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markya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马克谈天下(509) 聊聊如何治理美国的消费病

(2025-04-26 10:26:29) 下一个
有关川普的很多政策,包括DOGE大幅度削减联邦政府开支,杜绝MEDICARE的浪费性支出,减少国际援助,最后是全球性的关税战,如果从本质上看,都是针对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的债务不可持续性,包括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美国从上到下几乎都有某种程度的消费病,联邦债台高筑,地方政府债务破产,企业债务过高,个人债务岌岌可危,而这背后的推手当然有美元霸权引起的廉价美元,全球资本流入引发的廉价资本,最后还有美军维稳下的美债外债化,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可以长期持续的,可以说是一个定时炸弹。
所以,我们如果要解决美国的消费病,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什么是美国的消费病,以及它的潜在危机。
 
所谓**“美国的消费病”(consumerism sickness 或者说 overconsumption problem),指的是美国社会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过度消费**、消费驱动生活意义、高债务依赖的现象和问题。我们先从个人消费的角度来解释。
 
下面我从几个维度总结一下:
 
什么是“美国的消费病”
 
方面 内容
基本特征 物质消费被过度推崇,生活目的变成购买和享受新商品,消费远超实际需要。
经济表现 家庭债务居高不下(信用卡债务、房贷、车贷);储蓄率长期偏低。
社会文化 将幸福感与物质拥有直接挂钩,“炫耀性消费”普遍(即以消费体现社会地位)。
心理影响 广泛存在焦虑、攀比、空虚感,需要不断通过新消费来填补心理空缺。
环境代价 大量浪费资源,碳排放增加,对全球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Mass Consumerism is a Disease - Going Zero Waste
具体数据(2024年左右)
美国**居民消费支出(PCE)**占GDP比例常年在 68%–70%。
信用卡债务总额:超 1.2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储蓄率(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例):2024年初仅 3%–4%,远低于历史平均(通常是7%-10%)。
人均碳排放(与过度消费有关):世界最高之一。
 
消费病的成因
 
成因类别 具体内容
文化因素 "American Dream"转化为"American Shopping";广告、媒体、流行文化不断强化消费欲望。
经济结构 服务业占比过高,经济增长强烈依赖消费拉动(尤其是金融、零售、科技广告等)。
金融激励 信贷极度发达,超前消费容易,信用卡、分期付款、房贷车贷低门槛。
政府政策 鼓励消费刺激经济(比如降息、发钱救市),而不是鼓励储蓄和投资。
 
消费病的后果
家庭经济脆弱:一点经济冲击(比如失业、加息)就可能引发大面积违约。
社会分裂:中产阶级债务沉重,贫富差距加剧。
个人心理压力大:焦虑、抑郁症、自杀率增加。
环境负担沉重:消费型经济导致资源过度开采、污染加剧。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消费病是如何产生和存在的。
 
美国消费病:从政府和企业层面的表现
 
主体 表现 具体说明
联邦政府 财政赤字型消费
                                         - 长期赤字预算,花钱大于收入(税收)。
                                         - 债务总额已超 34万亿美元,债务占GDP比例约 125%。
                                        - “财政消费主义”:通过不断扩张支出(刺激计划、社保、军费)
                                      来维持经济增长和民众短期满意度,而非注重长期财政健康。
 
地方政府 借贷驱动型消费
                                    - 地方政府(州、市、郡)通过发行市政债券融资,
                                       用于基建、教育、医疗等消费性支出。
                                   - 许多地方长期依赖债务,预算吃紧,一旦税收下滑
                                    (如经济衰退)就容易出现财政危机。
                                   - 某些地方过度承诺退休金福利,形成“隐性债务炸弹”。
 
企业 杠杆扩张型消费
                                  - 企业层面,“消费”体现在高负债经营。美国企业债务
                                     总额2024年已达 12万亿美元以上。
                                 - 大量公司通过借债扩张(比如回购股票、增加广告投入、并购)
                                    而非通过真正的利润积累来发展。
                            - 科技、零售、金融企业最为典型,高杠杆叠加“快进快出”的市场操作。
 
深层机制总结
 
维度 描述
政治动因 政治周期短,政府倾向短期刺激(消费补贴、减税)而非长期投资。
金融环境 美联储长期实行低利率、量化宽松政策,使政府和企业更容易借债消费。
社会心理 民众希望即时满足,政府和企业顺应这种心理,不断加码刺激。
制度惯性 美国经济高度依赖消费(PCE占GDP近70%),政府和企业难以转型。
 
