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

用博客记录生活,借随笔传导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开学啦!我们上课啦!

(2023-08-21 18:28:51) 下一个
    这两句话,可不是现在孩子们的心声,而是我脑海深处童年生活的鲜活记忆。那时,我生后在淮河沿岸的一个三四线城市,住在普通的居民区平房。每到傍晚放学时分,一帮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孩子们就会被家长们召集到一个姓胡的邻居家里,由她们家比我们稍大一点儿的“小姐姐”当老师,教我们大声诵读她刚刚从老师那儿学到的这两句话。这是她一年级开学第一天学到的课文,可能带给她很大的冲击和新鲜感,所以几乎每天傍晚放学后“小姐姐”都兴冲冲地带我们诵读,我们也都兴冲冲地大声跟她朗读。“小师生们”乐此不疲,而且心里很骄傲,很兴奋,感觉自己真像上学了一样。不仅我们乐此不疲,几个站在旁边“观摩教学”的家长们也乐此不疲。后来很多天,尽管随着“小姐姐”所学课文不断推进,她带我们学习的内容也一天天增加。但是她的“教学”循序渐进,总是从第一课开始,所以,“开学啦!我们上课啦!”是我们每天“朗读课”的第一要务,也因此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后来我自己上学了,有了自己真正的开学第一课,但邻居“小姐姐”的开学第一课始终灵动鲜活地留存在我的脑海里,就连我的那个很棒的一年级老师的开学第一课也黯然失色。很抱歉,我真的记不清我的小学老师的开学第一课了。
    再后来,我工作了。再后来,我调到大城市工作。再后来,我退休了。但邻居“小姐姐”的开学第一课我始终忘不了。我曾经故地重游,到故乡的旧居处探寻老房子、老邻居,最想看到的当然是我的 “启蒙老师小姐姐”。可是老邻居们哪里还有踪影?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平房早已被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公寓楼取代。生活巨变,居所搬迁,所有的老邻居都不知所踪,我怅然而返。再后来,我萌生过上电视台“寻人节目”寻找老邻居们、寻找 “启蒙老师小姐姐”的念头。但是,就像很多其他事情一样,我只有想法,没有行动。看来,真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了。一切过往都像飞速远逝的行星,一旦错过,再难相逢。
     用“开学啦!我们上课啦!”这两句话做标题,是因为外孙、外孙女又到了开学季,这两句话又鲜活地蹦到我的脑海。外孙外孙女都升入新年级啦!
    时隔半个多世纪,地隔千山万水,外孙外孙女和我们小时候对上学的感觉相差甚远,甚远。
     我们小时候生活单一,对学校、校长、老师、同学、上课、课外活动等等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每天都以极其欢快极其激昂的心情迎接学校生活。
    现在的孩子们在家有电视、电脑、VR眼镜、绘本、乐器、色彩缤纷的彩笔、五花八门的玩具。出门有儿童乐园、游乐场、动物园、海洋馆、展览馆、室内电影院、露天电影院、汽车电影院、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对学校、校长、老师、同学、上课、课外活动等等这一切的感觉比我们小时候淡漠、复杂多了。
     开学前,外孙就说不想到学校上课,问他为什么?他说有数学课,他不喜欢上数学课。有家庭作业。他不喜欢做家庭作业。有女同学“霸凌”他,他不喜欢女同学“霸凌”自己。他们班级有少数小女生脾气很大,对别人很粗鲁,他把这些小女生的行为定性为“霸凌”自己。
    开学第一天早晨去学校之前,外孙、外孙女就小声嘀嘀咕咕,揣摩新校长、新老师会怎么样对待自己?是像花蝴蝶一样轻柔?还是像“敌人”一样凶狠?他们班级每学年会换新老师,这学期学校还更换了新校长。
  第一天放学回家,两个孩子评价自己的新校长、新老师,但他们跟爸爸妈妈汇报的和他们之间谈论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当他们的妈妈问他们新老师怎么样的时候,外孙女的评价是:“好。喜欢。”外孙则不太满意地说:“她非常严厉!一天都在对我们指指点点。”每个班级的老师跟孩子们都一对一拍了照片发送给家长。从照片上看,两个孩子的新老师都笑得很灿烂,看上去阳光,热情,非常“nice”。外孙的新老师为了将就孩子还半跪半蹲着。女儿从其他家长那儿听说这个老师的确非常严厉。女儿跟儿子说:“对你们这些活猴子,不厉害点能行吗?”
