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markya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马克谈天下(521) 为什么外国企业不去拼命卷

(2025-08-06 17:21:26) 下一个
有关中国企业内卷,估计是大家早有耳闻,几乎是所有产业,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在疯狂内卷,而且是全行业一起卷,如果没有卷,那大概率就是国家垄断的行业,比如烟草,电力,供水等等。基于中国制造已经220个大的产业全产业覆盖,中国的内卷外溢化,就会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内卷对于国际市场的威胁,但是我们从历史上看,大多数的外国企业其实是不愿意拼命卷的。
内卷- China Digital Space
比如,以韩国LG在手机还有一定市场(当时全球市场5%左右)的前提下,退出手机市场,还有日产在销售下降时,果断求售,合并增加竞争力,对比中国的巨多的手机企业,电动车企业疯狂内卷,销售下降时,拼命打价格战,压低成本,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和外国企业有这些不同。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牵涉到国家经济结构、企业文化、政府角色、资本市场机制、消费者心理等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在面临困境时,往往选择“拼价格、拼成本、拼内卷”,而像LG、日产这样的外国企业则更倾向于“及时止损、整合资源、退出市场”。
 
那为什么中国企业如此爱卷,外国企业不愿意卷,是因为卷不过就关门,还是因为不愿意卷才转行,还是因为其它什么原因,今天我想来聊一下。
在中国大家都那么累内卷还有出路吗? - YouTube
有关中国企业卷的例子,我们先来举例分析。
 
一、制造业内卷现象
1. 手机制造业
表现:华为、小米、OPPO、vivo等厂商在硬件配置上疯狂“卷参数”:内存、摄像头像素、快充功率等不断提升,但用户体验提升有限。
 
后果:
盈利能力下降:配置升级成本高,但售价无法同步提升。
同质化严重:缺乏技术壁垒和品牌区隔,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下降。
创新滞后:过度投入硬件堆料,忽视操作系统优化、软件生态等软性创新。
 
2. 电动汽车产业
表现:新能源汽车品牌大打“价格战”,比谁补贴多、配置高、价格低;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等都在激烈竞争。
 
后果:
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交付。
巨大研发和资本开支,拖垮小企业。
产品快速迭代让用户持币观望,二手车残值低。
 
3. 服装制造业
表现:快时尚品牌(如Shein)以极低的价格、极短的生产周期压缩供应链,同行纷纷效仿。
 
后果:
代工厂利润极低甚至无利。
工人超时加班,压榨劳动力。
品质下降,环保问题加剧。
 
4. 光伏产业
表现:大量企业进入硅片、组件等环节,疯狂扩产,产品价格不断下探。
 
后果:
导致严重产能过剩,行业毛利率普遍下滑。
中小企业被挤出市场。
企业不再关注核心技术创新,而是卷规模、卷价格。
中学生内卷的现象到底什么时候才会结束?为什么大家都想要成为第一名? | 文字碌碌
二、服务业内卷现象
1. 教育培训行业
表现:课外补习机构疯狂“卷”名师、课程价格、课时密度,家长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
 
后果:
孩子和家长极度疲惫。
机构之间互相压价、抢老师,难以持续经营。
“双减”政策出台后大量机构倒闭,形成产业泡沫破裂。
 
2. 外卖/骑手平台
表现:平台之间不断压低配送费用、提高配送速度要求(如美团、饿了么)。
 
后果:
骑手收入不稳定、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严重。
商家利润被挤压,服务质量下降。
平台靠补贴争抢市场,难以盈利。
 
3. 直播电商
表现:主播之间互相“卷价格”、“卷福利”,商品价格被一再压低。
 
后果:
品牌方利润空间极低,产品质量下降。
为低价销售虚假宣传,售后问题频发。
主播陷入“日更、长播、高强度”的压力循环。
 
4. 酒店/民宿行业
表现:平台上比价格、比装修风格、比赠品,甚至比服务员颜值。
 
后果:
价格战导致小业主利润微薄。
运营服务难以保障,用户体验下降。
过度依赖平台流量,缺乏品牌积累。
 
5. 设计/广告行业
表现:卷创意、卷报价、卷交付速度——“一夜出三稿”、“不满意无限改”、“低价投标”。
 
后果:
人才消耗严重,加班常态化。
作品质量下降,行业难以形成高价值服务。
客户对设计价值认知降低。
 
内卷是一种结构性问题,其背后往往是:
 
