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飞机载客的年代,华人每年来澳洲的人数较多,而仅有轮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大概在1870年之前,轮船对载客或载货没有严格的分别要求,船上有空间可载客,世界各政府都没有制度来控制(缺乏一个世界性的组织来达成各国的共识);所以有些船长在运货到香港后却没有货物运走,故而将空出来的地方运送劳工,甚而因利所在而改变航线直来澳洲。
根据陽于军所译的“四邑淘金工在澳洲”一书(p20 – 22)的资料,1857年到1863年进入南澳罗布的船共有35艘,分别属于美国(10艘)英国(20艘)及荷兰(5艘)。
上表所列的是将乘客与墩位比例及船员与乘客比例最多及最少的列出,其中英国船 “探索者号”的乘客每人仅占船荷载的1.44 墩, “天神号”每百乘客与船员间的比例则在18.9个船员;美国的“海上霸王号” 乘客每人仅占船荷载的2.22 墩,则每百乘客也仅得16.6个船员), 绝大部份船的乘客都在1.45-3.0墩,而每百乘客与船员间的比例则在5 - 8个船员。乘客与船的墩位比例越少,能活动的空间越窄,空气流通或居宿环境越差; 每百乘客与船员间的比例越高,则有更多的船员可以有空照顾客人,毕竟船上各员工的分工不同。
1870年左右英国政府以英联邦的名义公布了对客轮运输的规定。例如客轮必须保证客人饮食的份量(在航程期间每天的肉类、蔬菜及水等),根据船墩位的多少,也规定了要有相应的药物份量及需要配备医生的要求。相关的证明文件必须在离开英联邦范围内的港口前向海关申报,否则不得离港;被列入黑名单的,日后在进入英联邦范围内的港口时将遇到麻烦,甚至被拒绝入境。
到19世纪70年代先后有四间邮船公司来往香港及澳洲之间,其中包括澳洲的东方和澳大利亚邮船有限公司E & A steamship company,始于1880年;香港英资太古洋行的中国航海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mpany, 始于1890年前后; 日本尤森会社Japan's Nippon Yusen Kaisha, 始于1896年前后;及德国的远洋船务公司German Ocean Shlpowning Company, 早于1880年。这四间公司在雪梨都有委托华商做代理。由于英国来澳洲的船较多,故在澳洲有个船务总代理吉彼士·百利德Gibbs Bright(早期华人报纸译作“劫时”)轮船公司,所以劫时公司常在广告上登说属下的船实际上是东方和澳大利亚邮船有限公司的船,后来日本邮船株式会社也是交劫时公司代理。当然,代理商自己也出售船票, 华商代售船票及货运只是分担部份华人的需求,一些华人会直接向劫时公司购买船票。
早期来雪梨的客船除了英国的轮船外,还有属英资的中国航海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mpany。1897年日本邮船株式会社Nippon Yusen Kabushiki Kaisha加入从日本到香港然后经东南亚的澳洲的客运竞争;日本邮船株式会社在雪梨的澳洲代理是吉彼士·百利德(Gibbs Bright)轮船公司,而吉彼士·百利德早期与华商的天和堂合作,天和堂向华人代售船票及货运(目前仍未能查的天和堂的资料,所以不肯定是归那一间华人商号)。(“李益徽与联益堂” ,李承基:中山政协 2006年6月6日)
约略简介几间轮船公司的情况:
一. 东澳邮船公司 E & A steamship company
东方和澳大利亚邮船有限公司(简称“东澳邮船公司”), 成立于1873年。由昆士兰政府与四名英国和澳洲商人签约合办,原专为在新加坡、荷属东印度群岛、昆士兰和悉尼(后来扩展到香港和墨尔本)之间运送邮件。到了1880年由于邮政合同没有续签,公司随后倒闭。旋即由原股东成立新公司,即现在的东方和澳大利亚轮船有限公司(The Eastern and Australian Steamship company Ltd),将其资源集中在澳大利亚到香港的航线上,最终向东扩展到上海和日本,运送乘客和货物,其航线亦称E & A Line。其后由于来自中国航海公司和日本尤森会社的激烈竞争,最终于1918年被Lord Inchcape勋爵的P&O收购, 东澳邮船公司成为其属下子公司。1946年英属印度蒸汽导航公司和新西兰联合蒸汽船公司各收购了P&O及其子公司的四分之一股份,Lord Inchcape勋爵则保留了澳大利亚联合蒸汽导航公司剩余的股份。20年后,也就是在1966年,P&O完全收购了E&A。
二. 中国航海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mpany
