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markya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马克谈天下(410) 电影“梅厄夫人”观后感

(2023-11-07 08:20:24) 下一个

最近,有关巴以冲突的讨论很多,而不管你是什么立场,都可能听说过以色列的一位传奇领袖“梅厄夫人”。

果尔达》(2023)高清电影迅雷百度云下载_Golda磁力下载_一刻电影

果尔达·梅厄(通称梅厄夫人,希伯来语:?????????? ??????‎;拉丁转写:Golda Meir,1898年5月3日—1978年12月8日),是以色列犹太裔女性政治家、外交家及社会活动家。其出生于俄罗斯帝国(今属乌克兰)基辅,早年曾移民美国生活,成年后投入犹太复国运动并参与以色列国的筹建,是以色列的创国元老之一及第四任总理(1969-1974),其先后为以色列地工人党和以色列工党成员。

在撒切尔夫人未担任英国首相之前,梅厄夫人被外界认为是一位以色列的“铁娘子”,以色列建国元老大卫·本-古理安也称她为“内阁中的最好的人”。梅厄是以色列迄今唯一的一位女性总理,也是近现代世界主权国家的第三位非世袭的女性政府领导人。

她随父母全家在1905年移居美国,在1921年抵达巴勒斯坦,积极参与犹太复国运动。以色列立国前,她是负责和英国谈判独立建国的代表之一。梅厄的态度与日俱增地强硬,她充份利用犹太人被屠杀的惨剧,争取道德高地。此外,在战争期间,她在犹太代理机构(Jewish Agency)担任过数个重要职位,这个机构在二次世界大战间实际扮演着巴勒斯坦地区的地方政府的角色。

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的传记,在俄国度过穷... 来自小喵快跑- 微博

1946年6月,在英国于“Agatha行动”中逮捕了犹太代理机构的负责人Moshe Sharett及一些其他的犹太社区领导人后,梅厄夫人迎来了自己生涯中的重要角色,她成为在巴勒斯坦的犹太裔群众和英国管治当局之间的首要谈判者。Moshe Sharett于获释后前往联合国参与对巴以分治方案的相关讨论,他留下梅厄负责了犹太代理机构的政治部门,直至以色列建国。

以色列国正式成立后,阿拉伯联军立刻进攻,梅厄夫人临危受命出访美国,号召在美犹太人为复国运动捐款。事前犹太人代办处财长估计,募捐最多只能募集八百万美元,但梅厄夫人最终募集了惊人的五千万美元,悉数用于购买军火。当时以色列军备并未如今日先进,这批军火,对以色列国的生存,有极关键的作用,梅厄夫人因此得到军队极大尊敬。

在这期间,出于工作需要,梅厄夫人将自己原本的(其丈夫的)姓氏梅尔森(Meyerson)简化为犹太语化的梅厄(Meir),意为“发光”。

1969年,时任以色列总理列维·艾希科尔突然去世后,梅厄夫人继任为以色列总理。 1972年,慕尼黑惨案发生后,梅厄夫人指示以色列情报特务局(The Mossad,俗称摩萨德)发起了著名的“上帝的复仇行动”(也称“天谴行动”),对涉入事件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高层成员进行报复式的全球追杀,最后成功暗杀了绝大多数的目标成员。 1973年10月,梅厄夫人带领以色列在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取胜。她于12月胜出大选,续任总理。然而翌年她以“五年任期对我而言已十分足够,并且没有能力继续背负重任”为由辞职。 梅厄夫人是著名的吸烟爱好者,在公开场合常常烟不离手。

梅厄夫人一生的高光时刻都是和以色列的生存危机联系在一起的,包括1948年的第一次阿以战争中为以色列筹集的军火款项,和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而有关她的影视作品也有不少,包括1982年由瑞典人英格丽·褒曼主演、加拿大人艾伦·吉布森执导的电视电影《一个叫果尔达的女人》传记式电影,这部电影更全面地讲述了梅厄的生活,因为它揭示了这位女性从她在乌克兰的童年直到 1977 年的生活。

