次相見,成了最後的永別,讓他在情感上一下子難以接受。

這位朋友跟丈夫算是"摯友",很聰明,有才幹,職位做得比較高,人也很講“義氣”,曾給過丈夫很多幫助。太太研究生畢業,之後留在一所大學裡教書。夫妻倆無論地位還是事業上,都算是出類拔萃、卓有成就。

“你給他太太打個電話聊聊,關心一下。”丈夫對我説。當知道朋友去世消息,丈夫首先想到的,最難過的應該是朋友的妻子。

實際上,世上用語言最難安慰的人,就是失去親人的人,因為人在最悲傷痛苦之時,即使用再動聽溫柔的詞彙,都顯得蒼白、空洞、無益。因此,還是避免説一些冠冕堂皇的話,做一個"傾聽者",聼對方說,默默在傍邊跟著流淚,是最合宜的。

電話接通後,朋友的太太平鋪直敘地講了丈夫從得病到去世的整個經過。雖然語調平靜,沒有任何激動,但可以感覺得到她在竭力壓抑自己感情的悲痛。

“我在廟裡給他立了一個排位,以後過年過節好去那裡為他燒燒香。”她告訴我。

一個不認識真神的人,試圖用自己的方式紀念已經離世的親人,無可厚非,因為他們希望能留守的就是今生短暫的幾十年。

我很清楚那她的做法是"迷信"、自欺欺人、虛無的自我安慰。但是,我祇有默默地聼,沒有衝動硬邦邦地把我的信仰強塞進她的所謂“宗教”中,否則,不但是強人所難,也是很不智慧的。那時心裡似乎在為她默默地呼求神:神啊,拯救這位朋友吧。你看她心裡有多苦? 內心發出的"嘆息"有多沉重! 因為她不知道丈夫去了哪裡,希望在廟裡立一個排位,通過那些偶像將丈夫的”余溫"留住。雖然她有世上淵博的知識,但她不認識你,衹能"嘆息"、活在痛苦裡。...."  我真心盼望有一天,她不再欺騙自己,去到廟裡尋找慰藉,而是轉回到這位創造宇宙萬物和生命的神面前,接受主耶穌的赦罪之恩,得到永遠的生命。

丈夫朋友的去世,不由地讓我想到幾年前去世的一位同學。她在外州教書將近三十年。因為時間和空間受限,每次通電話,我都會或多或少給她簡單講一點福音,最後還會叮嚀一句:"不要整天忙著孩子和工作、忽略了人生最有價值的事情;在家附近找一個教會....。

“等我退休了再說了。” 她總是這樣回應我。

年初彼此還通了電話,未到年尾就被告知,她得了腦癌已經去世了。一瞬間,眼淚順著我的臉頰直流,心裡萬般不捨。更讓我難過的是,我不曉得她是否在彌留之際接受主耶穌的救恩,現已安息在祂的懷裡?祇有將來到了天堂我才會知道她是否在那兒。

雖然當代醫療越來越發达,可以醫治百病,但即便如此,也無人能逃脫生老病死一劫。當人看到自己漸漸衰老的軀體,或得了無法醫治的絕症時,內心湧出的只有無奈的"嘆息"。尤其三年前新冠肺炎的突然出現,肆虐在世界各個角落,使人措手不及,給世上所有人心裡造成極大的不安和恐慌。人的肉體生命顯得如此脆弱、不堪一擊。而且疫情爆發之後,接踵而來的各種災難:流感、蟲災、風災、洪水、地震、槍殺、戰爭等,遍佈各地,越來越頻繁,似乎雪上加霜。面對無法掌控的天災人禍,除了"嘆息",人又能做什麼呢?