香港太古洋行早期的原名为John Swire and Sons (JS&S) , 在1873年购买了联合蒸汽航运公司(Union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的三艘船用于长江下游贸易,并将其中两艘给予新成立的子公司中国航海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mpany(亦称中国造船公司),接着在上海和其它内河港口租赁物业开展业务,所以在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扩展到珠江贸易及上海至宁波和上海至天津航线。 这些航线都经历了激烈的竞争和价格战,所以与其它航运公司达成了联营协议(价格协商)。1883年,为了处理沿海贸易而新成立了海岸船东公司Coast Boats Ownery (简称CBO),中国造船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mpany也合并在其中。随后中国造船公司扩大了船队和停靠港口,在1894年已拥有29艘船停靠在长江沿岸、华南海岸、菲律宾、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华北海岸的港口。
三. 日本邮船株式会社Japan's Nippon Yusen Kaisha
该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0年土佐家族创立的Tsukumo Shokai航运公司。1875年,该公司更名为三菱商海(Mitsubishi Shokai),开通了日本第一艘客轮服务,航线从横滨到上海;同年更名为三菱邮船公司。1885年,与Kyodo Unyu Kaisha(成立于1882年)合并,采用了日本邮船株式会社Japan's Nippon Yusen Kaisha公司的名称。在合并后的公司拥有58艘蒸汽船迅速扩大业务,首先扩展到亚洲其它港口,然后扩展到世界各地,1896年开通了到西雅图的航线,1899年开通了到伦敦的航线。
四. 德国的远洋船务公司German Ocean Shlpowning Company
德国的远洋船务公司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定期从欧洲运送货物到澳大利亚,并在回程中将澳大利亚的初级产品运送到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澳洲政府将在澳大利亚水域经营的德国航运公司的阿尔托纳号、普法尔兹号、埃拉斯号、柏林号、西吉斯蒙德亲王号、霍巴特号、提比留斯号、图鲁尔号和日耳曼尼亚号扣押, 联邦政府将没收的船只重新命名以备战时使用, 被俘的德国商船船员被拘留在托伦斯岛和罗特内斯特岛,后来被转移到Berrima和Holsworthy营地。
被扣押中最著名的公司是北德劳埃德North German-Lloyd (NGL),德国轮船公司German Steamship Company (HANSA)和德澳航运公司Deutsche-Australische Dampfschiffs Gesellschaft (DADG或德澳航运公司)。德澳航运公司成立于1888年,经营从汉堡经安特卫普和好望角到阿德莱德、墨尔本和悉尼的服务。该服务于1889年7月开通,但在几年内,到澳大利亚的客运服务就停止了,于是该公司的活动仅限于到澳大利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货运贸易,后来又扩展到北美和南美。战后该公司从新开始航运服务。
五. 劫时轮船公司Gibbs Bright
在上面的广告中,两个告白同列,所出售的船票都是同样的属于太古洋行的船只,也就是说船的真正船东、澳洲总代理及华人代理联益堂都在同时售卖船票,由顾客自由选择。顾客选择的结果是价格是一样的,只是语言不同,在下船前后所受的照顾由各自售出船票的公司负责。这样可以看到船票价格的成份了, 真正船东所售的船票是百份百, 澳洲总代理可能得到船票的10%的回佣,而联益堂得到的7.5%是在澳洲总代理10%之内。
早年天和堂因华人来往香港澳洲之间较多,所以历年来收益可观;但在1890年之后因淘金潮退去而华人来往大幅减少, 在鸟修威入境的华人从1888年的1348人到1889年急遽下跌到7人, 天和堂提出解除代理合约,是故才有联益堂的出现。而太古洋行初在雪梨时是交给一个报关税的华商沙三代理,后来看到沙三管理不善,也一并交与联益堂代理(“画蛇添足” ,广益华报:1902年1月31日第3-4页)
然而到了1921年除了德国的远洋船务公司退出客运市场外,劫时公司也仅代理东澳邮船公司E & A steamship company的船只,日本邮船改为般非立Burns, Philp & Co., Ltd为总代理, 中国航海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mpany则也改为要路公司G. S. Yuill & Co., Ltd 为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