但是今天要聊的式2023年刚刚发布的电影“果尔达”,这部影片对我的吸引,其一是果尔达.梅厄夫人,以色列前总理,一位在20世纪世界近代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以色列铁娘子”,其二是饰演梅厄夫人的演员,号称“女王专业户”的 海伦. 米伦(Helen Mirren)。

美国之音中文网- 针对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间的暴力冲突,中国本周频频表态,除了敦促双方立刻停火,并表示“欢迎以巴双方代表... | Facebook

电影《果尔达》由尼古拉斯·马丁编剧,以色列人盖伊·纳蒂夫执导,他曾凭借电影《皮囊》获得 2019 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他的电影《榻榻米》今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布莱恩奖,“果尔达”一角由英国女演员海伦·米伦饰演,她因在电影《女王》中扮演另一位历史人物伊丽莎白女王而获得2007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美国演员列维·施瑞博尔饰演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法国女演员卡米尔·科顿饰演以色列外交官卢·卡达尔,据了解,卢·卡达尔是法国犹太人,曾是巴黎犹太家庭的社会工作者,1935年加入哈加纳部队,参与巴勒斯坦的武器走私和破坏活动,随后,她为梅厄担任秘书和翻译,后者担任以色列占领政府的劳工部长。

《果尔达》于2023年2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并于8 月开始在美国影院上映,该片预计将于10月6日在英国上映,恰逢光荣的十月战争50周年。可惜的式,这一天也是以色列被哈马斯大规模恐怖袭击的日子。

撒切尔夫人甘拜下风的女人,国家男人都尊重她,自嘲:一生很猛- 知乎

整部电影以第四次中东战争,被称为“赎罪日战争”为主线,围绕战争打响的三周时间,通过果尔达以及身边人的视角,以战争初期以色列的被动局面开场,到联合国调停战争结束,最后的镜头是梅厄夫人在请辞多年后病逝,彼时电视里正播报新闻,是她和埃及领导人相谈甚欢的画面。

一方面是领导者决策中的理性与坚决,关键时刻大局为主的魄力,一方面是女性身份赋予她不同于男性领导者的敏感和坦诚,以及果尔达与病魔斗争,不为人知的不堪承受之重。

如果对这一段历史不是很熟悉,刚开始看会迷糊,导演没有做太多的陈述和铺垫,直接就进入了战争状态,海伦对角色的演绎对这部戏起了决定性作用,特型化妆很传神,从灰白凌乱的头发,到略显肿胀的身躯,以及走路蹒跚沉重的体态,据说每天要花三个半小时才能完成妆容。已年届78岁的她演艺道路似乎还在持续上升期。

几个女性角色的互动很有深意,果尔达与女助理情同母女,助理应该是在她身边最能体恤的那一个;作为整体局势的决策者,果尔达也不得不面对个体牺牲给家庭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她对战争中痛失爱子的女打字员,更多的是愧疚和不忍,这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本能。对犯错下属她没有太多的苛责,更多的是像个家长一样的宽容和鼓励,要求其用行动去挽回损失。而当面对战争残酷下那些无辜牺牲的生命,在战争监控室里留下的眼泪,都是果尔达战争铁腕下的另一面。

电影里果尔达一直烟不离手,对抽烟有着近乎病态的依赖,在镜头里体现得过于频繁甚至让人感觉不适。整部影片其实更想要体现的是梅厄夫人在人前从容刚毅背后,她作为普通女人的艰难与不易,讲述女强人背后的孤独,妥协甚至是脆弱。

不知道是否出于经费的考虑,导演没有提供太多战争场面的镜头,场景不断的在烟雾缭绕的会议室、封闭压抑的军事指挥中心、以及果尔达的卧室里来回切换,战争残酷主要靠无线电设备传送前线的尖叫声来体现,战争过程更像一个人物辅助功能,为服务于果尔达的人物形象所提供的背景工具。