具体现象举例
 
领域 现象
联邦层面 每次危机(如疫情、金融危机)后,政府发放巨额直接支票、补贴企业,加速财政透支。
地方层面 2023–2024年,多州警告退休金缺口巨大(如伊利诺伊州、加州),财政不可持续。
企业层面 大型科技公司(如Meta、Amazon)在增长放缓时仍然大规模回购股票而非保留现金,增加财务风险。
 
为什么这也叫“消费病”
和个人过度刷卡透支一样,政府和企业也是透支未来。
短期刺激了经济,但留下了债务堆积、资源浪费、系统性风险。
如果突然遇到利率高企、经济衰退或政治动荡,整个系统容易陷入债务危机。
 
美国未来风险地图
 
板块                主要风险             诱因     可能爆发时间窗口 影响传导
 
联邦政府 主权债务危机 2025–2030
    (债务违约或极端财政紧缩)
                                          - 利率长期高企                                            - 美元贬值
                              - 国会财政僵局(例如债务上限谈判失败) - 美债收益率飙升
                              - 美元信用削弱(特别是外资减持美债)      - 全球金融动荡     
(尤其在总统换届后财政政策变动期间)
 
地方政府 地方财政危机 2025以后,局部爆发
        (州/市破产、福利削减)
                                       - 养老金缺口扩大 - 社会动荡加剧
                                                                                                           (如教育、医疗裁员)
                              - 房地产税收入锐减(由于房价下跌)           - 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 高负债城市(如芝加哥、旧金山)财政吃紧
 
企业部门 企业债务违约潮 2024–2026高风险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杠杆收购型公司)
                                     - 高息环境导致融资成本飙升 - 股市下跌
                                     - 盈利能力下降                                                    - 大规模裁员
                                     - 消费需求疲软(尤其在经济放缓期)       - 银行业风险加剧
 
个人部门 消费崩塌 2024–2025初步显现
(信用卡、房贷、车贷违约上升)
                                            - 个人储蓄耗尽 - 消费支出下滑
                                            - 信贷紧缩                                                       - 房市和汽车市场下跌
                                            - 失业率上升 - 银行坏账增加
 
风险传导逻辑
 
(美联储持续高利率)
       ↓
(政府债务负担重)
       ↓
(财政削减 / 税负加重)
       ↓
(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投资减少)
       ↓
(就业下降)
       ↓
(居民收入下降,消费萎缩)
       ↓
(地方政府税收下降)
       ↓
(地方财政危机爆发)
       ↓
(社会服务削减,社会矛盾上升)
 
简单说,就是一个「高利率 → 高债务 → 高违约 → 低消费 → 低税收 → 更多违约」的螺旋恶化链条。
 
高危触发事件(未来3–5年可能加速风险爆发的外部因素)
 
类别                          具体事件
政治风险 总统换届后财政政策大幅收紧或冲突(2025年初)
外部冲击 地缘政治事件(如台海、乌克兰冲突升级导致全球资本避险)
经济衰退 美股深度回调、房地产二次下行
货币体系 国际去美元化进程提速,外资集中抛售美债
 
总结
未来美国最大风险不是某一单点爆发,而是债务过重+高利率持续背景下,政府、地方、企业、个人多线并发、互相强化,最终可能酝酿出结构性危机。
 
从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四个维度出发,提出针对美国“消费病”的根治方案。(当然,越彻底的方案,越需要政治勇气和结构性改革。)
 
美国消费病四大主体的根治方案
 
主体              问题总结 根治方案
联邦政府
  - 长期赤字运营 1. 建立宪法级的“财政平衡法案”:强制要求非危机期间财政盈余或平衡。
               - 税收与支出失衡        2. 税制改革:提高对资本利得、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减轻中产压力。
         - 以债务刺激经济为惯性 3. 支出结构调整:削减低效率支出,增加教育、科研、基础设施投资,减少消费型补贴。
                                                         4. 重建预算问责制:设立独立审计机构,每年向公众透明披露政府资产负债表。
 