通常人都喜歡參加婚禮,而不喜歡參加葬禮。但神提醒説:"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7:2)  

的確,赴"宴樂之家",注重的是暫時的快樂和滿足,往往使人更加愚昧,醉生夢死、忽略生命的價值和活著的意義;而赴"遭喪之家"的意義在於,透過肉體短暫、脆弱及死亡的悲劇,使人在世上匆忙的腳步停留片刻,靜下心來思考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以致於讓神介入其中。

以色列王大衛禱告説:"耶和華啊!求你使我知道我的結局,我的壽數有多少,使我知道我的生命多麼短促。你使我的日子窄如手掌,我的一生在你面前如同無有;各人站得最穩的時候,也只不過是一口氣。世人來來往往只是幻影,他們忙亂也是虛空;積聚財物,卻不知道誰要來收取。"(詩篇39:4-6)


二 內心空虛的"嘆息"

"空心病"這一新名詞,是由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先生提出來的,認為"空心病"是人對價值觀缺乏認識而導致的心理障礙。其表現形式: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感到疲憊、孤獨、情緒低落等。"空心病"症狀看似像"抑郁症",其實不然。前者是涉及人的"靈"的問題,沒有任何有效葯;後者大多是身體出了問題,據說可能腦內某些化學物質失衡 (如血清素、多巴胺),可以用藥物治療。

2017年英國有一部電影:"逃亡"。影片描述一個中產階級的太太,因為生活單調,絕望至極,而要逃離家庭的故事。

主人翁名叫Tera,她實際生活在一個令人羡慕、在人看來很完美、很幸福的家庭:育有兩個孩子,很乖可愛;丈夫非常愛她,對家庭很有責任心,每天風雨不誤地辛勞工作;她自己是全職媽媽,帶孩子、送孩子上學、煮飯洗衣服等。

然而,每天這種周而復始的枯燥生活內容和方式,使Tera越來越覺寂寞、空虛、近乎憂鬱,漸漸失去了對丈夫和孩子的愛和關心,甚至開始討厭丈夫的親熱。有一次她竟然忘記接孩子放學;對周圍朋友相聚聊天沒有了熱情。Tera的狀態讓丈夫百思不解,甚至憂心,不明白好端端、衣食無憂的生活,太太為什麼情緒低落、會流淚不開心? 丈夫每天回來注意她的表情,擔憂她如此下去不知會發生什麼事。他不知如何幫助太太、怎樣才能使她快樂開心起來。他試圖用各種方法使太太歡心,也都無濟於事。

為此,Tera自己內心也非常痛苦。後來,她報名參加一些藝術課程,以此充斥一下生活內容,借此改變自己的心境。丈夫非常支持她,哪怕不做家務也都可以,衹要她能開心就好。但當知道太太連孩子放學都不想接時,丈夫卻實在忍無可忍,暴跳如雷,亂吼亂砸。

丈夫的激烈反應,促使Tera更想"逃亡",離開丈夫和孩子,想找一個安靜地方獨處。她搭車到了法國巴黎的一個博物館,觀看裡面古式掛毯的藝術。就在那個充滿情慾敗壞之都,Tera遇到了一位令她"心儀"的男人。他們一見鍾情,發現彼此情投意合、志趣一致,似乎有些相見恨晚,以致於無所顧忌地發生了不該有的男女關係。不幸的是,後來Tera知道那個男人是個有婦之夫,使她原本的痛苦更是"雪上加霜"。....

影片結尾似乎"完美":當她聼到愛她的丈夫和孩子"呼喚"時,她義無反顧地放棄了這段婚外情,重新回到家人身邊。

由此可見,Tera的流淚,並非因身體疾病;痛苦,也不是因生活困苦艱難;出逃,更非因丈夫對她感情不忠,或冷漠不愛她;....,僅僅因說不出的內心"空虛",使她不計後果地離開丈夫和孩子,去追尋自己心中想要的生活。然而,可悲的是,她逃出去的衹是家庭的外部環境,她仍然掙脱不了內心空虛的折磨。事實上,她到底想要什麼,連她自己也不知道。

影片的結尾,Tera的良知似乎被丈夫和孩子的愛而喚醒。她回了家,一切又回到了原點。也許劇本作者的用意,是想讓觀眾看到,主人翁因著那次經歷的失敗,使她大徹大悟,發現尋求到的東西不過如此,甚至讓她更加失望。所以,她心意回頭,珍惜已有的,甘心再過"油鹽醬醋"平淡而無聊的生活。

故事也衹能寫到此為止,因作者無法找出主人翁內心痛苦的真正緣由。Tera回家以後,那種可變的"良知"和失敗的教訓,真的會讓她的心滿足,安分守己,不再"逃離"了嗎? 