以色列首位女总理梅厄的复杂遗产| 评论| 半岛电视台

当然运镜配乐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部片里配乐更多的是带点恐怖音效的逼仄压抑,听着很诡异,不觉得是加分项。最后在电视里和埃及首领的画面出现的是果尔达本人真实的镜头,她侃侃而谈,豪迈又幽默自信,让人觉得电影里诠释的人物似乎过于拘谨和沉闷。

稍微轻松的看点都在果尔达和基辛格对话的场景里,当基辛格试图降低果尔达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期望时,他说:“别忘了,我首先是美国人,其次是外交部长,最后是犹太人。” 果尔达则机智的地回答:“在以色列,我们是从右往左来读的。”

在果尔达厨房里基辛格被迫喝汤的画面也很有些搞笑。看得出来对谈中一直是由果尔达在控场。也是在与基辛格的交谈中,果尔达的精气神也终于能够比较坦然的呈现,同为犹太人,也是同龄人的基辛格应该是那个能够真正理解她,能明白她正在经历什么的人。

这部戏其实只是截取了果尔达梅厄夫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横截面,通过事件来展现人物和人物关系,它不能算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传记电影,甚至片名应该叫《赎罪日战争》倒会更合适。

导演盖·纳蒂弗Guy Nattiv曾以短片《肤色》问鼎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作为在特拉维夫出生的以色列人,在这样沉重的历史题材里,家国情怀难免占领高地,让我们从纷纭复杂的形势当中的某一个侧面来了解果尔达。只能说,能被书写出来的历史从来都不会是完全客观的。历史要不断的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阅读和发掘,不断的交叉验证,如果能获得一些模糊的接近真实的形状,就已经是足够幸运了。

每一个优秀的领导人,都强烈地意识到要保护他的国家。 但是,梅厄对以色列的这种意识却超出了通常的范围。她的这种感情是炽热的、本能的,甚至象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的感情那样强烈。对她来说,以色列不仅意味着她的祖国,而且代表着一种超出国家范围的事业。

如何看待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在巴勒斯坦大规模突袭中的失职? - 知乎

果尔达·梅厄有一副毕生从事劳动的妇女的面容。她的身上留下了过度的体力劳动的痕迹,脸上显露出用脑过度和精神上负担过重的阴影。但在她的脸上,也有一种照片经常没能捕捉到的热情。她虽然是一个固执的谈判者,但也是一位感情丰富、外露和坦荡的人。勃列日涅夫可能也是易动感情的,在含泪表示友情时,他的感情似乎是自发地进发出来的。但就他而言,有时又判若两人,几个小时之后,就会恢复到大声咆哮、剑拔弩张的状态。果尔达·梅厄则是表里一致的。她脆弱的感情和坚定的决心来自同一个源泉。她在谈判中是执拗的,因为她深深地关注着她在谈判中要维护的东西。

她的热情是以人情常有的方式自发地流露出来的,尼克松还清楚地记得她1969年首次作为总理访问白宫时的情景。这次访问对她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梅厄八岁那年就作为一个贫穷的移民,从俄国第一次来到美国。她在美国成长,还在密尔瓦基教过书,直到1921年移屠至巴勒斯但时为止。因此,在我们为她举行的国宴上,当海军陆战队的乐队奏起以色列国歌、然后又奏起《星条旗》歌时,她不禁热泪盈眶。宴会后,我们特地为她安排了艾萨克·斯特恩和伦纳德·伯思斯坦表演的文艺节目。她坐在我的夫人和我之间,聚精会神地听着。演出结束时,她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走上前去,拥抱两位音乐家。

