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之隙的博客

学习,思考,分享;历史,时事,人生
言虽简但求一语中的,力未逮仍望民智终开
正文

人如何做出选择

(2018-12-18 06:41:24) 下一个

每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让自己做事情A,就没有做事情B。什么都不选也是一种选择。那在诸多选项中,我们是如何选择做哪个的呢?就是选择那个会让自己最多快乐(或者说最少痛苦)的。也就是说,趋乐避苦是人类的本能,控制着人类每时每刻思维和行为选择。

但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同人的处理方式可能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人们对自己苦乐标准的不同。比如说,当一个人语言上伤害了我,我可能会选择反唇相讥,是为了停止对方的伤害行为,并让对方受到惩罚,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快乐;我也可能会选择了忍受,因为这个人我惹不起,为了减少对方更大的伤害导致我更大的痛苦,所以我忍了;我也可能会选择了理解,因为觉得也许我误解了对方的意思,对方的本意不是针对我,既然这样,何必要让自己进入痛苦的心态;我也可能会选择宽恕,虽然对方的确在言语上中伤我,但他内心一定有自己的痛苦,所以才会这样做,我的快乐就是希望能辅助他减轻痛苦,而不是加深他的痛苦,而我的痛苦就是当自己做不到对他人的宽恕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如此不同,但目的却都是一个:让自己趋乐避苦。

有意思的是,人类时刻做着趋乐避苦的选择,那应该快乐最大,痛苦最小才是,因为自己所做的决定都是内心觉得最快乐的选择。可现实却是人们常常觉得人生痛苦远多于快乐,痛苦是持久的,而快乐是短暂的。这似乎很矛盾

这种矛盾说明:人类趋乐避苦的选择出了问题。

第一,我们并不了解有更好的选择。大部分人学习的选择都是从父母家庭继承而来,比如父母只会用争吵的方法解决问题,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很可能就不知道还有其它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育和学习才非常重要,父母要学习做出正确选择的方法,而孩子长大要学习不要继承父母的局限。

第二,我们知道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但做不到。我们做出的只是让自己短期快乐的选择,比如说发泄出自己的生气,或者伤害他人以获得快感。为什么做不到?一个原因可能是家庭自幼教育的错误方法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内心的怨恨主导了我们,一个心中有恨的人是很难包容宽恕他人的,他(她)首要的需求是排解自己的愤恨之情,而他(她)看不到的是自己恨下面的恐惧。很多人行为上已经做出了选择,但意识里并不真的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意识里找的理由掩盖了潜意识里的真正的原因一个人越能看清自己的恐惧,面对它,就越可能抑制住短期快乐但长期痛苦的选择,从而做出正确的让自己长期快乐的选择,即使短期内会让自己不舒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冰河之隙' 的评论 :

“人生目标”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题目。
这方面,大部分教育都缺失了,最少没有透彻的探讨。所以人生都是不平衡,而没有重心、中心。

我一直对这个感兴趣。最近也在进行心路、思路的体察。
冰河之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reemanli01' 的评论 : 您的评论涉及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理与欲的关系。这一直是哲学/思想界的重大问题,也涉及到人的终极目的。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清朝戴震的“理存于欲”,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都是为了找到答案,我以后的文章会涉及这一讨论,希望能做到简单易懂。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现在感觉,理行还是要调节冲动。也不是跟冲动对着干,也不是放任。
不能把感情冲动当老大,跟着他跑;也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当地人,一味限制。
这是笼统说。各种教义,教派都在让人学习怎么驾驭自己的感情。

学得好,当然好。学的不好的,就因噎废食了。那不自己把自己弄死了。

希望您能多介绍点技巧,案例。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很好的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