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独啸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儒家思想文化意识的起源和“仁”的本质

(2019-08-24 10:19:03) 下一个

儒家思想文化意识的起源

儒家封建神权崇拜的“尊王卑臣”的思想文化意识,一直贯穿整个中国的社会文明史。上古时,自从轩辕氏打败神农氏,“擒杀蚩尤,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史记·五帝》。黄帝成为中原大地的政治政权最高领袖,初步以“教化治国、礼仪兴邦”为核心基础的治国安民的理念。
“教化治国”:就是以特定的舆论宣传、文化教育等“教化”体系,来控制、束缚、规范社会各阶层的精神、思想、意识等;“礼仪兴邦”:就是以繁琐复杂的礼仪规范、礼法制度等,来控制、束缚、规范社会各阶层的行为举止、动作规范等。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黄帝的孙子颛顼发展这种治国安民的理念,他“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史记·五帝》。
黄帝的曾孙尧和七世孙舜,初步完善这种治国安民的理念,并把“教化治国、礼仪兴邦”,作为治国安民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施政方针政策确定下来,并且制定百官典章制度和刑法体系,使各个官员各司其职,正式构成初步的国家政权管理体制。其中尧制定礼仪典章制度,舜严格执行和完善礼仪典章制度,这二人的作用最大,功劳最多。所以,尧、舜被中国各家学派称颂为上古时代的伟大圣人。
商汤在夏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这种“教化治国、礼仪兴邦”的治国政策。周朝的文王、武王、周公旦等,在夏朝、商朝的基础上,彻底地完善这种“教化治国、礼仪兴邦”的治国政策。因此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被孔子称颂为中国上古时代的伟大圣人。
由于“教化治国、礼仪兴邦”,这种治国安民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施政方针政策,需要特殊的人才来贯彻执行,所以社会上逐渐形成“儒”这种职业,专门为帝王、贵族、权力者服务,掌管婚丧、祭祀、庆典等各种社会重要活动的各种繁琐的礼仪,维护帝王、贵族、权力者们的尊贵显赫的社会身份地位,最后形成势力强大的“儒士”阶层。(在第四章详述)
而且,儒士阶层几乎垄断中国历史上受到文化教育的机会,在中国历朝历代封建神权网络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特权。由于最初的儒士阶层是依附于国家权贵而存在,所以他们不遗余力地严格执行“教化治国、礼仪兴邦”,这种维护中国各阶层森严等级和相应的利益的国家政策。直到春秋时期,集儒家思想文化意识大成者——孔子,系统地整理、编撰“教化治国、礼仪兴邦”,这种以“尊王卑臣”为终极目的的治国安民的政策,而成“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根据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论行为而整理而成的《论语》,则是儒家思想文化意识的基础和精华,儒家“六艺”都可以从《论语》中发掘出它们的精髓和基础实质。因此《论语》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儒家读书人,必读之书,近似于启蒙教材。
孔子只不过是把由黄帝初步制定的;尧、舜等发展完善的“教化治国、礼仪兴邦”的统治国家和“刍狗”的思想理念和核心精神,进行文字化、系统化、理论化、完善化而已。因此儒家思想文化意识的真正起源,是从黄帝开始的,而不是从孔子才开始的。黄帝是儒家思想文化意识的“教化治国、礼仪兴邦”的治国理念的鼻祖,尧、舜等是以帝王神权崇拜、“尊王卑臣”为目的的治国理念的完善者,孔子是儒家封建帝王神权崇拜、帝王神权神圣不可侵犯、“尊王卑臣”的治国理念的文字理论系统化的整理者,或者说是集大成者。

   儒家思想文化意识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可以概括成一个“仁”字,“仁”政就是儒家思想治国理念的核心内涵。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仁义道德”,与现代汉语中的“仁义道德”的含义迥然不同,这就是现代所谓的新儒家传人以儒家思想文化中所谓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学说的本质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字面含义截然不同而进行欺骗的宣传,以期待愚弄已被中国共产党“愚民教化”的中国“刍狗”。
而儒家学说的“仁”的本质和本义是什么?据《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就是儒家学说“仁”的本质:每个人都必须绝对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绝对不能冒犯长辈和上级官吏,绝对地服从长辈和上级官吏的指示和命令,绝对地跪伏于儒家伦理道德所规范的封建神权的框架之下……“孝悌”的最终目的是防止“犯上作乱”、而“尊王卑臣”,维护“儒家封建帝王神权、神圣不可侵犯”为终极目标。
这就是舜的“五教”和先秦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本质关系。
在后世逐渐形成儒家封建帝王神权治理帝国的核心理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其中“夫权”从属于“父权”,“父权”从属于“君权”;也就是说“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为“君为臣纲”服务,从属于“君为臣纲”,即儒家思想文化意识中的“父权”、“夫权”崇拜,是以“君权”崇拜为核心基础,“父权”和“夫权”崇拜是构成“君权”崇拜组成部分,而且是为“君权”服务。儒家思想学说——“五常”中的“义、礼、智、信”,是围绕儒家思想文化意识的核心——“仁”的补充和说明。
“三纲”与“五常”实为一体,二者相辅相成,都是以“仁”为核心基础,发展而来的。如果把儒家封建神权比喻为“孔家店”,“君权”崇拜就是这座“孔家店”的整体框架结构,“父权”和“夫权”崇拜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装饰镶花而已。

附注:“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中,包括规范中国女人的伦理道德的“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嫁鸡随鸡、嫁犬随犬”,就是儒家封建伦理道德“三从四德”的必然产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