她对苏联尤其不信任。她虽然是一个良诚的社会主义者,但是,她对苏联的专制及其对以色列的威胁具有清醒的认识。 她自从能够记事以后,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她父亲在基辅他们家的门上钉满了厚木板,以便使全家免受经常发生的迫害事件之苦。在那些年月里,手拿棍棒和刀子的暴徒们到处搜查、迫害犹太人。她还告诉我,喝醉酒的警察常常在星期六夜晚来敲她家的门,殴打他父亲,因为他是犹太人。这使她惊恐万状。她对早年在俄国所度过的岁月的记忆已经不多了,而这些记忆大多是寒冷、饥饿、贫穷和恐惧——尤其是恐惧。在她看来,沙皇俄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正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在苏维埃俄国继续发生着。纳赛尔曾经发誓要摧毁以色列。梅厄夫人认为,苏联对纳赛尔的支持,也是对犹太人进一步的侮辱。梅厄夫人有一次访问华盛顿时,曾向我表示:她认为,欧洲许多领导人对苏联实行缓和政策,这是一种幼稚的做法,她很不同意;对我们为了改善与苏联的关系所采取的步骤,她也感到关切。我向她解释说:我们对缓和问题的做法与他们的做法很不相同;我们对苏联的动机也不存在任何幻想。我说,关于国际关系,我们的指导原则与《新约全书》中的指导原则略有不同,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亨利·基辛格- 中犹对话

她在任期中感到最痛苦的一个插曲,是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当以色列面临失败威胁时,我命令“一切能够飞行”的运输工具都要全部应用起来,大规模地、紧急地向以色列空运供应物资。她后来写道:“这次空运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士气,也清楚地向苏联表明了美国的立场。毫无疑问,它也使我们的胜利成为可能。当我听到(运输)飞机正在利达降落的消息时,自战争开始以来,我第一次哭了……”。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有关梅厄夫人的记忆是这样写的。

有关美国在赎罪日战争中对于以色列的大规模援助,她后来告诉我说:她认为,我的行动——包括空运以及当苏联威胁要派部队去这个地区时,美国宣布它在全世界的武装力量进入戒备状态——拯救了以色列。次年1月,当埃以部队脱离接触的协定宣布时,我给梅厄夫人通了电话。当时,水门危机已成为整个美国的头条新闻。在通话结束时,她说:“请多多保重,好好休息。”这使我深受感动。

在国际上,果尔达·梅厄享有盛名。她是一位具有极大的勇气、才能和韧性的政治家。她聪明过人、正直、顽强。她赋有足以使她跻身于任何大国最高领导层的能力。但是,可能也只有在以色列,她才会具有这种能力,因为她对这个国家有着异常强烈的感情,它的事业把她推向了最高领导层。她并不把权力当作特权来追求,而是把它当作职责来行使——为以色列而行使。

美国人把梅厄夫人列于他们最钦佩的妇女的名单的前列。 对以色列人民来说,她则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祖母式的保护者,一位强健结实而又可以信赖的妇女。她把以色列的重任担在肩上;但她也腾出时间来,在厨房的桌子旁边招待她的助手们喝汤。

1969年,我在悼念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仪式上所作的悼词中说:伟大的政治家总是在国内受到爱戴、在国外也受到尊敬。 但是,只有少数几位象艾森豪威尔这样的政治家,才能在国内外受到真正的爱戴。果尔达·梅厄也是这少数几个人中的一位。与艾森豪威尔一样,这不只是由于她的所作所为、显然也是由于她的为人,国内外的人们才如此真心地爱戴她。

梅厄夫人经典语录-抖音

许多领导人是靠个人野心登上最高领导职位的。他们寻求权力,只是因为他们希望手中有权。果尔达·梅厄不是如此。 她毕生只是从事一件工作,而且不管这件工作如何,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献身精神都倾注于其中,她1921年迁入以色列,是因为她决心实现犹太复国主义的梦想。她希望能够对人们有所帮助和裨益。她成为以色列第四任总理时,已经年满七旬了。

在以色列人民中,她以“果尔达·谢拉努”即“我们的果尔达”这样的爱称而闻名。她自由白在地、毫无拘束地在她的人民中走动。当她的内阁成员们围在她厨房的桌子旁边、或者在炉子附近来回走动时,她一边为他们烧汤和煮咖啡,一边和他们讨论着国家大事。她就是这样一位总理。

