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国的感受:舍不下的亲情,回不去的家乡

(2019-08-12 18:47:11) 下一个

前面说过,写这个系列主要是整理一下这几年回国的零星感受。记录在候车室里,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或是在被时差闹腾的不眠之夜,那些不邀而至的灵光一闪。过几年翻回头看看应该很有意思。

这一篇是最后一篇,也是最凌乱庞杂的一篇。写着写着可能还是会跑题~~哈哈,跑就跑吧,咱又不是作家!

~~~~~~~~~~~~~~~

隔着十几个小时的时差,最惦记的当然是年迈的爹娘。这几年,我娘执着地认定我出国出得亏大发了。每次回去她老人家总会念叨:要是不出国,现在肯定如何如何。她说着我脑子里就会登时现出一个微信聊天页面,当“房子”“车子”“票子”“位子”这些关键字眼儿蹦出时,从上至下满屏飘下花花绿绿的表情符号 (本来想贴表情符号,怎奈都成了乱码。)。我只能实打实地告诉俺娘:你闺女没有那大富大贵的本事,就算留在国内也就一个工薪小康。

我娘绝不是个爱钱的人,可是好像国内明里暗里大家都很爱比这些。在机场高铁站留神听一听拿着手机或是朋友之间的聊天,赚钱、做生意、项目、消费是最高频的话题。

认识的熟人里其实有不少海龟,多是近十年间回去的。这些人往往是所谓的“人精”。早早地漂洋过海,该拿学位拿学位,该拿身份拿身份,买房子攒人脉投资养孩子,一样都没耽误。然后瞅准了国内发展的势头,带着最优厚的身价杀回国内做“人生赢家”:以外籍的身份拿着优厚的薪酬,孩子送在学费昂贵的国际学校,寒暑假海外度假那是必须的。微信朋友圈里总是很高调地秀事业秀生活。

除了这些从海外衣锦还乡的,在国内赚了钱驰骋到海外的也不少,这样的人相当地有底气,自豪感外溢。有一次从国内回来在芝加哥机场排队过海关,身后一位与我差不多年纪的中年女同胞向我打听有关入境申报的事。我尽我所知相告,看她一脸不以为然,就加了句解释:可能是怕在美国黑下来吧。女同胞撇撇嘴说:“这破国家谁稀罕来呀。”

今年碰见个退休的建筑设计师,说是最近去了俄罗斯,直感叹外国人都特别懒。听说我在美国,她点评道:“外国嘛,也就是美国还值得去看看。看也就是看看自然风光。”又瞅我一眼,笑笑说:“美国的城市,我看都比不过我们中国的北京上海。”老太太最后很坚定地点点头加了句:“不过纽约还是要去看看的!”

我认识的一个美国大学生,去年去上海交换留学一年。她对我说:“我觉得在上海的人很喜欢炫富。”问她理由,她说:“街上很多很年轻的女孩子都背很贵的名牌包。她们让我觉得很穷。相比之下,广州要随意许多。”

今年回去忙里偷闲找了个阴雨天去了久违的国子监和孔庙。难得喧闹都市里的一片净土。不过很快地来了好几拨小学生。每一拨都有个带队老师在队前讲孔子,并给孩子们示范如何给圣人作揖行礼。我饶有兴致地看着孩子们被鱼贯带进一个偏殿,应该是古代监生读书的场所。关上的门里传出诵读《三字经》的童声。《三字经》我是几年前才在网上找来读完的。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相对单纯的世界。广播里听的、电视里演的、大人聊的和在街上听到的看到的,没有那么大的差别。现在的孩子读着“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学着习主席最新指示与思想,走出家门校门迎头撞进一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只能说:现在的孩子不容易!

在旅馆里晚上无聊地看看电视,几十个频道转来转去竟然没有什么可看的节目。新闻节目基本上走着二十年前的套路,仍然是“亲切地会见”“成功的访问”。地方台的综艺节目要轻松活泼许多,观众们都很投入地鼓掌大笑。他们明明说着熟悉的乡音,可我却往往不觉得好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