据2022年六月的一篇報導説,"中國大陸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8人自殺未遂。自殺已經成為中國大陸15~34歲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30年,全球兒童、青少年心理障礙還會增長50%,將成為致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轉載:中國自殺成為中國15~34歲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

前些日子報紙新聞不斷,報導一位失蹤一百多天的高中生(胡鑫宇)被找到,發現時已自縊身亡,年紀僅僅十五歲,極為可惜。他的自殺,不是因為霸淩,或者父母在學習上給他的壓力。他自制力很強,學習也很上進,在父母眼裡是一個懂事、乖巧、很有責任心的好孩子。他在與同學的交談以及自殺前的錄音裏,他多次提到:"人活著沒有意思","我的存在是否沒有意義?"  由此可見他並非願意死,而是他不知道自己活著的理由是什麼。

我無法忘記2016年報導的一個高中生,林嘉文的自殺,更是令人惋惜。十八歲時就已被冠名"少年奇才"的歷史學家。從新聞照片上看,那是一個既穩重又滿有"學究气"的一個男孩子。報導説,他在十六歲和十七歲分別出版了兩本很有影響的史學專著:《當道家統治中國:道家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和《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曆新政》。

為什麼如此生龍活虎、才華橫溢的年青人,會不惜自己的生命?是否他從歷史的研究中看到了人生帶來的周而復始的悲劇,從而導致他陷入迷茫以致"絕望"?

從他的遺書可窺見一斑。文中寫道:"一走了之的念頭曾在腦海裏萌發過太多次,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更何況我精神上生活在別處,現實裏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腳的地方。活著太蒼白了.....。" 

這樣一個聰明過人的才子,竟然隨意把自己的生命結束掉,不能不叫人惋惜也困惑。可以想像得到,內心的"空虛"給人帶來的痛苦極其致命!

其實,無論是Tera的"逃離",還是這兩個年青孩子的自殺,根結都在於:"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永生原文作永遠〕。(傳道書3:11a) 神不僅賜人肉體有限的生命,也在人的心靈深處,安置了一個超越眼見、祇有神可以充滿的"空洞"。這個地方不是物質或精神娛樂方面的東西可以填補的,因為它們與"靈"不屬同一個層面。這就是為什麼,即使人擁有全世界,即使享盡天下一切美食,看遍世界山川美景、名勝古蹟,到頭來人的心還是"空"的,因為那塊"空地"是屬神的,是放置神生命的地方。


三 神的"生命"是什麼?

"生命"的一般概念,是指可見的"肉體"和看不見的"屬靈"兩方面。神用塵土造亞當,並"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 (創世紀2:7) "靈"可以直接跟神溝通。然而,自從亞當夏娃悖逆神的命令犯罪後,其代價就是"靈與肉體"的雙重死亡 。人不但被神逐出伊甸園與神隔絕、靈死在罪的黑暗裡,而且肉體也會漸衰生病,以致死亡。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6:23a)

其實,人真正的"生命"不是指肉體而言,而是指住在肉體裡的那個部分,也就是"靈"。真正需要平安、喜樂和滿足的是這個部分。"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 (約翰福音6:63a) 因為人的靈魂是不死的,不會隨肉體的死亡而消失。

人,不同動物,神不但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也把"永恆"安置在人的裡面,可以跟祂連接。沒有神在其中,人就不曉得為什麼活著,衹能茫然、空虛、為無法滿足的心而"嘆息";人的肉體出於塵土,也歸於塵土。時間到了,肉體就失去了承載靈魂的作用。可不幸的是,人往往衹注重修補和維護看得見肉體,也無限地滿足肉欲的需要,卻忽略了自己裡面的那個"真我",即,靈魂,它是永存的。當有一天肉體歸入塵土,人的靈魂便離開,或去天堂,或去地獄。所以,人不但因為肉體的死亡而恐懼,同時也因為不知道活著的目的和死後靈魂的去處而"嘆息"。

靠人自我尋找人生目的和意義、擺脱內心的"嘆息",衹能進入一個死的循環,就如那部電影裡的太太Tera。因為人是被造之物,唯有主耶穌的生命進來,把人裡面的"空虛"填滿,人才能明白"生命"的價值是什麼;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神的生命就可以填滿人內心的空虛呢?耶穌的生命是什麼? 