从历史的角度,梅厄夫人肯定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对于巴勒斯坦的土地是有觊觎的,但是她同时也是一个祖母,一个母亲,一个女人,她也有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那就是怜悯和宽容,电影中有个判断让我非常感动,可以作为我个人观后感的结语。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控制下的耶路撒冷,与以色列总理贝京正式会谈。这标志着埃及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双方结束了几十年的敌对状态,次年双方就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撮合下,签署了《戴维营协议》,为双方在1980年正式建交奠定了基础。埃及承认以色列,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埃及同意让西奈半岛变成非军事区,并允许以色列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这对以色列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外交胜利。而埃及也拿回了自己的土地,并且退出了中东的纷飞战火,得以和平稳定发展。

虽然萨达特此次来访有重要的外交使命,但他数次提出,自己想见已经卸任数年的前总理梅厄夫人。萨达特强调,埃及和以色列的和平进程开始于梅厄夫人。在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梅厄夫人领导以色列反败为胜(当然是在美国的全力军援下),迫使萨达特接受了现状:即要拿回西奈半岛就必须承认以色列。虽然彼此是战争敌人,但是萨达特非常佩服梅厄夫人。当时已经退休五年身患重病的梅厄夫人正在美国看病,得知萨达特想见自己,她在以色列专机安排下及时回国,终于见到了这位老对手。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控制... 来自郑峻- 微博

两人一见如故,萨达特和梅厄夫人甚至用了贴面礼,互相亲吻了脸颊。79岁的梅厄夫人开玩笑地说,“你以前总是叫我老女人,是吧?”(萨达特此前蔑称这位以色列领导人是old lady)。萨达特大笑起来,“我承认,我是经常这么叫。”由于59岁的萨达特前一天刚刚成为祖父,梅厄夫人也送上一份特别礼物,“总统先生,作为一个祖母对一个祖父,这是我给你孙女送上的一份小礼物,也谢谢你带给我的礼物。”

仅仅一年之后,1978年12月,在目睹戴维营协议之后,80岁的梅厄夫人因为淋巴癌病逝。而两年之后,萨达特也意外身亡。由于埃及率先承认以色列,并与以色列和平建交,他们被视为阿拉伯世界的叛徒,甚至被开除出了阿拉伯国家联盟。1981年,赎罪日战争爆发8周年的大阅兵活动上,萨达特被极端势力军官开枪射杀。

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萨达特和拉宾最终都被各自国内的极端势力暗杀。

中东阿以的冲突在经过几十年四次中东战争后,基本上平复下来,但是包括极端犹太复国主义对于巴勒斯坦土地蚕食的政策没有改变,同时,以伊朗为代表的宣称要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的声音一直也没有停歇,包括伊朗,叙利亚等穆斯林什叶派国家(包括背后的俄罗斯的间接支持)积极支持了也门和哈马斯,真主党等极端反犹太组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和平依然遥遥无期。

如果当年梅厄夫人可以和自己的老对手把酒言欢,以色列可以从埃及的西奈半岛撤军,从而达成埃以的长期和平,对于双方都有长期的益处,为什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无法达成和平共处的解决方案呢,反犹太群体都怪罪于以色列的极端犹太复国主义,宣称他们的目标是吞并所有的巴勒斯坦土地,但是驱逐所有的巴勒斯坦人民,这个显然是夸大了极端犹太复国主义在以色列的存在。同样的,反巴勒斯坦群体也是简单的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哈马斯为首的全面消灭以色列的组织,即便是看到这种组织的存在,他们真正能够受到多少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的支持,还是值得怀疑的。

人类可以征服外太空,可以实现AI和机器人对于人类很多工作的替代,可以用基因工程进行非常前缘的医疗,但是人类无法解决民族,宗教为基础的矛盾,并且以国家的名义进行各种非理性的竞争,給无数人民带来灾难,可见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科技发展达到的物质世界是不相匹配的,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马克的文章都是个人观点,尽量客观公正,不带入自己的个人喜好,希望大家评论时也是就事论事,不要发表太多情绪化的留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