- 市场供大于求;
- 缺乏差异化竞争;
- 创新成本高但回报慢;
- 用户或平台对价格过度敏感;
- 地方政府各种GDP为诱因的重复投资;
- 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的风口现象
 
但是从历史来看,很多的外国企业并不会积极参与卷。下面我们也给出几个例子。
 
苹果在中国过去长期是不参与打价格战的
 
耐克(Nike)与阿迪达斯(Adidas)在中国并不会大幅度打折,而是选择在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扩展业务
为什么耐克耐克的鞋在越南制造的水平比比在国内的差? - 知乎
星巴克面对本地咖啡品牌(如瑞幸、库迪)的“9.9元卷到死”,依旧坚持40元一杯的价格,并加强数字会员系统、门店体验等差异化服务
 
在设计、咨询等行业,一些外资公司(如麦肯锡、埃森哲、奥美)不愿“无限修改、不收加班费”
 
家乐福、乐购、麦德龙等外资超市巨头陆续撤出中国零售业,部分因为本地超市与电商平台在价格和服务上内卷严重,利润被挤压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其背后的逻辑
 
一、企业决策逻辑与文化的不同
1. 退出机制与容错文化的差异
 
韩国LG、日产等企业背后有强大的资本市场和社会安全网,一旦退出某个领域,可以迅速转型、重新布局,不被认为是“失败”。
 
中国的企业文化中普遍缺乏“及时退出”的机制和认知。退出常常被看作是“认输”“丢人”“损害国企或地方形象”,甚至政治上不被允许。
 
2. 企业家心态:赌博 vs 筹谋
 
中国民营企业在高峰时快速扩张,往往没有做好“风险预备金”。
一旦销量下降,只能通过降价维持现金流,否则就面临资金链断裂。
 
相比之下,日产或LG退出手机市场的选择,其实是经过完整战略评估后做出的“断臂求生”。
真正的創業家點樣「賭」?4種思維模式徹底區分賭徒與創業者
二、市场结构和监管环境
3. 市场退出的门槛差异
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市场,企业退出是常态、破产保护制度完善,退出后甚至能“起死回生”。
在中国,破产退出很难,手续繁复,背负大量债务、社会责任、地方政府压力。于是企业宁愿拼死一搏,哪怕烧光自己。
 
4. 地方政府“保就业、保产值”压力
很多中国企业背后有地方政府支持,一旦企业退出,会导致失业、税收下降、政府政绩受损。
政府往往鼓励继续生产、贷款“维稳”,结果就是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
 
三、资本与创新体系的不同
5. 中国资本市场倾向短期盈利
中国的投资机构和股东大多看重短期销量与市占率,不太关注长期利润或品牌价值。
企业也就被迫不断压低价格“保市场份额”,哪怕是亏损。
 
6. 缺乏技术壁垒,只能打价格
中国很多手机厂商、电动车企业技术路径趋同(供应链共享、设计相似)。
没有专利和技术上的护城河,只能靠价格战赢得市场。
 
四、消费者行为与舆论导向
7. 中国消费者对“便宜大碗”的偏好
用户普遍追求性价比、配置优先,品牌忠诚度低。
这导致企业更愿意“卷配置”、“卷价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8. 面子工程 vs 商业逻辑
中国很多企业高调进入某个行业,比如手机或电动车,带有“民族工业崛起”的情绪。
 