第一:神是個"靈",而祂所造的一切,唯有人是有靈的、可以與祂有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每個人冥冥之中有"神"的意識,會在急難中向神"呼救",即使他們口裡從來不承認有神,也不相信神。

一個人對肉身死亡和內心空虛的"嘆息",源於沒有主耶穌生命。活在世上,衹看見暫時的東西,而看不見永遠,更不知道死後的去處,所以人每天必然活在今朝有酒今朝醉,以及虛空、可憐、茫然、無助之中....,因為人真正渴望的是"永生",是神把對"永恆"的需要放在人裡面,而且那個地方祇有神的生命才可以填滿。

主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 祂又說﹕"我來了,是要叫羊(人) 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6:35;10:10b)

人有主耶穌的生命,裡面已死了的靈才會甦醒過來,才能看到人生命的價值、瞭解活著的意義,從而不會再為肉體的短暫和內心的空虛而"嘆息"。神希望人的生命優先次序得到調整,讓人的眼目不要只顧在世上短暫的看得見的東西,要人更重視得到祂的生命、與祂的關係,因為那是存到永遠的。保羅説:"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4:18b)

主耶穌在世時告誡門徒説:"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為身體憂慮穿甚麼。難道生命不比食物重要嗎?身體不比衣服重要嗎?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撒種,不收割,也不收進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們;難道你們不比牠們更寶貴嗎? 你們中間誰能用憂慮使自己的壽命延長一刻呢?何必為衣服憂慮呢?試想田野的百合花怎樣生長,它們不勞苦,也不紡織。但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最威榮的時候所穿的,也比不上這花中的一朵。田野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投進爐裡,神尚且這樣妝扮它們;小信的人哪,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說:‘我們該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 這些都是教外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一切都必加給你們。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馬太福音6:25-34)

主耶穌還説:"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然後,祂用了一個比喻提醒世人:'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裏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麽辦呢。又說,我要這麽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裏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加福音12:15-20)

神並非不顧念人肉身的需要,而是祂要人的目光從以前衹重視"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 的"肉體"需要,轉到"認識神、追求神、順服神、按照神心意過活"、可以存到永遠的"靈魂"的需要。聖經上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4:4)

其次,主耶穌的生命是有"質"的,聖靈會在"重生得救"基督徒身上漸漸結出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製" (加拉太書5:22-23a) 這些"果子"會充實和活化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即使肉體漸漸老去,但主耶穌所賜的新生命,"卻一天新似一天。"(哥林多後書4:16) 

所以,神向世人宣告,説祂愛世上的每一個人,願意把祂的生命澆灌給所有"願意來到祂面前,認罪悔改、接受祂恩典的人"。當人有主耶穌的生命替代和充滿,內心的空虛完全被神的靈佔據,人就不再會為肉體的死亡以及裡面的空虛而“嘆息”。

親愛的朋友,你希望得到主耶穌生命,不再為肉體的短暫和內心的空虛而"嘆息"嗎?其的秘訣就是:謙卑下來,在神面前認罪悔改,承認自己的無知、悖逆、敗壞,願意接受耶穌的赦免和拯救,並讓祂來掌管自己的人生。這是神所賜給世人的極大恩典。衹要你願意,接受耶穌做救主和生命的主的那一刻,你就得到了祂”永遠的生命“,直到見主的面。儘管肉體有一天會歸入塵土,但祂所賜給我們裡面的"永生"永不消失。而且"嘆息"會在你活著的時候就離你而去。

朋友,人靠自己對"生命"不得其解,要有神的介入和憐憫。既然人對自己在世壽命的長短都不曉得,也不知道如何在地上過活,何不早一點得到主耶穌的生命、早一點蒙神的祝福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