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之隙的博客

学习,思考,分享;历史,时事,人生
言虽简但求一语中的,力未逮仍望民智终开
正文

宗教存在的价值

(2019-01-12 11:19:40) 下一个

宗教和哲学思想都包括对人生,人类,宇宙,生命,存在,苦乐等终极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我们以前讨论过“宗教里那些对人类发展有益的内容,都是可以随着人类的成长脱离宗教而存在的,而且会发展得更科学完备;但那些在宗教的旗帜下人类所做的愚昧行为,却与宗教本身密不可分。”(见《宗教的两难问题》),今天就这个评论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有什么对人类发展有益的内容,是现在宗教可以提供,而哲学思想/科学而不可以很好提供的吗?

答案是“有”。这个宗教能够提供,而当前的哲学思想/科学不能很好提供的就是“被爱的感觉”。在《爱是什么》文章里,我们谈过:爱的本质是“提高安全感的行为”。“爱别人”就是提高别人的安全感,“被爱”就是别人提高自己的安全感,“自爱”就是自己给自己提高安全感。总的来说,宗教提供了“被爱”的方法,哲学思想/科学提供了“自爱”的方法。

人首先要满足的是“被爱”,或者说每个人心底都有“我为什么不值得被爱?”这样的呐喊和彷徨。当“被爱”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一个人最需要的往往不是客观的思考,科学的方法,广泛的学习,而就是想要感受到这个世界有someone在给予他(她)想要的爱。神恰好最好能扮演就这个someone的角色。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好与不好,神都会不离不弃地爱自己,一下子内心中被爱的需求被满足,因而无比的感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某个moment突然感到被神touch到内心而“决志信主”。而教会的一些教徒也很愿意担当传福音的使命,所以他们常常会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在有决志信主潜力的慕道友身上,让慕道友“被爱”的需求被满足,从而信教。“自己感受到被爱”这一事实,和“经书上说的全部正确”这两件事其实没有任何逻辑推理关系,但信教人的内心隐含地认为这两件事就是因果关系,这就是人感性而不理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让人感受“被爱”是目前哲学思想/科学不能很好做到的。哲学家/思想家的目的是思考人类的一些终极命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可能会宏观上对人类的很多其他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但不会是为了给某一个具体的人提供他(她)想要的“被爱”的感受。科学方面,最近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进展为人们如何理性的自我提高提供了科学的思考方法,这属于教导人类如何学会“自爱”。心理学家们也不会如教徒般的围着某一个人,给予他(她)爱,让他(她)相信自己的理论。

要说明的是,宗教显然不是“被爱”满足的唯一方法,其实能够在“自爱”中成长,就往往会同时收获他人的respect/love/care,“被爱”的需求就会被满足。但一些人往往就是因为人生经历上有自我无法修复的爱的缺失,所以对“被爱”的需求非常强烈,尝试用自爱的方法而无果。对于这样的人,就目前人类发展的水平来说,宗教也许就是最好的方案。我相信希望未来哲学思想/科学的发展会不断的完善人类如何正确的“自爱”,会灌输在人类从小到大的教育中,这会很大程度上改善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的爱的缺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