一旦失败,退出变得非常“丢脸”,不如拼一拼。
 
五、成功退出案例的缺乏与榜样力量
 
外国企业有像LG退出手机、福特退出印度、索尼收缩电视等成功转型的例子。
 
中国成功退出并转型的案例极少,企业不知道怎么“优雅谢幕”。
 
总结:中外企业行为差异的本质
 
维度              外国企业(如LG、日产) 中国企业(手机、电动车等)
企业文化 重视止损,容错机制强             担心退出损失面子与政绩
市场机制 有破产保护,退出有路径         退出难,地方保护主义强
资本逻辑 长期视野,接受整合退出         短期逐利,怕失去市占率
技术壁垒 有专利护城河                               技术趋同,只能拼价格
消费者心理 品牌认同强                                   性价比优先,低价敏感
 
这个延伸非常关键,地方政府的政绩压力、GDP导向的官员考核制度、国家产业政策的“风口”引导、地方财政依赖企业发展等,都是推动中国企业在危机时刻“内卷”、“价格战”、“疯狂扩产”而非“理性退出”的深层结构性因素。这些与海外企业所处的市场自由度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中外企业在应对衰退时战略选择的根本差异。
 
一、中国企业内卷的体制性诱因
1.  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下的政绩工程
官员晋升与GDP增长高度绑定。一个地方的招商引资、产值提升、工业项目数量,都是考核的硬指标。
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对本地企业实施“保、稳、扶”——即便企业经营困难,政府也不允许它“体面退出”,而是鼓励其继续生产、借贷、拼命扩张。
企业即便亏损,也不能“倒下”,否则影响地方官员的升迁,最终促成了**“内卷性生存”**:不让企业死,只能让企业卷。
 
典型案例:某些地方政府对于新能源车、芯片、锂电池、手机等产业高调扶持,在销量不佳、市场饱和后,依然要求企业“坚守阵地”,形成价格战泥潭。
 
2.  国家层面产业政策频繁制造“风口”
中国政府近十年多次提出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人工智能、光伏、储能、生物医药等。
政策一出,各地跟风投入,上马成千上万家企业,形成极度重复、资源浪费。
**政策风口导向的是“跑马圈地”,不是“市场优化”。**于是,大家都蜂拥而上,谁也不愿意放弃,哪怕亏本。
 
比如:仅2023年,中国注册的电动车相关企业超过10万家,而绝大多数最后被迫通过价格战维持生存,中国31个省市,有17个提出打造电动车产业连的扶持政策
 
3   地方财政对“产业项目”的依赖性
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高度依赖于土地出让金和本地企业税收,而大企业项目能够带来:
 
就业(稳定社会)
税收(缓解赤字)
地块升值(土地财政收益)
 
因此,地方政府对企业退出高度敏感,即便亏损项目也要保留“面子”与“就业”,常常以各种方式给予贷款担保、税收优惠、甚至代为还债。
 
这与海外企业不同,后者退出市场并不会直接影响城市财政和政治运行,因而退出更理性。
 
4   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共谋式激励结构”
很多中国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有隐性契约:企业承诺扩产、做大数据,政府给予土地、补贴、税收优惠甚至政治支持。
如果企业在关键时刻退出,就等于让政府“没面子”,双方都不希望这种结果,于是共同推动“死撑”。
 
结果:该退出的不退、该整合的不整、该转型的反而加杠杆继续上。
 
二、海外企业退出的自由度为何更大?
市场导向 + 法律保障 + 政府中立
1. 退出机制更成熟
破产法完善,有“破产保护”制度(如美国Chapter 11),企业可以在保护中重组。
社会安全网保障员工和地方的基本稳定,企业关停不会导致大规模社会震荡。
 
2. 政府不强干预企业战略
政府不主导资源配置、市场进入和产业选择,企业是否进入、退出由董事会和股东决定。
即使是“国家重点产业”,也主要依靠技术竞争和市场效率,不靠大规模补贴维持表面繁荣。
 
3. 资本市场透明度高
股市更成熟,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容忍度低,一旦亏损或丧失竞争力,资本市场迅速做出反应,推动企业自我调整。
投资人更偏好长期健康而非短期规模。
 
