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飞号

草根原创,旨在宣传和弘扬中国中医针灸,分享在北欧芬兰的临床工作随笔并生活随想
正文

静夜思病(2)

(2019-01-09 01:54:11) 下一个

大概四五十岁的中青年都知道华语歌坛巨星李宗盛,甚至有些人就是听着他的歌长大的。前几年,他在台北办了一场名为《理性与感性》的演唱会,娓娓唱说了他的创作之路、情感之路乃至成长之路。 细细想来,其实,几乎我们每个人在对待大大小小的每件事上都在做理性与感性的判断,取舍之间、寻求最佳,恰如阴阳平衡。 

 

难怪,心理辅导工作总是强调: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做事的最高境界就是:合情合理。如果理性是刚,感性就是柔,理性+感性便是刚柔相济,无往不催;如果理性是火,感性就是水,理性+感性便是水火既济,阴阳调和。

 

年轻有为的Antti于2017年夏天从意大利度假回来后查出胆囊结石,医生三番五次建议手术,但Antti坚持姑息治疗,暂时不考虑手术。Antti 极其认真地思考了医生的解释: 1, 胆囊切除后不会对身体有任何的伤害,换句话说,即便没有胆囊也不会对身体健康有任何影响。 2,手术本身创伤极小,短时间便可完全恢复。 

 

而后,他得出如此的理性判断: 对于手术的创伤与恢复,他完全同意医生的说法。10年前他曾有过腰椎盘脱出手术,当时手术非常成功,恢复也特别顺利。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胆囊切除术更是小菜一碟,分分秒秒,一蹴而就的事。但是,Antti就是死扛第一点: 为了消除一颗小小结石的隐患,就要摘除整个胆囊; 既然摘除胆囊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如此精妙的身体,为何偏偏长个胆囊; 此外,前些年一直都说阑尾没有任何用处,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却表明,阑尾跟免疫息息相关。另外,即便不立刻摘除,结石也不会像西瓜一样,一天天疯长,给予一定时间的观察有何不可?说不定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改变了,结石会越变越小,乃至消失的。再说,你们中医不是讲了吗: 胆者,中正之官,谋虑出焉,我对未来充满了野心,缺少了谋略之官,如何攀升仕途、闯荡江湖?

 

 

Antti的理性思考的确很有道理。无奈,结石却很任性,颇具感性色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理由都有可能变脸,引发胆绞疼,异常痛苦。

 

超过半年的时间里,Antti一直姑息迁就,并且渐渐熟悉绞疼发作的时候该服何种解痉镇痛药,该以何种体位休息。此外,他也彻底地改变了以往的饮食习惯和休息时间,甚至他都知道喝几瓶啤酒是上限,熬夜到几点是底线等等诸多禁忌。总之,用他的话来讲:大概60克的小石头牢牢地控制着60公斤的他,一切都向石头满意的方向努力着。譬如,脾气发作了,石头随后就惩罚他了,所以,脾气变了。 偶尔管不住嘴,石头随后就管教他了,所以,饮食节制了。野心勃勃地想多揽点货,稍稍有点压力,石头随后就造反了,所以,心态平和了,该放的放下了。偶尔熬夜娱乐一番,石头随后就躁动不安了,所以,按点休息已经是习惯了。

 

 

短短半年时间,Antti很容易就从70公斤减至60公斤,这完全是拜结石所赐,单从这一点讲,Antti非常庆幸当时没有仓促选择手术摘除胆囊,更何况,他还从更多的方面受益于(结)石来运转, 与(结)石俱进。

 

寻求针灸疗法也是Antti几经考虑之后的决定。大概1月中旬开始,每周一次,居然成功地平息了过去结石频繁引发的胆绞疼等不适症状,如此更加坚定了Antti暂时放弃手术的决心。我也建议他尽快预约一个B超检查,看看胆囊结石的具体情况,以便对比结石在形态和大小上的变化。 

 

尽管这纯粹是个个案、不具备任何的通用普适性,但是,患病的时候,理性与感性的权衡与判断却是通用的,逃离不了任何单个的病人。

 

 

著名记者凌志军在其《重生手记 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中叙述:2007年确诊肺癌晚期,被医生断定“活不过三个月”,一开始,他也是万念俱灰。但他的美国朋友告诉他:癌症不是绝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积极治疗,乐观向前。他一想:“不就是个慢性病,那我还自怨自艾干嘛?赶紧起来治病啊!”

 

很快他就点燃了希望,并且同意手术切除肿瘤。但切除完以后,他拒绝了化疗,因为治愈率仅仅从60%提高到62%。

 

他通过理性分析得出: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效率不高,不可取。同时,他也拒绝了很多昂贵的“特效药”,当然也没有陷进骗子的深坑。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凌志军也没有因为痛苦而模糊掉自己的判断。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理智的患者,边配合医生,边理性选择治疗方案,最终决定相信自己身体的力量,开始了自我恢复。

 

无论任何时候,理性都是我们最具安全保障的武器。尤其是面对疾病,更需有非常强大的理性,懂得分析自己的情况。

 

 

想起了20年前夏天历历在目的一个小案例。村头等车的空档里,胡叔病病歪歪地过来诉说肝部隐隐作痛,去县医院乃至省城大医院各种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医生也无法确诊,开了些止疼药让他回家吃。一天天也不见好。

 

如此折磨了3,4个月,医生开药、自己买药,能试的都试了,胡叔精神状况越来越差,他甚至想:“我是不是得了肝癌,或者胃癌?说不定已经是晚期了,所以医生和家人都瞒着我,怕我担心?”

 

感性的小风筝一旦放飞了就自由漫游了。胡叔看上去真像个晚期癌患者。交谈中得知,开春拆房子的时候有过一次岔气,当时也没有在意,加之非常的繁忙,压根也没有意识到3,4个月的肝区疼痛居然由岔气所致的胸椎小关节错位压迫肋间神经而引起。

 

赶忙在家里找来了几根歪歪扭扭的针灸针,边扎边按摩复位。功夫不大, 车来了,人也舒服多了。

 

 

其实,这也是个案,但的确是部分病人的普遍或者典型心理。本来只是肝痛,以为得了肝癌;本来只是咳嗽,以为是肺癌;本来只是痔疮,以为是肠癌。结果一查,什么事都没有。其实,疾病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面对疾病时的理性缺失与感性放大。

 

如果把人生比作航行的小船,感性就是船桨,风平浪静时就该激情四射的去划行,任由小船在浪里翻花;而理性就像船锚定海神针,遇上大风大浪,小船便可牢牢稳稳地度过险情。

 

理性与感性的制衡与协调是我们维护内外环境稳定的关键因素。面对困难或者疾患的时候,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决策系统,当然也要参照别人的决策方式,练就一套成熟稳定的理性与感性判断决策机制一定要经历各样试炼,教足学费,一但练成了,便是出师了,终其一生而受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