   外孙还有一件令他恼火的事情,他和自己最要好的“挚友”被分开了,现在两个人在不同的班级。可能年级老师们也有考虑,这两个孩子聚到一块就兴奋哄闹,很难冷静下来,把他们分开是最好的处置办法。
   女儿远远地听到她儿子正对着妹妹小声谈论老师,好像他给新老师起了个什么绰号。但是问他们在讲什么,两个孩子都缄默不语,妹妹还为哥哥保密呢。那只有等到他们吵架的时候,才会“互相揭发”透露些许小秘密。
    仿佛外孙和老师的关系总是在印证“距离产生美”。 现在提起曾经被他视为“敌人”的已经调走的校长和那个提前退休的老师,他没有了贬义只有褒扬。看来,老师要想得到外孙的夸赞,只有当不再担任他的老师、和他的距离拉开以后。
    开学第一天放学的时候,外孙的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张调查表,让孩子们带回家填写后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她。调查表的题目都是选择题,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对老师的了解,都是老师在课堂上向孩子们介绍过的内容,诸如:老师家有几个小孩?老师家有几只宠物?老师家有几口人?新学期开学了老师感到焦虑、高兴还是兴奋?外孙对最后一题的选项居然是“焦虑”。估计外孙是“以己之心”度“老师之腹”吧。难为这么小的孩子心里就装有“焦虑”这个词。
    我一方面感慨自己的童年生活过于单一单纯单调,另一方面,又为外孙外孙女这些现代的孩子们失去对“开学啦!我们上课啦!”的快乐体验感到一丝遗憾。

     这两句话,可不是现在孩子们的心声,而是我脑海深处童年生活的鲜活记忆。那时,我生后在淮河沿岸的一个三四线城市,住在普通的居民区平房。每到傍晚放学时分,一帮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孩子们就会被家长们召集到一个姓胡的邻居家里,由她们家比我们稍大一点儿的“小姐姐”当老师,教我们大声诵读她刚刚从老师那儿学到的这两句话。这是她一年级开学第一天学到的课文,可能带给她很大的冲击和新鲜感,所以几乎每天傍晚放学后“小姐姐”都兴冲冲地带我们诵读,我们也都兴冲冲地大声跟她朗读。“小师生们”乐此不疲,而且心里很骄傲,很兴奋,感觉自己真像上学了一样。不仅我们乐此不疲,几个站在旁边“观摩教学”的家长们也乐此不疲。后来很多天,尽管随着“小姐姐”所学课文不断推进,她带我们学习的内容也一天天增加。但是她的“教学”循序渐进,总是从第一课开始,所以,“开学啦!我们上课啦!”是我们每天“朗读课”的第一要务,也因此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后来我自己上学了,有了自己真正的开学第一课,但邻居“小姐姐”的开学第一课始终灵动鲜活地留存在我的脑海里,就连我的那个很棒的一年级老师的开学第一课也黯然失色。很抱歉,我真的记不清我的小学老师的开学第一课了。
    再后来,我工作了。再后来,我调到大城市工作。再后来,我退休了。但邻居“小姐姐”的开学第一课我始终忘不了。我曾经故地重游,到故乡的旧居处探寻老房子、老邻居,最想看到的当然是我的 “启蒙老师小姐姐”。可是老邻居们哪里还有踪影?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平房早已被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公寓楼取代。生活巨变,居所搬迁,所有的老邻居都不知所踪,我怅然而返。再后来,我萌生过上电视台“寻人节目”寻找老邻居们、寻找 “启蒙老师小姐姐”的念头。但是,就像很多其他事情一样,我只有想法,没有行动。看来,真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了。一切过往都像飞速远逝的行星,一旦错过,再难相逢。
     用“开学啦!我们上课啦!”这两句话做标题,是因为外孙、外孙女又到了开学季,这两句话又鲜活地蹦到我的脑海。外孙外孙女都升入新年级啦!