地方政府
  - 高负债运营              1. 改革退休金制度:推行可持续养老金模型(例如现收现付和个人账户结合)。
                 - 过度承诺福利           2. 限制地方债规模:强制设定债务上限,与GDP挂钩。
        - 财政高度依赖房地产税 3. 收入多元化:减少对单一税种(房地产税)的依赖,发展本地经济活力。
                                                         4. 倡导“小政府”理念:精简政府规模,避免职能臃肿。
 
企业
  - 高杠杆运营 1. 推动企业负债透明化标准:强制披露全部财务杠杆细节。
       - 盲目扩张,利润率下降 2. 限制股票回购:在净利润达不到一定比例时禁止或限制回购。
 - 短视行为(如过度回购股票) 3. 鼓励长期主义投资:通过税收优惠鼓励研发、长期资本支出。
                                                         4. 优化破产保护法:防止高负债公司滥用破产保护制度,强化市场淘汰机制。
 
个人
  - 透支消费           1. 全民金融教育:从小学开始普及个人理财、信用管理教育。
                     - 储蓄率低            2. 改革信用评分体系:鼓励储蓄、投资行为计入信用分数。
                    - 财务知识薄弱    3. 税收激励储蓄:增加个人退休账户(IRA)等免税储蓄工具的吸引力。
                                                     4. 控制过度消费文化:政府引导,企业配合,限制过度营销,反对虚假宣传。
 
核心思路
 
方向 具体
去债务化 让财政和企业、家庭部门逐步降低杠杆水平。
结构性改革 改变“以债务驱动增长”的机制,转向“以生产率、创新驱动增长”。
文化重建 从全民层面,改变“即时满足、炫耀性消费”的社会心态,倡导储蓄、理性消费。
增强韧性 建立更强的金融监管和社会保障体系,防止危机时雪崩式连锁反应。
 
如果不改革,会怎么样?
长期债务堆积 利息负担压垮政府、企业和家庭 成为“慢性财政癌症”
每次小冲击(经济放缓、战争、疫情)都可能迅速引发系统性危机
最后陷入 日本式停滞 + 拉美式债务危机 双重局面
 
我个人的一个脑洞,用中国模式解决美国问题
 
核心思路:用中国的政府干预模式进行企业和个人的消费干预,大幅度减少快消费产品,形成高品质,低频次的消费习惯,同时用DOGE的模式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地方政府开支可以通过红州带头进行自我改革
 
而这里的重点是,用中国的政府干预模式进行企业和个人的消费干预
 
具体的做法可以如下:
 
通过对美国最大的高流量和高可信度平台,比如AMAZON,WALMART,TARGET,BESTBUY等等的综合review评价(review数目和review star权重分析),每个小类产品,比如TWS耳机按照档次筛选出最多八个品牌和产品,进行关税减免(比如10%关税),其它的产品保持极高关税(比如60%到120%),这样就可以在保证产品高品质的同时,让商家压力减少,同时可以让消费者负担降低。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让高可靠平台筛选高品质产品,同时让高品质产品享受较低关税,让其它的垃圾产品保持极高关税,这样就不会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为有高品质同时较高价格,反过来限制美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同时改变过去那种质劣量大的消费习惯。
 
比如以我个人为例,我前后买过价格从5美元到24美元的TWS耳机五个,最后前面的四个(总价35美元左右)都是浪费,最后一个24美元的QCY耳机才是唯一我需要的,也是高品质的产品,我可以持续用至少五年。我自认不是高消费,浪费性消费病的患者,还是不可避免的有这种问题,可见那些收入更加,消费习惯不佳的消费者,很有可能掉入低质低价,浪费性消费的陷阱。
 
当然这种方案肯定会与一些弊病,比如特别的选择会较少,新产品的品质评价较困难,政府干预让市场信号可能失灵等等,但是如果这种方案可以部分解决美国人民的消费病,应该也是好处大于坏处。
 
好吧,今天长篇累牍的写了这么多,一个核心观点就是,美国的政府,企业,个人都有严重的消费病,而且是危机前夜,需要刮骨疗毒彻底根治,现在联邦政府级别有DOGE在治病,地方政府希望红州提出好的model,我个人提出一个有关个人消费的解决方案,进行高品质低税率,低品质高税率的调整,让浪费性消费被遏制,逐步改变美国人那种习惯性快消费,浪费性消费的习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马克的文章都是个人观点,尽量客观公正,希望大家评论时也是就事论事,不要发表太多情绪化的留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