三、  最终结果:中外企业面对困境时的战略差异
维度              中国企业(尤其是“风口行业”)           海外企业(日韩、美欧)
决策动力 来自地方政府和政策导向 来自市场利润和股东压力
政府角色 主导产业布局和资源分配 提供规则、很少干预退出
退出机制     缺乏灵活通道,退出有政治风险              法律和金融支持退出重组
面子考量 退出等于失败,怕丢官、丢政绩             退出是战略重组的手段
企业行为 死撑、内卷、价格战                                    合并、剥离、战略转型
 
四、结论:内卷是一种“结构性必然”
 
中国企业在遇到市场拐点时之所以普遍选择不退出、拼低价、拼补贴、拼成本,不是因为他们更“卷”,而是因为:
 
它们无法自由退出;
它们承载了太多非市场责任(财政、政绩、就业、面子);
它们的退出意味着整个地方政治体系的“失败”;
而政策导向又不断制造新的风口,逼迫它们继续赌命。
 
而国外企业没有这样的结构性压力,能从商业角度做出“理性断臂”的决策,因此看起来更“优雅”、更理智。
 
但是,我们不能绝对化,也有外国企业,在中国被迫参与,甚至引导卷市场,我们看到的最有名的例子包括苹果和特斯拉。
 
苹果和特斯拉都是全球顶尖的科技制造企业,但它们在中国市场也深度参与了某种形式的“内卷” —— 尤其在制造成本、供应链效率、定价策略等层面上。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外国企业如何“被迫”参与中国内卷:以苹果与特斯拉为例
苹果(Apple):高端品牌也被卷进了成本战与供应链竞赛
 
1. 生产端被内卷:压缩成本、极限制造效率
苹果把全球90%以上的生产链放在中国(富士康、和硕、立讯精密等),不断推动“更快交付、更低成本、更少库存”。
供应商之间极度竞争——为了拿下订单,自动化、超长工时、人海战术全部上场,苹果是“背后推手”,但也被整个内卷环境“裹挟”。
 
例:富士康郑州工厂在疫情期间的“闭环生产”,就是苹果供应链与中国式制造体制深度捆绑的结果。
 
2. 销售端被内卷:国产品牌价格战倒逼降价
原本苹果不愿“打折”的品牌策略也在中国市场改变:面对华为、小米、vivo等的性价比攻势,苹果被迫每年在京东、拼多多“双11”做大幅折扣,2024年iPhone 15曾降价超1000元。
过去几年,苹果的市场份额增长越来越依赖价格调整,而非创新。
 
特斯拉(Tesla):从“高端电动车”变成“价格战先锋”
1. 最典型的外企“主动内卷者”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本是为了降低成本供应全球市场,但结果却成为特斯拉在中国乃至全球发动价格战的“根据地”。
从2023年起,Model 3/Y多次大幅降价,刺激比亚迪、小鹏、哪吒等跟进,整个产业链价格暴跌,利润被压缩到极限。
 
例:2023年Model Y最低配售价降至26万元人民币,比国产品牌还便宜,让全行业陷入“被迫跟降”的连锁反应。
 
2. 特斯拉内卷也“卷死自己”
特斯拉的利润率也在中国市场被严重挤压,从2022年的接近25%下降至2024年的约15%。
特斯拉虽然压垮了小厂,但也削弱了自身盈利空间,不得不裁员、减产、推迟新项目。
 
二、外国企业参与中国内卷的 结构性原因
 
动因   苹果 特斯拉
成本压力 为维持全球利润,需要中国制造优势 为扩大销量、应对比亚迪,必须低价
市场需求 面对中国消费者性价比导向,不能不降价   中国市场份额重要,牺牲利润换份额
政府关系 稳定供应链、支持就业符合地方期待     上海政府大力支持、不可轻易抽身
竞争环境 国产厂商上升,价格战压力大    比亚迪、问界等大幅蚕食份额
 
换句话说:即使是世界级企业,一旦在中国深耕,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中国式竞争体系”。
 
三、“内卷”对企业和产业成长的好处与坏处
 
好处:效率提升 + 创新压力 + 快速成长
 
方面 内容 举例
成本极致优化 内卷推动制造业不断提升效率、自动化、极限控制成本 iPhone的代工链成为全球最强
市场快速成熟 企业之间内卷,让市场迅速从试错走向普及 电动车五年完成全球化学成熟过程
消费者获益 消费者能以更低价格获得更好产品 2万多买一辆智能电车,是中国产物
 