    时隔半个多世纪,地隔千山万水,外孙外孙女和我们小时候对上学的感觉相差甚远,甚远。
     我们小时候生活单一,对学校、校长、老师、同学、上课、课外活动等等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每天都以极其欢快极其激昂的心情迎接学校生活。
     现在的孩子们在家有电视、电脑、VR眼镜、绘本、乐器、色彩缤纷的彩笔、五花八门的玩具。出门有儿童乐园、游乐场、动物园、海洋馆、展览馆、室内电影院、露天电影院、汽车电影院、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对学校、校长、老师、同学、上课、课外活动等等这一切的感觉比我们小时候淡漠、复杂多了。
开学前,外孙就说不想到学校上课,问他为什么?他说有数学课,他不喜欢上数学课。有家庭作业。他不喜欢做家庭作业。有女同学“霸凌”他,他不喜欢女同学“霸凌”自己。他们班级有少数小女生脾气很大,对别人很粗鲁,他把这些小女生的行为定性为“霸凌”自己。
      开学第一天早晨去学校之前,外孙、外孙女就小声嘀嘀咕咕,揣摩新校长、新老师会怎么样对待自己?是像花蝴蝶一样轻柔?还是像“敌人”一样凶狠?他们班级每学年会换新老师,这学期学校还更换了新校长。
     第一天放学回家,两个孩子评价自己的新校长、新老师,但他们跟爸爸妈妈汇报的和他们之间谈论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当他们的妈妈问他们新老师怎么样的时候,外孙女的评价是:“好。喜欢。”外孙则不太满意地说:“她非常严厉!一天都在对我们指指点点。”每个班级的老师跟孩子们都一对一拍了照片发送给家长。从照片上看,两个孩子的新老师都笑得很灿烂,看上去阳光,热情,非常“nice”。外孙的新老师为了将就孩子还半跪半蹲着。女儿从其他家长那儿听说这个老师的确非常严厉。女儿跟儿子说:“对你们这些活猴子,不厉害点能行吗?”
   外孙还有一件令他恼火的事情,他和自己最要好的“挚友”被分开了,现在两个人在不同的班级。可能年级老师们也有考虑,这两个孩子聚到一块就兴奋哄闹,很难冷静下来,把他们分开是最好的处置办法。
   女儿远远地听到她儿子正对着妹妹小声谈论老师,好像他给新老师起了个什么绰号。但是问他们在讲什么,两个孩子都缄默不语,妹妹还为哥哥保密呢。那只有等到他们吵架的时候,才会“互相揭发”透露些许小秘密。
    仿佛外孙和老师的关系总是在印证“距离产生美”。 现在提起曾经被他视为“敌人”的已经调走的校长和那个提前退休的老师,他没有了贬义只有褒扬。看来,老师要想得到外孙的夸赞,只有当不再担任他的老师、和他的距离拉开以后。
开学第一天放学的时候,外孙的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张调查表,让孩子们带回家填写后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她。调查表的题目都是选择题,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对老师的了解,都是老师在课堂上向孩子们介绍过的内容,诸如:老师家有几个小孩?老师家有几只宠物?老师家有几口人?新学期开学了老师感到焦虑、高兴还是兴奋?外孙对最后一题的选项居然是“焦虑”。估计外孙是“以己之心”度“老师之腹”吧。难为这么小的孩子心里就装有“焦虑”这个词。
    我一方面感慨自己的童年生活过于单一单纯单调,另一方面,又为外孙外孙女这些现代的孩子们失去对“开学啦!我们上课啦!”的快乐体验感到一丝遗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