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

用博客记录生活,借随笔传导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童言稚气 外孙看到一个病毒?! 外孙女发出“天问”!? 外孙一上课就要唱《再见》歌

(2021-08-15 18:24:50) 下一个

     外孙嫌妹妹吃剩或口唇碰过的食物、器皿脏,这是正常的人体自我保护功能在发挥作用。当然他特别钟爱的食物除外,比如巧克力、某种点心等等。晚饭外孙外孙女已经吃厌了米饭,我为他们热2个豆沙包换换口味。端到餐桌,外孙女抢先2只手各捂1个豆沙包。外孙有意见了,冲着妹妹大吵。外孙不再愿意吃豆沙包了,说有病毒。他妈妈拿一个豆沙包给他并劝他吃,外孙拿着豆沙包仔细瞅,最后指着上面的一个极其微小的小黑点,用100%把握极其肯定的语气说:“我看到了一个病毒!”意思是妹妹刚才抓豆沙包子的时候把病毒传播到豆沙包子上了。我们大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我说:“你要是能肉眼看到病毒,疾控中心就请你去当专家了。”她妈妈认真研究几乎看不出来的小黑点后告诉他:“你自己看看,这明明是豆沙!”“病毒学专家”外孙仔细研究半天,认可妈妈的研究成果后,才极不情愿地接过妈妈手里被妹妹抓过的豆沙包吃了起来。我和女儿都教育外孙女,下次只准许碰一个豆沙包,自己看准了以后再动手拿一个。
     吃晚饭往往是孩子们放松的时刻,也是孩子爸爸抓紧时间教育他们的时间。看他们坐得不端正要纠正,没有及时用餐巾纸擦嘴擦手要纠正,大人询问要不要什么食物只是回答“No”没有加“Thank you”要纠正,边吃边玩要纠正,玩具拿到餐桌上要纠正,更不要说外孙女坐得东倒西歪,甚至用手抠鼻子摸脚,外孙做怪相逗妹妹大笑了。抗压的外孙女对一般的批评满不在乎,她有自己的一套抗压动作:不管大人怎么喊她她就是坚决不看批评者,坏笑,翻白眼,故意用嘴往外吐吐沫,大幅度沿顺时针或反时针摇头晃脑……但是,一旦牵涉到利害关系,比如说再不改正晚上就不给电视看,他们就“Sad”(忧伤、悲催)了,或立刻改正,或者相反跟大人吵闹或哭闹,这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有一天吃晚饭他们的爸爸挨个批评他们,2个孩子都没有立刻纠正错误,爸爸扬言要惩罚他们晚上不给电视看,外孙立刻悲催大哭。看着哭泣的哥哥和生气的爸爸,外随女居然自言自语发出“天问”:“ Daddy made哥哥and me both sad, who make Daddy sad? ”(爸爸让我和哥哥两个都忧伤,谁让爸爸忧伤呢) “天问”一出立刻语惊四座,我们被外孙女的了不得的诗才和绕了几道弯的思维吸引了。几个大人议论纷纷,姥爷说她这是“天问”啊,体裁像屈原的《天问》,内容也像屈原的《天问》。想想古代很多大诗人都是“一句成名”, 钱起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成名,白居易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名,贾岛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成名,张祜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成名等等。外孙女难不成也会以这句出神入化、沉郁中见豪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天问”成名吗?诺奖得主李政道盛赞屈原的《天问》是用诗歌阐释宇宙秩序,那外孙女的这句“天问”不正是用诗一般的语言提出了父母与子女亲属关系中待研究的问题吗?人们还可以由此解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逻辑学呢。当然。这些只是笑谈,不过谁能回答我们的惊讶和疑惑呢:不到4岁的女孩子怎么能有这么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思考和绕几道圈子的逻辑呢?又是怎么能用诗歌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的呢?
      外孙周六上弹琴课,在老师的建议下他已经从网课改成到培训学校的教室里面对面上课了。他才走进教室就问老师:“现在能不能唱《再见》歌?”《再见》歌是每节课结束前才唱的歌,唱完《再见》歌大家就各自回家了。外孙一进教室就要求唱《再见》歌,把老师和同学们都逗乐了。他自己也笑了。
      外孙女就是感情细腻、思维缜密,回家的车上,妈妈给她一些小点心,她省下一些要分享给哥哥。临下车,她把点心从不锈钢碗里换到1个带盖子的塑料盒子里,说怕给哥哥的点心撒出来了。
     外孙女才换了一身干净衣服,妈妈问她吃不吃西瓜,她说:“不想吃西瓜,怕把才换的衣服弄脏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