坏处:利润压缩 + 低质竞争 + 创新削弱
 
方面 内容 举例
利润空间压缩 所有企业都在削减毛利,技术无法持续投入 小厂亏本交货,大厂也被拉低利润
创新动力下降 过度比拼价格、参数,忽视长期技术积累 手机堆料严重,但芯片OS缺乏原生
倒逼劣币驱逐良币   没资源搞技术的企业靠刷参数抢市场 一些劣质企业通过“忽悠融资”卷死好企业
 
四、总结对比图:中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内卷结构
 
维度              苹果/特斯拉行为 体现的内卷特征               与国产企业的关系
成本竞争 降价、压供应链成本      被动内卷 / 主动定价       引发行业价格战
产业效率 提升制造效率                   卷技术工艺 / 人力极限 促成国产代工成熟
盈利能力     利润率下降 被拉低整体行业利润       国产企业更吃亏
创新方向 减慢重大创新节奏          资源转向价格战                集体进入“堆配置”
 
五、结论:内卷不是中国制造的“灾难”,但也不是健康增长
 
内卷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但也抑制了创新,毁灭了中长期品牌价值和盈利能力;
 
外国企业参与中国内卷,是被动的市场适应(苹果)或主动的战略利用(特斯拉),但最终也可能被反噬;
 
真正的问题不是“企业不努力”,而是体制机制、退出渠道、创新激励需要重新优化,否则“赢者通吃、亏者狂卷”的生态将持续损害产业未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onald_Trump' 的评论 :
看多电视剧“淬火年代”就知道,中国企业尤其在中国国内想要靠技术领先,然后局部垄断市场非常难,除非像遥遥领先的华为那种爱国实力和法务实力,否则各种抄袭侵权,企业不太可能有中长期的打算,只能短平快,或者去卷海外市场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oxiao雨' 的评论 :
对比类似文化背景的日韩企业,中国的卷也不全部都是因为就业压力,而更多的是企业决策,就是说卷是从上到下,而不是下面的打工人主动去卷,然后企业才卷,现在是企业拼命卷,打工人被迫卷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oBucks!' 的评论 :
就业不好是一个方面,另外更加重要的是国家的保底福利太差,大家被迫卷,就是有一部分卷是主动的,有一些卷是被动的,包括外资企业在中国也被逼去卷,否则很可能离开,现在很多大型外企在中国都是这种境遇,要么一起卷,要么出局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onald_Trump' 的评论 :
是的,这个也是所谓的风口的风险,就是企业追的风口其实可能是黑洞,风停了就会掉到黑洞里面,而且政府的钱拿了就不要想体面的退出
xiaoxiao雨 回复 悄悄话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who want to make money. the situation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all about quantities or qualities.
GoBucks! 回复 悄悄话 分析的不错。说到头还是目前的就业不好,老百姓花钱比较小心。产品没销路,当然更缺乏技术优势和服务质量(跟国外产品相比)。我注意到,希尔顿在国内疯狂扩张,不少二三线城市过去没有的,现在甚至有好几家,价格也不低,可能是人家的服务水平过硬。解决就业问题取决于外交方面的进展,比如中美贸易战。过去的倾销政策恐怕不能继续,应该着重于技术提升和提高服务质量,这也是政府能够做的,比如支持和政策方面。
Donald_Trump 回复 悄悄话 马克,有一点你讲的很对:各个企业缺乏技术特色,造成行业跟进无壁垒,难以一枝独秀垄断市场。外加我讲的难以退市,只好大家卷煞!
Donald_Trump 回复 悄悄话 马克:关键是中国企业想裁员,关闭,它投 能行吗?政府不让你动,你只好呆在那里卷和被卷。这个道理你也许不会懂的, 因为每个企业都拿过补贴或吃不消财务税收审计的。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马克的文章都是个人观点,尽量客观公正,希望大家评论时也是就事论事,不要发表太多情绪化的留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